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白内障由于情况复杂,治疗时须酌情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是最理想的术式,但晶体后囊破裂、缺如等情况却难以植入PC—IOL,在这种情况下前房型人工晶体(AC—IOL)植入成为首选。我们2000年3月至2004年9月对46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Scheimpflug照相评价房角支撑、虹膜固定及睫状沟植入的近视性有晶状体眼中人工晶体的位置旨在评价近视性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IOLs)位置的术后稳定性。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本研究纳入46只眼,分别接受前房型房角支撑的人工晶体(IOL)植入术(Bausch&LombNuVita型,10只眼),前房型虹膜固定的人工晶体植入术(OphtecArtisan型,20只眼)和睫状沟植入的人工晶体植入术(StaarICL型,16只眼)。分别在术后1、3、6和12个月通过Scheimpflug照相评价人工晶体至晶状体和角膜的距离以及人工晶体发生的光轴倾斜。结果显示,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  相似文献   

3.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3年12月开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 后房型人工晶体(IOL)植入术22例,其中后房型人工晶体缝合固定术3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假性剥脱性(PXF)青光眼和非假性剥脱性(non-PXF)青光眼患者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及后房型(PC)人工晶体(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效果。方法:88例患者接受phaco和PC IOL植入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M M C)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囊连续环行撕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45例(48只眼)分成两组,年龄16~75岁,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术,术后观察比较人工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患者的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术后2年2组患者人工晶体位置均稳定,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发生;术后2年2组患者视力、后囊膜混浊(PCO)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IOL)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汪迎  李辉  陈霞琳  朱文华 《华夏医学》2002,15(2):182-183
目的:了解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调查27眼AC-IOL植入术后并发症,随访期为2月至2年,手术对象为老年性,外伤性白内障及无晶体眼,手术方式为白内障摘除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与虹膜根部切除联合AC-IOL植入,结果:术后人工晶体前纤膜形成发生率为11.11%,前房积血发生率为14.81%,继发青光眼发生率为7.41%,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难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时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选择因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破裂较大 ,不能行 期后房型人工晶体 (PC- IOL)植入以及白内障囊内摘除术需行 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 12例 12眼 ,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AC- IOL)植入 ,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2眼 ,其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5 2~ 78岁。 期植入 7例 7眼 , 期植入 5例 5眼。 期植入者距原手术时间 4~ 10年 ,术前矫正视力 0 .4~ 0 .6 ,眼压 <2 .6 6 k Pa,眼底无病变 ,前房角镜检查房角无广泛粘连。所植入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 (IOL) 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 (n=30) 与对照组 (n=30) , 对照组给予睫状沟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 研究组给予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 并分析2组患者视力、人工晶状体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67% (P<0.05) .结论 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无晶状体伴无充分囊膜支撑眼植入后房型IO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较之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 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预后,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486例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术后近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梁凤康 《广西医学》2003,25(10):1908-1910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几种手术方式并比较其中的优、劣。方法 :在 14 86例 16 33眼白内障中分别用 ECCE术、ECCE+IOL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四种手术方式实施手术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则按常规统一执行 ,术后视力检查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结果 :术后第 7天以及第 3个月测视力 ,除 82眼因原眼病致视力不能恢复外 ,矫正视力≥ 0 .5为 14 39眼占 91%。ECCE+IOL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 0 .5分别为 95 .0 %和 91.2 %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此两种术式与国内同类手术效果比较经 u检验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与 ECCE术式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ECCE+IOL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仍为目前广大农村医院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房水微环境纤溶系统对后房型人工晶体IOL(posteriorchamberIOL,PcIOL)前纤维蛋白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测定31例白内障患者术前房水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晶体已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几乎所有能植入人工晶体的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均常规植入人工晶体(Introcular-lens,IOL),尤其是后房型人工晶体,即能减少并发症,又能增加人工晶体的稳定性。