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评估自行开发的电子配血系统临床应用效果,为下一步推广电子配血提供试验数据.方法 设计《电子配血调查表》,将自行开发的电子配血系统安装到2家医院,使用前对医院输血科相关人员做电子配血系统的操作培训;在为期1个月的试用期里,输血科按照所制定的电子配血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对采用电子配血“出库”的血液,再作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根据血清学试验结果发放血液到临床.结果 试用电子配血系统1个月,2家医院共有112名受血者接受了258次电子配血和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配血方法结果一致,均未导致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采用电子配血明显降低血液出库时间,C/T率从1.6降低到1.3.结论 该自行开发的电子配血系统模拟临床应用效果安全,不仅可以缩短血液出库时间,还可因减少血清学交叉配血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电子交叉配血在东莞市医院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课题研究组制定《电子交叉配血试运行调查表》(简称《调查表》)对东莞市试运行电子交叉配血的6家三级医院应用情况和效果做调查分析,被调查医院输血科填写对2015年7月1日-2016年4月30日期间使用电子交叉配血的模式、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 D血型鉴定、电子发血量、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前后多因素的影响情况,要求《调查表》填写不缺项不漏项;对收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结果发放的6份《调查表》均有效收回,6家试运行电子交叉配血的医院中,有4家采取同步模式(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电子交叉配血),2家采取单作模式(只作电子交叉配血);6家医院在9个月内共完成31 941(人)次电子交叉配血,其中同步模式占94.06%(30 045/31 941),其2种交叉配血结果一致,单作模式占5.94%(1 896/31 941);2种模式的电子交叉配血完成后,红细胞(成分)制品被直接发放到临床输注,未收到临床用血科室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输血前医院对献血者ABO/Rh D血型复核结果与血袋标签血型一致率为100%(36 952/36 952)。6家医院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后,输血科发血时间、工作强度、工作人员紧张情绪等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确保了安全有效输血,具有缩短输血科发血时间、减轻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患者和献血者2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及抗筛试验结果阴性,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相符,模拟进行红细胞悬液出库。结果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相符的4435 U红细胞悬液模拟出库给2 330名患者输注,未观察到ABO/RhD血型不合的输血不良反应。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不相符,未模拟出库红细胞悬液65 U。主要原因为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抗-Mur;患者直接抗球蛋白C3试验阳性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直接抗球蛋白IgG试验阳性;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Ig G试验阳性。结论在完善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抗原谱和增加患者、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对不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应采用血清学交叉配血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配血以血型血清学和电子交叉配血2种方式进行;对9 996名住院患者以ABO和Rh(D)血型相容作血清学交叉配血,并对其中2 920人作电子交叉配血;同时对689名住院患者作ABO和Rh系统血型鉴定和意外抗体筛查,对意外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作电子和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电子交叉配血的献血者数据库,对2 920名经ABO和Rh(D)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和657名经ABO和Rh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与4 113名献血者分别作了6 109次和1 227次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试验配血时间分别为15和45 min。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是可行的,除了同样准确外,其最大的优势是比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电子交叉配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应用多年,国外很多报道证实其具有很多优点,可以使输血更加安全.但是中国除香港外尚未见应用的报道,为了尽早在国内实现该技术,首先要设计一套简单而实用的电子交叉配血应用系统.笔者依据AABB对电子交叉配血的基本要求,运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应用程序及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自行设计和编程“电子交叉配血应用软件”,并进行模拟测试.结果证实该软件能够实现输血科(血库)电子交叉配血和电子发血功能,可以省略常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从而使交叉配血从血清学试验进入电子信息化阶段,使流程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合10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交叉配血病例,探讨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使临床输血更加的科学、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不同医院送到本站进行用血前疑难交叉配血病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MP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等方法检测。结果 104例疑难交叉配血标本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28例,冷凝集素凝集5例,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3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结果为,盐水法交叉配血主/次出现凝集1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34例,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44例。结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缗钱状假凝集,冷凝集素所致非特异性凝集,红细胞被致敏引起的凝集,不规则抗体引起的凝集等。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应选择能同时检测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对3365例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并与现各基层医院普遍使用的凝聚胺交叉配血法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65例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不合10例,微柱凝胶卡氏法不合18例,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χ2=4.9,P<0.05)。结论微柱凝集卡氏配血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试验影响因素易于受控、易于标准化,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适用于临床常规配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对3365例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并与现各基层医院普遍使用的凝聚胺交叉配血法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65例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不合10例,微柱凝胶卡氏法不合18例,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χ2=4.9,P〈0.05)。结论微柱凝集卡氏配血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试验影响因素易于受控、易于标准化,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适用于临床常规配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避免输注后出现输血反应,主要是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前交叉配血已是常规检查项目。本院输血科自2008年应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取代凝聚胺和盐水进行临床配血。现对43例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同程度凝集的标本再与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微孔板(96孔)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并分类建立献血者数据库.根据受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按照电子交叉配血的原理选用ABO和Rh血型完全相同的库存悬浮红细胞备用,并以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验证.结果 抗筛阴性的、抗筛特异性阳性(仅限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配血标本可根据患者血型信息(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查找与猷血者血型信息相符的血拟发放;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两者结果相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与血型血清学相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0~2014年期间南充市临床医院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者进行血型血清学调查。方法应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疑为献血者原因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液标本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结果在77份退回的血液标本中,检出直接抗球蛋白阳性43例;检出不规则抗体18例,以抗-M和抗-E为主,其次为抗-Lea和抗-P1;未检出异常的标本16例。结论通过该次调查,掌握南充市临床医院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者原因,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水平,避免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2.
