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著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既往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而忽视了椎旁肌这一重要的脊柱稳定结构的变化。筋骨平衡理论强调,在临床诊治骨伤疾病时应关注骨关节与软组织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本文总结了椎旁肌维持脊柱稳定的作用和腰椎退变后椎旁肌的病变表现,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对椎旁肌病变与腰椎退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椎旁肌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法,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严重程度与脊柱-骨盆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DLS患者作为试验组,同一时间段择取未发生腰椎滑脱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胸腰椎影像学检查,组间比较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分析DLS病变严重程度与脊柱-骨盆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K,LL,PT及PI各参数明显升高,SS参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关节突关节中重度退变率76.19%高于对照组5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DLS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与脊柱-骨盆中LL,PT及PI呈明显相关(r=0.635,0.503,0.438,P0.05);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与LL和PT呈明显相关(P0.05)。结论:DLS的程度越严重,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也越严重。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对该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评估能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易反复,现对其研究由椎间盘拓展到椎旁小关节、椎体及韧带、椎旁肌肉等。现有研究发现椎旁肌退变与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病变节段、临床表现相关,阅片时发现双侧椎旁肌萎缩、脂肪浸润增加,单侧突出者患侧脂肪浸润尤为明显,日久可累及健侧,加重症状。在临床物理治疗中常见患者脊柱双侧对治疗强度刺激敏感度不同,腰肌的不对称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故查阅已有研究,明确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实验组行经伤椎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及取钉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效果更好,减轻伤椎对应椎管侵占效果更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也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可反映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进展,骨盆投射角是其中唯一恒定的解剖学参数,它的增大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的变化并不是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致病因素,但可以预测其进展;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都与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有关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确诊为退变腰椎侧弯的3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随访1~3年,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并测定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水平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及冠状位失衡、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位失衡改善情况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腰椎侧弯治疗中,后路减压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随访1~3年在缓解疼痛、改善日常活动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疗效的取得可能与患者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的纠正有关,是临床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中老年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DLSS的常用手术方式,这种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90%以上的融合率[1],但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椎间孔狭窄间的关系,为临床经椎间孔侵入性治疗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L_3~S_1椎间孔的高度、椎间孔的最小矢状径及最大矢状径,并模拟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椎间隙狭窄时相应节段椎间孔大小的变化情况。结果:L_(3~4),L_(4~5)和L_5S_1椎间孔平均高度分别为(19.27±1.78)mm,(17.45±1.88)mm,(14.01±1.38)mm;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分别为(9.39±1.45)mm,(8.33±1.6)mm,(10.16±2.09)mm;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1.14±1.28)mm,(10.95±0.85)mm,(11.13±1.17)mm.在移除椎间盘后,椎间孔高度、最小和最大矢状径均减小。各节段椎间孔高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在椎间盘高度正常时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3~4)和L_(4~5)节段,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在椎间盘正常时与无椎间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椎间隙狭窄可造成椎间孔的高度明显减小,对椎间孔最小矢状径的影响最大;而对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影响较小。在L_5S_1节段,椎间孔的最宽处与椎间隙的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唤醒广大中医工作者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从而投入到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中来。方法:笔者将自己对该病的参悟,结合近十年来中医文献对于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等进行探讨。结论:中医研究睡眠呼吸障碍刚刚起步,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医临床工作者对此应予以关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颈阴道分泌液中基质金属白介素-8(IL-8)、微量元素(铜、锌)的含量与PROM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足月初产胎膜早破孕妇40例(PROM组)和正常足月初产孕妇未破膜者40例(对照组),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溶出电极法测定阴道分泌液中IL-8和铜、锌的含量。结果:PROM组阴道分泌液中IL-8水平平均为657.20±83.3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21.54±22.35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PROM阴道分泌液中铜、锌的含量分别为2.18±1.57μg/L,0.45±0.17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67±2.07μg/L,0.72±0.36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ROM组孕妇阴道分泌液中IL-8含量明显升高,而铜、锌含量明显降低,对胎膜早破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从现代辅助生殖医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人体生殖能力由肾精、天癸所主导;卵细胞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卵细胞的排出有赖于肾阳之鼓动;精子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精子的动力源于肾阳;子宫内膜容受性受肾精主控;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由肾精决定"5个方面探讨了"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并为今后中医学生殖理论的研究拓展思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17.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人员、设备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与控制的能力,在有效时间内做最经济有效的运用,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护理管理可分为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和护理教育管理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是指采用硬膜外或脊髓麻醉,切开产妇的腹壁及子宫壁取出胎儿、胎盘及附属物的手术,是解除孕产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它能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但剖宫产手术伤口大、创面范围广,容易发生产后并发症.所以术后护理就特别重要,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1-1999.1(3071例)和2000.1-2009.1(3071例)两组住院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产后出血的人数和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预防措施的比较。结果:前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后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结论:恰当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