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三元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具有与人体骨相似的生物活性。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两侧下颌骨制作10 mm×5 mm×5 mm的缺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对照组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植入后4,8,12周,应用锥形束CT观察各组缺损区材料降解、骨痂生长及骨连接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生成。结果与结论:两组骨密度灰度值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相同时间点条件下,实验组大体观察、锥形束CT观察及CT灰度值,以及组织学观察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材料植入后第4-8周,两组植入材料均已逐渐降解,缺损区与骨组织相交接处模糊,有少量新骨生成,与受体骨组织结合紧密,其中以实验组较为明显;第8-12周,两组植入材料已经基本降解完全,与受体骨组织开始逐渐相融合,有新生骨组织进一步生成,骨缺损区域逐渐被修复,以实验组较为明显。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促进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新型复合物具备与天然骨相同的机械强度,但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与成骨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探索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在兔颅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兔颅顶骨洞型骨缺损模型,缺损区植入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复合物,空白缺损设为阴性对照,自体颅骨设为阳性对照。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与CT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状况。结果与结论:X 射线片观察显示,植入后8周,大鼠自体颅骨修复区与周围正常的骨组织形态类似;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修复区中央位置骨质致密,形态接近正常骨组织,边缘略显模糊,植入后12周,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复合物与骨缺损边缘更加模糊,复合物中心呈不连贯状态,空白缺损组可观察到明显的规则的透射阴影。植入后12周 CT 检测显示,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复合物缺损边缘部分紧密融合,与周围的正常骨组织结合为一体。结果说明,羟基磷灰石/凝胶新型仿生复合物在兔颅骨缺损中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骨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性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 mm离断性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区骨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骨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骨缺损处骨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性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骨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骨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未见骨性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碎补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维持骨微结构的完整程度.目的:观察中药骨碎补不同成分对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建立股骨干骨缺损模型,分别用提取的骨碎补成分骨碎补总黄酮及柚皮甙,以及从柑橘皮中提取的橙皮甙按20 g/kg对造模大鼠进行灌胃治疗,于治疗21 d后取血及骨标本检测大鼠骨愈合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结论:骨碎补不同成分均对骨愈合有益,且骨碎补中总黄酮效果优于骨碎补中柚皮甙及柑橘皮中的橙皮甙(P<0.05),骨碎补总黄酮可有效抑制低剪切速下大鼠的血液黏度,对红细胞聚集指数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并可显著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小板黏附性.说明骨碎补可利于骨愈合,其中总黄酮效果更佳,且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获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前期实验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制备单侧股骨中远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8,12周取实验侧股骨,进行大体、X射线摄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增大,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强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连续且光滑,色泽正常,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区别,人工骨材料完全降解吸收、被新生骨质替代,骨缺损区已完全愈合;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光滑,表面骨皮质连续,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人工骨材料降解不完全,骨缺损处由骨痂连接,材料与骨质结合较紧密,骨缺损部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蒋斌  杨锋  刘志坤 《中国临床康复》2012,(34):6343-6348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骨损伤的修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骨替代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修复,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构建桡骨缺损兔模型,按植入材料的不同共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照植入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空白组无任何材料植入。结果与结论:干预12周时,X射线片检查显示,实验组骨植入区新骨发生骨性融合,髓腔再通骨缺损已基本消失;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现成熟的板层骨、成熟的哈弗氏系统以及破骨细胞增生引起的骨质吸收区;以上结果均为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可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三维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目的:评估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10 mm的节段性缺损,将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对照组,于植入第4,8,12周末分别行大体、X射线检查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植入第12周末,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桡骨形状基本恢复到术前形态,可见由两断端向中间有少许的骨髓腔再通,缺损区影像与正常骨组织已无区别,可见大量新生板层骨组织,哈佛氏系统形成,原缺损区被新生板层骨组织填充,骨组织相互连续,骨髓腔相通;对照组骨缺损未完全愈合,有部分骨皮质缺损,骨密度影略低于正常骨组织,部分骨髓腔再通,可见少量板层样骨组织形成,纤维组织填充。结果表明可注射式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人工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聂玮  何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3,(12):2100-2107
背景:烧结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很高,在体内很难降解;纳米β-磷酸三钙的降解速度太快,不利于体内生物组织在材料上附着,不利于引导成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的成骨及降解性能.方法:将36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制作左侧挠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观察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2周时 X 射线:实验组可见材料基本降解,连续性骨痂通过骨缺损部位.对照组材料未见明显降解,骨缺损处有骨痂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见修复.②术后12周时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有少量软骨细胞,出现散乱的骨松质,材料完全降解.对照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为主,有少量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材料未见明显降解.空白组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③术后12周时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材料降解,骨缺损部位被新生骨松质取代.对照组材料未见降解,骨缺损部位大都被新生骨松质取代.空白组无明显骨重建.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 目的:观察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右侧桡骨长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进行X射线摄片、标本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与正常骨组织无区别,骨髓腔完全再通,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对照组X射线骨密度影略低于正常骨组织,部分骨髓腔再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周围有不少软骨细胞,未见明显的骨小梁或骨板结构,排列较紊乱;空白对照组断端骨钙化影同正常骨组织一致,断端各自封闭形成骨不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的类骨组织。表明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可较好地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和血管生成,但其半衰期短,代谢降解快,不能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12/2007—11在深圳市药检所实验室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孔隙直径100—250μm,孔隙率为90%,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与纤维蛋白原混合液均匀黏附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各孔道支架表面,再利用凝血酶原吸附在最外层,形成一层膜状结构,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其维持蛋白活性并达到缓释目的。 方法:建立兔单侧桡骨1cm缺损动物模型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每组20只。骨缺损处分别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周分别行X射线、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人工骨早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结果:6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组X射线和组织学评价骨形成情况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羟基磷灰石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均可见新骨形成,前者早期血管化更明显,新骨形成更快,量更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早期血管化,能加快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但这种复合材料在冻存后是否具有骨缺损修复效果还不清楚。