在输血实践中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对近两年无锡市各家医院送检的170例交叉配血困难标本,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选和鉴定,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因紧急情况输血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子交叉与血清交叉主次侧配型结果,不同温度下ABO血型正反定型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冷凝集素试验红细胞凝集情况及交叉配血结果。结果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主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交叉配血时,20℃时有18例出现凝集,明显多于37℃时(P0.05)。患者血型在正定型A型,反定型B型,O型均有凝集出现,且在20℃时O型与自身对照也有凝集出现。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当温度低于31℃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当低于4℃时,可见明显凝集,但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结论高效价冷凝集素在低温条件下会促进红细胞凝集,干扰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从而影响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例多次输血患者产生抗-S合并抗-Wr^a的血清学及交叉配血特点。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标本进行ABO、Rh、MNS、Diego血型鉴定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试验。结果经血型血清学试验确认患者血清中存在抗-S合并抗-Wr^a。选择S,Wr^a抗原阴性献血者血样与患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配血相合,患者输血后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结论抗-S、抗-Wr^a为低频抗体,虽然随机交叉配血相合率高,但仍需做抗体鉴定,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疑难交叉配血患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主侧凝集交叉配血不合输血病例,分析其血清学特点。【结果】在56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中有38例存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13例自身抗体(其中6例冷凝集),2例为M蛋白干扰,1例纤维蛋白干扰,2例药物干扰;Rh血型抗E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最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在红细胞同种抗体中占42.1%。【结论】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的重要安全保障,对交叉配血不合患者须血清学检测,选择合适的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舍的原因并审j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又配血试验,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21735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193例;其中红细胞直抗阳性155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0.3%;不规则抗体阳性17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8%;自身抗体阳性14例。占交叉配血不合7.3%;其他原因7钢,占交叉配血不合3.6%。结论红细胞直抗、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是引起微柱凝胶法交又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展输血前对患者和献血者Rh血型抗原分型检测的有效性。方法 Rh抗原分型组: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各临床用血科室及其他医院送检的抗体筛查阳性拟输血患者标本56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其和输血科库存97袋悬浮红细胞做Rh血型5种抗原(D、E、c、e、C)分型,再用盐水介质和抗球介质给二者做交叉配血;对照组:选择本院2017年1—12月临床各用血科室抗筛阳性、仅以盐水介质和抗球介质做交叉配血的25例输血患者与72袋库存红细胞。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交叉配血符合率。结果 Rh抗原分型组与未作Rh分型对照组配血相合率:92.8%(90/97)vs 12.5%(9/72)(P0.05);平均配血时间(min):30.5±2.4 vs 51.4±4.1(P0.05)。2组配血相合后输血有效。结论有条件的医院宜在输血前常规检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和库存血(献血者)Rh血型抗原做分型,有利于提高配血相合率,从源头上降低输血Rh血型不规则抗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冯丽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77-577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以提高输血技术水平.为了避免输血后同种免疫而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近年来,临床上已普遍采用微柱凝胶试验(MGT)法交叉配血[1].MGT由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果易于判读及红细胞不需洗涤等优点,已逐渐取代凝聚胺试验(MPT)进行交叉配血.2010年1至12月,本院采用MGT进行交叉配血1260例,发现配血不合者49例,对49例交叉配血不合者再进行MPT法检出21例交叉配血不合者.现对MGT与MPT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Evan’s综合征患者输血前的血清学试验结果,探讨该类患者的输血策略。。方法根据患者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分型试验结果,选择热放散或氯喹放散法,将放散后的红细胞进行AB0和Rh:血型定型,并与自身血清进行吸收试验。热放散液或吸收处理后的血清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试验。根据抗体鉴定结果选择合适的血液,分别采用盐水法、聚凝胺法、LISS/Coomb’s凝胶卡法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对比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以判定输血效果。结果患者血型均得到正确定型;检出抗-E2例、抗-S1例,1例抗体特异性未明确;交叉配血结果相合,输血效果理想。结论Evan’s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学试验相对复杂,应当综合分析;要重视血液选择策略,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交叉配血不合出现的原因,并对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三水区人民医院2006~2009年需输血治疗的5 000例病例,对每例病例采用生理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统计试验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生理盐水法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29例,凝聚胺法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39例。结论根据交叉配血不合现象出现的原因,加强临床交叉配血的检测工作,可有效避免错误的检测结果,保证患者输血过程的安全性,降低医院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