传统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持晶体后囊完整,但在某些情况下,晶体后囊不复存在,而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则有较多并发症。最近一些学者报道了无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本文作者经不断总结改进,使之简单易行,手术并发症减少,兹报道如下。1手术方法在行白内障手术时,偶尔发生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离或一些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对12例后房型人工晶体脱入玻璃体腔内通过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取出,若条件允许,则联合行IOL睫状沟固定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2例PC-IOL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患者均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成功取出,其中10例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眼前指数。随访3至6个月,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10例患者术后IOL位置正中,稳固;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最高达0.8(矫正视力),其中1例术后发生反应性葡萄膜炎,1例术后发生眼内出血。人工晶体取出但未行睫状沟固定的2例患者术后视力不变。结论:IOL脱入玻璃体腔后,应尽早手术,玻璃体切割术是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可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67例,术中同期(Ⅰ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22例,后房型人工晶体18例;术后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27例。术后随访1~3年。结果,术后最佳视力达0.5以上38例,其中Ⅰ期前房型人工晶体5例(占22.7%),后房型人工晶体15例(占83.3%);术后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18例(占6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Ⅰ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95.5%(21/22),后房型人工晶体33.3%(6/18),术后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18.5%(5/27)。认为对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尽量采用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安全有效。若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尽量采用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方法简洁,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白内障二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白内障由于情况复杂,治疗时须酌情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是最理想的术式,但对于晶体后囊破裂、缺如等情况,却难以植入PC-IOL,在这种情况下前房型人工晶体(AC-IOL)植入成为首选。我们2000年3月-2003年9月对54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49年Ridley首次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体(IOL)植入眼内。50年代末期Dreifus,Wichterle和Lim提出将软性材料用于人工晶体制造的设想。1960年他们首先开展了动物实验,并将水凝胶前房型人工晶体植人免眼。70年代中期Epstein在灵长类动物限内进行了实验,并于1976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Spalter教授于1980年10月30日在我院附属医院作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专题报告。Spalter教授介绍了白内障摘出术后以恢复视力的手术方法。置入人工晶体的方式有:1.后房型人工晶体。2.前房型人工晶体。3.虹膜支持的人工晶体(瞳孔型人工晶体)。4.虹膜晶体囊膜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工晶体的边缘设计还是前囊在人工晶体(IOL)的覆盖程度对后囊混浊(PCO)的影响较大。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机构:科研性临床诊疗机构。病例:包括259例(259只眼)非复杂性手术患者,未合并同病,植入硅晶体或疏水性丙烯酸晶体后随访≥1年。观察步骤:后照法拍摄数字照片,确定PCO、前囊混浊度(A CO)、已行的钕-YA G激光后囊切开术及前囊在人工晶体视轴上的覆盖程度。主要观察指标:PCO、A CO、YA G激光后囊切开率、前囊在IOL视轴上的覆盖度。结果:有148张(74张硅晶体,74张丙烯酸晶体)数字照片可同时测量PCO和…  相似文献   

18.
崔健怡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27-128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各种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对视力的影响及临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有19例在术后1d-1.5年发生人工晶体脱位,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晶状体脱位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根据人工晶体不同脱位原因给予不同方法处理,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并且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脱位与人工晶体的选择、患者自身条件、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可采取人工晶体复位、再固定、置换等方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襻的位置及其对睫状体、前房角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的患者28例(30眼),使用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睫状突位置和前房角结构参数,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3眼双襻固定于睫状沟(43.3%);16眼单襻位于睫状沟,另一襻位于虹膜根部4眼(13.3%)或位于睫状体冠部12眼(40.0%);1眼双襻位于虹膜根部后(3.3%)。手术后睫状突位置参数较手术前无显著变化,前房角参数显著下降。结论: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襻位置不能确保位于睫状沟。手术后前房角开放程度下降,襻位置的变异对睫状突位置没有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毅宏  蔡涛 《华夏医学》2006,19(1):109-110
目的:分析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固定性瞳孔夹持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收集11例(11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固定性瞳孔夹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方法。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伴有虹膜后粘连和不同程度的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葡萄膜炎症、人工晶体植入位置、人工晶体的类型是导致人工晶体固定性瞳孔夹持的主要原因。处理可根据患者视力和并发症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