目的:观察深低温冻存羟基磷灰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27只日本大耳白兔桡骨10m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与羟基磷灰石组,3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80℃保存3个月的羟基磷灰石,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新鲜制各的羟基磷灰石,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及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等组织学观察,并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大部分愈合,有成熟骨小梁通过,有的可见髓腔通畅,塑形较好;羟基磷灰石组骨痂生成少,骨缺损部分愈合,塑形欠佳,新骨生成少于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P〈0.05)。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最大载荷明显大于羟基磷灰石组(P〈0.05)。表明低温冻存羟基磷灰石屑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骨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与新鲜制作的复合材料几乎一致,未因冻存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骼发育中的起到关键性作用;文献报道单独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动物或者临床试验中并不具备明显促进移植骨组织愈合的作用。目的:验证富血小板血浆协同骨形态发生蛋白4促骨缺损区的成骨作用。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上颌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空白对照组建模后不做特殊处理。2β-磷酸三钙+Bio-gide生物膜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3富血小板血浆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富血小板血浆1 mL。4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富血小板血浆1 mL+5μg骨形态发生蛋白4。于造模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各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以及新生血管均多于β-磷酸三钙+Bio-gide组(P〈0.01);β-磷酸三钙+Bio-gide组新成骨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4,8,12周,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均多于β-磷酸三钙+Bio-gide组、富血小板血浆组两组骨缺损区(P〈0.01),β-磷酸三钙+Bio-gide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均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以β-磷酸三钙为支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Bio-oss的颗粒状结构通常应用于洞形缺损的充填性移植,对于三壁以上的缺损修复难以成形。目的:评价Bio-oss以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为赋形材料后的成骨性能。方法:拔除9条杂种犬双侧下颌第2,4前臼齿及第2臼齿,造成1cmxlcm的骨缺损区,将Bio.OSS+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2、Bio-oss+纤维蛋白胶及Bio-oss材料分别植入第2,4前臼齿及第2臼齿骨缺损区。结果与结论:各组软组织均一期愈合。Bio-oss复合纤维蛋白胶后,骨粉结合紧密,不易剥离。术后4,8,12周时Bio-oss+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生骨百分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表明纤维蛋白胶的加入可以解决Bio-oss成形困难的问题,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加入可促进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最理想方法,但来源有限,供区有一定的并发症,所以寻找自体骨的替代材料一直是骨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臂桡骨中段截骨1.5cm制成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照组植入自体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物质。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塑性完全,愈合过程与对照组同步: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明显变化。②组织病理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出现成熟板层骨及哈佛氏管;空白对照组仅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未见骨质形成。③生物力学:术后2周时实验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两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具有促骨质愈合的作用,甚至在术后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免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术后12周,实验组骨缺损腔表面完全被新生骨覆盖,材料无脱出;对照组骨缺损腔内充满肉芽组织,骨不连。②×射线骨密度测定:术后2,6,12周,两组骨密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2周,实验组岛状新生骨及骨小梁明显增多,而且粗大而致密,材料内部明显疏松,部分区域塌陷;对照组宿主骨边缘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组织,但并无粗大骨小梁形成。④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2,6,12周,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用于原位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拔除后都会造成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导致颌骨骨量不足,不利于患者后期接受义齿和种植牙的修复治疗.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模型,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拔牙窝修复及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材料组,均拔除右侧下颌中切牙,实验组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对照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单纯材料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的相对长度: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和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均优于单纯材料组.③新生骨面积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术后2,4,8周,各组随时间增长不断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对照组大于实验组.表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拔牙后即刻植入可促进拔牙创的愈合,延缓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作为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生物力学性能。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45只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对照组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4,8,16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射线等观察指标客观评价各组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与结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逐渐修复,至16周时X射线见支架与宿主骨之间的骨痂已完全骨化,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见缺损区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并且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表明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引导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研究成功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的填充骨缺损和抗肿瘤作用.方法:取72只新西兰兔建立右膝关节 VX2骨肿瘤模型,切除部分胫骨形成骨缺损,且使骨缺损与肿瘤相邻,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人工骨.结果与结论:①无机质含量:两组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尤以实验组明显.②X 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小,肿瘤开始变小.对照植入材料体积始终无明显变化,肿瘤体积进行性增大.③生物力学检测:术后24周,实验组下肢标本最大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④骨密度检测:术后2-24周,两组均呈先减低后增加趋势,以实验组明显.⑤肿瘤体积变化:术后24周,实验组减小,对照组增加.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复合材料能很好填充骨缺损并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以天然优质海洋珊瑚为原料,在珊瑚骨架上形成羟基磷灰石薄层,保留珊瑚天然孔孔相同的支架结构,为组织生长提供了良好空间。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膜引导骨再生修复牙刷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病致骨缺损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u腔修复膜充填修复骨缺损,对照组采用单独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修复。结果与结论: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两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剧探诊深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密度和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王成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469-4473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芬戈莫德免疫抑制剂对脑损伤大鼠记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给予253.3125-303.975 kPa峰值的液压冲击力,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为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脑损伤4周后取脑组织行PKH-26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潜伏时间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缩短(P<0.05),较脑损伤组明显缩短(P<0.01)。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0.05)。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 PKH-26阳性细胞明显高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0.05)。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记忆功能,联合应用芬戈莫德免疫抑制剂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