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文娟  张庆乾 《新中医》2019,51(1):233-235
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其静脉血栓多见,前血栓状态是其形成血栓、栓塞的根本原因。笔者试从中医学对前血栓状态病因病机、前血栓状态治疗的认识,进而分析肺癌与血瘀的关系,并探讨其治疗方法,认为其可从瘀论治肺癌的前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2.
重症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中医学认为病久必瘀,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都属中医学血瘀证范畴,活血化瘀治疗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方法。几年来,笔者在常规抗凝等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针剂舒血宁注射液及空气波压力仪治疗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136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方法选择16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肺癌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肺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2例;并发肺血栓栓塞(PTE)8例(4例同时有DVT)。其中6例DVT和/或PTE发生于肺癌确诊前2~6个月。在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肺癌的病理类型中腺癌12例(其中包括肺泡癌1例,腺鳞癌2例)。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并发于肺癌(以腺癌最多见)并不少见,有时可能是潜在肺癌的信号。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诊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分娩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产时使用止血药、有妊娠并发症。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小剂量尿激酶等,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以超声为首选,早期抗凝治疗是主要及有效方法,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高危因素的围妊娠期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76-117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由于对病情的预见性分析、及时治疗,10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临床上应正确落实预防措施,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程清琳  胡永芳 《河北中医》2006,28(9):696-69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学认为多因血脉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瘀阻经络并兼夹湿热流注而致。与寒冷、潮湿、吸烟、手术、外伤等刺激及长期卧床有关。由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使患者活动受到影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栓子一旦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为此,我们采  相似文献   

7.
刘姝  张晓忠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20-122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凝结,如不能早期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失败,则致后遗功能不全而处于不同程度的残废状态。笔者近年应用自拟通脉汤治疗深静脉血栓4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中医学"股肿"范畴,其病机多以"瘀""热"为主."股肿"与"蓄血证"均以瘀热互结为主要病机,治疗应以祛瘀通络、清热凉血为原则,均可运用桃核承气汤治之.通过论证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归纳为中医学"蓄血"范畴,并将桃核承气汤应用于该病的临床防治,有助于开拓桃核承气汤在临床中新的应用领域,为血栓性疾病提供中医药治疗新方案.  相似文献   

9.
徐伟 《内蒙古中医药》2013,(36):159-160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措施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14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其中1例合并肺栓塞,通过及时的治疗及护理,血栓得到控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掌握深静脉血栓发生原理及预防措施。术后做到一级预防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我院对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及体会,以为临床治疗、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小腿静脉血栓(包括小腿肌肉间静脉丛血栓)、股一胴静脉血栓和髂静脉血栓,尽管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起源于下肢静脉系统的任何地方,但绝大多数起源于小腿深静脉,比目鱼肌静脉窦被认为是小腿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起源部位,它可以向胭静脉和股静脉扩展。血栓形成前状态是指机体处在血栓形成前期.  相似文献   

12.
高峰  马芳  何凡  吴玮 《内蒙古中医药》2014,(20):119-119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各种损伤性因素,如分娩、长期卧床、骨折导致静脉血管流动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和血流产生迟缓而产生血栓,下肢静脉多见:病变处的深静脉管腔内有云雾状的实性回声,部分或全部阻塞管腔,探头加压不能变形、急性期管腔明显增宽,慢性期管腔变细,管壁增厚,毛糙。做Valsalva实验或深吸气管腔无明显变化。彩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准确发现血栓的部位及范围,为临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对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搜寻有关中医活血化瘀疗法预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报道,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预防深静脉血栓有独特的疗效,减少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临床治疗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及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资料完整的116例脊柱外伤及手术病例,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其中2008年2月以前病例均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2008年2月以后对于高危病例,采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血栓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采取预防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P<0.05).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伤后或围手术期进行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及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资料完整的116例脊柱外伤及手术病例,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其中2008年2月以前病例均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2008年2月以后对于高危病例,采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血栓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采取预防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P〈0.05).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伤后或围手术期进行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8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术日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至术后第14天观察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第14天后,两组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浆粘度、血小板电泳时间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可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程的不同时期,二维、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的表现。结论: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及栓塞程度的判断有独特的优越性,具有无创、实时、准确及可重复性等优点,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538-1540
深静脉血栓(DVT)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而且由血栓脱落引起的致死性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1]。近年来,尽管肺栓塞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下肢DVT形成的发病率依然无显著降低[2]。目前,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或物理疗法、药物溶栓疗法、药物抗凝疗法和手术取栓疗法等,而中医药在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文章将有关中医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便为临床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临床常见的异常妊娠疾病之一,对其病因及治疗的探索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时流产发生率增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主要受凝血功能影响。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会激活凝血功能、降低纤溶功能,继而导致高凝状态形成,使胎盘血供发生改变,诱发微血栓形成,致胎盘梗死、胚胎缺氧缺血发育不良而流产,其病理基础与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知极其相似。临床利用活血化瘀之法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治疗经研究证实有效,现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概述中医血瘀论与近年来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心主血脉是心脏与血液正常生理功能的全面概括。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血流不畅,乃致血栓形成,而血栓前状态是血栓形成和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的前提。由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方法特异性差、缺乏预测性,西医治疗方法单一且存在出血风险,故血栓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现代研究发现,益气和活血中药配伍具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基于心主血脉理论,对血栓形成的中医认识进行深入探索,为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