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早期干预从而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4~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作为研究工具。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2 h/d报告率39. 4%。家庭养育环境良好的占13. 1%,较差15. 5%,一般71. 4%。检出行为问题儿童426例(32. 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501,P=0. 001)。视屏暴露是否过度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不同等级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关系密切,保持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适度控制视屏时间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与正常儿童视屏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3-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ASD的儿童138例作为病例组,筛选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149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自行设计的幼儿视屏时间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两组儿童的性别、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病例组患儿运动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DQ分数均落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儿童视屏时间、母亲视屏时间、儿童最早接触电子产品年龄、儿童任性时是否应用电子产品安抚、家长认为的儿童每天视屏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性别、任性时是否使用电子产品安抚、家长认为每天视屏消耗时间多久合适是ASD患儿的影响因素,其中女孩、不看电子产品为保护因素,任性时用电子产品安抚是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ASD患儿父母的健康教育,限制儿童视屏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视屏时间过长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利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丰台区9所幼儿园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儿童及家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每日视屏时间(在家和在校),儿童视屏时间可能影响因素。本次调查中将视屏时间>1h/d的儿童定义为超标组,视屏时间≤1h/d小时的儿童定义为合格组。通过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了解儿童的视屏时间现况并分析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5。 结果 北京市丰台区1014名幼儿园儿童中,男童504名,年龄中位数为4岁。儿童每天视屏时间中位数为60min,视屏时间超标儿童比例为46.7%(474/101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导致儿童视屏时间>1h/d的因素包括:儿童年龄增高(≥5岁年龄组OR=1.85,95%CI:1.27~2.70, P<0.01)、看护人为男性(OR=1.65,95%CI:1.13~2.40,P<0.05)、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于本科水平(大专学历水平OR=2.33,95%CI:1.42~3.83,P<0.01;高中学历水平OR=2.34,95%CI:1.45~3.78,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OR=2.00,95%CI:1.20~3.33,P<0.01)。 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儿童年龄越大、看护人为男性、看护人文化程度低等因素是导致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开展减少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北京市幼儿视屏时间与不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法,于2020年2月22-29日对北京地区48家幼儿园的11 731名幼儿家长开展调查。结果有6 332名(56.7%)幼儿平均每天视屏时间≥1 h。疫情防控第一个月,运动量不足、不午睡、睡眠时间11 h/d或≥12 h/d、不吃早餐、食用油炸/膨化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比例在每天视屏时间≥1 h的幼儿中比视屏1 h幼儿中的比例更高。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个月,北京市幼儿居家视屏时间过长,幼儿过长视屏时间与缺少运动、睡眠问题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7.
探索儿童视屏时间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以期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18~46月龄儿童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66 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及视屏时间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父母的职业、双方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父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言迟缓组儿童的母亲工作日与子女接触时间比正常儿童母亲长(t=-2.281,P=0.020)。语言迟缓儿童视屏时间相对正常儿童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P=0.002)。儿童视屏的内容以动画片为主,但对照组儿童观看科教片的比例稍高于病例组(χ2=11.558,P=0.009)。在每天限制视屏时间、观看30 min及以上休息方面,对照组儿童家长的执行比例高于病例组(χ2=6.962、11.034,P<0.05)。当儿童任性或状态不佳时,语言迟缓儿童家长经常允许儿童使用视屏产品的比较更高(χ2=11.752,P=0.003)。病例组儿童母亲的视屏总时间、闲暇时的视屏时间也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t=-2.920、-2.145,P<0.05)。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发现儿童视屏时间是影响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儿童视屏时间每增加1 h,其语言发育商平均下降1.626。结论 视屏时间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限制每天儿童视屏的时间,并从家长自身做起,增加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8.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作用,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对情绪问题的联合作用。方法 2017年10-11月以江苏、湖北、安徽省11座城市109所幼儿园的27 2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调查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户外活动情况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情绪问题。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的关联强度,同时分析户外活动时间与视屏时间的联合作用。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的比例为17.9%(4 868/27 200)。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1 h的比例为62.4%(16 983/27 200),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 h的比例为65.7%(17 873/27 200)。调整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BMI、父母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过长(>1 h/d)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15,95% CI:1.08~1.24);户外活动不足(<2 h/d)与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08,95% CI:1.01~1.16)。联合作用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合并视屏时间过长与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呈现更强的正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十分普遍,与情绪问题呈正相关,户外活动不足联合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更强。  相似文献   

9.
了解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以及可能导致每天视屏时间>2h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市城区7所幼儿园的2 531名在园儿童进行身高及体重的测量,并填写家长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信息、出生结局和视屏时间等内容,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h的比例分别为19.3%,39.3%和28.2%.以儿童3岁年龄组,儿童体重正常,父母年龄≥35岁,父母BMI为18.5~ 23.9 kg/m2,父母本科及以上学历,独生子女分别作为参照组,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表明,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3)和本科以下学历(OR=2.15)是周一至周五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儿童4~6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53,1.88,1.95)、儿童肥胖(OR=1.34)、父亲年龄<35岁(OR=1.30)、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2)、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37,1.90)以及非独生子女(OR=1.32)是周末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父亲年龄<35岁(OR=1.44)、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43)和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27,2.10)是一周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年龄、肥胖状况、父亲年龄、母亲现在BMI、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