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5例具有中高位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口服华法林,对照组80例口服阿司匹林.随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165例患者随访9个月~2年发现,治疗组TIA、脑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出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有降低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的趋势,可能增加脑出血发生率;阿司匹林治疗不减少房颤脑栓塞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但可能增加房颤、消化道出血事件.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合理评估其风险,采用合适剂量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其栓塞并发症.由于所选样本特殊性及样本量有限,结论尚需较长时间且样本量大的更严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5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为24例(占20.9%),发生栓塞的患者为11例(占9.5%),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黄桑  林涛  刘媛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13-42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72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8例、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38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0]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2例(INR 2.1~2.5)、高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4例(INR 2.6~3.5),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常规门诊随访2年,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低、中、高强度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相当(P>0.05),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高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低、中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大致相仿(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INR 1.6~2.5)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持续性房颤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口服华法林持续性房颤病人160例,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记录两组病人随访12个月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存在差异(P0.05);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服用华法林的持续性房颤病人进行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华法林组110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75~4.15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3.11±0.68)。华法林观察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2%(2/110)和5.19%(4/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2.73%(3/110),阿司匹林组为2.60%(2/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在2.0—3.0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王全河  杨国杰  吴楠 《临床荟萃》2009,24(5):399-40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0例老年(≥75岁)非瓣膜病性持续性AF患者,随机分入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300mg/d)组。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1.43~3.57mg/d,平均(2.373±0.304)mg/d。1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栓塞13例(8.1%)。其中华法林组2例(2.5%),阿司匹林组11例(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华法林组7例(8.8%),阿司匹林组5例(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严密监测INR情况下,老年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2、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1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2.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栓塞事件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并慢性房颤的二尖瓣置换术后病人远期凝血国际标准化比较(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以前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房颤而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108例,术后均进行正规华法林抗凝治疗,在其出院半年以后在门诊进行凝血系列检查(PT,PT%,PTR,INR,Fbg,APTT)。按是否发生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分为栓塞组、出血组、无并发症组,应用SPSS软件分析安全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INR值范围。[结果]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栓塞4例、出血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所有病人纤维蛋白原(Fbg)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随INR波动,与华法林的用量无关。华法林用量与PT及INR值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合并慢性房颤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PT范围为14.4s~28.7s,INR范围为1.51~2.6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华法林组105例与阿司匹林+波立维组105例,分别进行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至2014年1月,华法林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为1.90%,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波立维组的16.1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2%与95.24%,与阿司匹林+波立维组患者的4.76%、92.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抗凝治疗法更能降低患者脑栓塞发生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以确保患者的整体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抗凝状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最佳抗凝强度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的患者在门诊检查凝血三项(PT、PT%、PTR、INR、Fbg、APTY)216例次.按照INR结果不同分为4组.Ⅰ组:INR<1.5;Ⅱ组:INR 1.5~2.0;Ⅲ组:INR 2.1~2.5;Ⅳ组:INR>2.5.结果 Ⅰ组28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61±1.44)mg,INR(1.38±0.12),出现脑栓塞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4%;Ⅱ组92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50±1.37)mg,INR(1.65±0.14),出现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2%;Ⅲ组80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18±1.63)mg,INR(2.23±0.19),出现血尿2例次,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5%;Ⅳ组16例次,华法林服用量(2.32±1.23)mg,INR(2.80±0.19),出现鼻出血2例次、咯血1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8.7%.Ⅱ、Ⅲ组的并发症占总数的79.6%,INR在1.5~2.5之间并发症最低.结论 INR在1.5~2.5之间是安全可靠的,是本地区最佳抗凝强度范围.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是动态的,术后远期更应高度关注抗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单纯强化药物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强化药物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6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82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PCI+强化药物治疗组78例,在行PCI成功植入支架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组疗程为2年。记录2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和2年随访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心源性死亡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强化药物治疗组院内治疗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获24~28(22.5±3.2)个月的随访,PCI+强化药物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仍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强化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及术后2年心绞痛缓解率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但2组患者2年后的临床预后类似。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dosage requirement of warfarin to achieve a given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often varies considerably betwee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leading to INR instability. OBJECTIVE: To document the extent of warfarin sensitiv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receiving heart valve replacements. METHOD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regarding anticoagulation for 111 patients who received warfarin following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ir hospital stay (induction period) and between 1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follow-up period). RESULTS: Mean patient age was 65.39 +/- 10.55 years (range 29-85), with 66 men. The mean INR valu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on average, 0.21 higher than the induction period (2.81 +/- 0.5 vs 2.6 +/- 0.6; p = 0.007). The mean follow-up warfarin dose was 1.54 mg higher than the mean induction warfarin dose (5.09 +/- 2.03 vs 3.55 +/- 1.94 mg; p < 0.001). The warfarin dose index, which indicates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warfarin, decreased from 1.16 to 0.65 (p < 0.001). Although the INR values during the induction and follow-up periods were similar, the dose requirement in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on average, 4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duction period. CONCLUSIONS: Immediately after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patients are more sensitive to warfarin and should receive a lower warfarin dose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of oral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This enhanced sensitivity decreases with time. Patients require frequent monitoring and are likely to need an increase in the warfarin dose to avoid insufficient anticoagulation during the early follow-up period.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及其安全性。【方法】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罹患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后停用华法林,改用普通肝素0.5 mg/kg ,q4 h 静脉注射,调整凝血酶原时间(PT )至正常范围之内,于手术前24 h 停用抗凝药物。手术方式采用全麻下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加 D‐J 管内置术,手术时间控制在30 min 之内,术后24~48 h 口服华法林并与肝素重叠使用,3 d 后停用肝素,单服华法林并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于治疗范围之内。【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一次性碎石排石率100%。【结论】针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在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掌握合适的抗凝强度,并注意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的前提条件下,输尿管镜碎石+ D‐J 管内置术,其疗效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与心脏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后护理工作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心脏不停跳组,B组:间断灌注冷晶心脏停搏液组,C组:连续灌注温血心脏停搏液组。对比观察3组不同心肌保护方法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血液心肌肌钙蛋白T(cTnT)、术后心输出量(CO),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心律失常和使用临时起搏器等情况。结果 cTnT在转机后即升高4.77-8.80ng/ml,且持续到术后2周,但A组的升高值(6.51ng/ml)较B组(7.43ng/ml)和C组(7.79ng/ml)低(P<0.01),A组术后心输出量(CO,5.14L/min)较术前(4.14L/min)明显改善,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低,血管活性药用量少,患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短。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术较心脏停跳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稳定,并发症少,明显地减少了药品使用和护理工作量,是一种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侯文权  侯文锋  周凌云  徐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8-1819,1822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hrombin precursor protein,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IN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病例组,30例门诊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PIVKA-Ⅱ、PT、INR测定。结果研究组首次服华法林后8h后,血浆PIVKA-Ⅱ浓度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服华法林24h后,PT、IN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例出现腰大肌血肿,3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脑血栓,经手术治疗、药物调整及护理后均康复。结论上述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等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患者起搏器围手术期囊袋出血的发生率,为优化起搏器围手术期抗凝治 疗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分析抗凝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抗凝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A 组 (n =80)为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术前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至1.5~2.0,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B组(n = 72)患者围手术期持续口服利伐沙班。比较两组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152例需抗凝治疗患者行起 搏器手术。A 组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2例,重度囊袋出血1例。B 组患者72例,术后发生轻度 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1例。两组患者囊袋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围手术期持续应用利 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