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胺酮抗惊厥作用对脑电图δ频段功率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氯胺酮在治疗士的宁诱发惊厥中的作用以及对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5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1.25mg/kg(K1.25组)、2.5mg/kg(K2.5组)、5.0mg/kg(K5.0组)和苯巴比妥组5.0mg/kg(PB组),耳缘静脉注射士的宁0.25mg/kg(15s内注完)制作惊厥模型,一旦强直惊厥出现,立即静脉注射相应的治疗药物。观察各药对家兔的死亡率、强直持续期的影响,并连续监测脑电图,分析QPEEGS频段功率谱的变化。结果氯胺酮各剂量组与NS和PB组相比,家兔强直持续期明显缩短(P〈0.05,r=0.8696),死亡率为零。脑电图变化与行为学表现同步,NS组在给药后1~5min几乎所有脑区的δ频段脑电功率百分比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1)。PB组在1、2rain时8功率百分比较基础值降低(P〈0.01),5min时顶枕区开始恢复。氯胺酮各剂量组在给药后多数观察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大,除顶枕区外其他脑区的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1—5min均较NS组和PB组有所提高(P〈0.01,P〈0.05)。结论 氯胺酮抗惊厥的作用主要通过维持额区和颞区脑电δ波频率,减少惊厥时痫性波发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随机均分为NS组、KET4组、KET8组及KET16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NS及4、8、16 mg.kg-1的氯胺酮,观察并比较各组家兔给药前后QPEEGδ频段的功率变化。结果兔静脉注射氯胺酮4、8、16 mg.kg-1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0.5~5 min内均较给药前明显增加,1~2 min达高峰。在给药后0.5~5 min内随氯胺酮剂量的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增加越明显。结论氯胺酮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氯胺酮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氟烷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均分为NS组、Iso25组、Iso50组及Iso100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25、50、100 μL· kg-1异氟烷,观察并比较各组给药前后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兔静脉注射25 μL· kg-异氟烷或生理盐水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静脉注射50、100 μL·kg-1异氟烷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1~15 min时均增加(P<0.05、P<0.01),且在2~5 min时达高峰;在给药后15 min内,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与异氟烷的剂量呈正相关(r为0.652 ~0.987,P<0.05、P<0.01).结论 异氟烷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异氟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平抑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宏  徐瑞好  周宛丽 《河北医药》2001,23(3):192-193
目的:探讨异丙酚平抑气管内插管内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0例,异丙酚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硫喷妥钠级组;静脉注射硫喷妥钠6-8mg/kg,速率均为0.5ml/s;二组均配伍氟-芬合剂、琥珀胆碱,进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于诱导前、插管前及插管后1、3、5min测定SP、DP、SpO2.结果(1)异丙酚组:插管后各时点与插管前比较,SP和DP无明显变化不明显;硫喷妥钠组:插管后各时点SP和DP较皇管前明显升高(P<0.01).(2)组间相比,异丙酚组插管后1min和3min的SP、DP和HR与硫喷妥钠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平抑心血管的不良反应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家兔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各脑区在给药后30s、1、2、3、5、10min时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大,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降低(P<0.01或P<0.05);与基础值波幅相比,给药后波幅明显增高。结论戊巴比妥钠能够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频段功率的影响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6只家兔,分6组(n=6):NS组(生理盐水1 ml.kg-1)、NA组(纳洛酮200μg·kg-1)、LD组(芬太尼10μg·kg-1)、MD组(芬太尼20μg·kg-1)、HD组(芬太尼40μg·kg-1)和NAF组(纳洛酮200μg·kg-1+芬太尼40μg·kg-1),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兔给药前后β2频段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NS组、LD组和NA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MD组和HD组中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大部分脑区增加(P<0.05,P<0.01),此改变与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除少数时点、个别脑区外,NAF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与给药前相似(P>0.05)。结论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此作用,表明阿片受体介导了这一过程,提示β2功率百分比可能作为反映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硫喷妥钠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姝妤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58+61-58,61
目的:探讨硫喷妥钠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治疗组20例给予硫喷妥钠每次15mg/kg,加入5%葡萄糖液配制成1.5%溶液,先按5mg/kg静脉缓注,余者使用静脉滴注泵按2mg/min的剂量静滴,惊厥控制后递减滴速。对照组给地西泮0.3mg/kg静脉注射,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惊厥未停止或又出现另一次惊厥发作者,15min后再次注射等剂量地西泮,同时使用苯巴比妥20mg/kg静脉注射。结果:硫喷妥钠治疗组在30min内时癫痫持续状态的控制率为100%,对照组为70%,治疗组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硫喷妥钠控制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快速、高效,可作为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建立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探讨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 (QPEEG)δ频段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 应用QPEEG ,采用功率谱分析法 ,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异丙酚 2 5mg/kg对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5mg/kg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增大一倍以上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 0mg/kg使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 2 0s~ 5min内均显著增大 (P <0 0 1 ,P <0 0 5) ,且与行为变化平行。δ频段的改变与异丙酚剂量在 5min内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62~ 0 95 ,P <0 0 1 )。结论 异丙酚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大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 ,提示δ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催眠作用的深度及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库溴铵对清醒、麻醉状态下兔的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的影响。方法:取家兔分为清醒组和麻醉组,每组8只,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3mg·kg-1,麻醉组给药前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清醒组给药前和给药后5~35min时、麻醉组给药前和给药后0.5~10min时8个脑区和δ、θ、α1、α2、β1、β2频段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清醒组中,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8个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5~35min时均明显增加(P<0.01),各脑区的θ(除左、右额(P<0.01或P<0.05)外)、α1、α2频段功率百分比基本无明显改变(P>0.05),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组:给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清醒状态下维库溴铵明显增加了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麻醉状态下维库溴铵对兔QPEEG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福尔马林对兔疼痛反应和定量药物脑电图α1频段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n=6),建立肌松兔模型后分别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1%福尔马林(LD组)、8%福尔马林(HD组)或生理盐水(NS组)0.5ml。应用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pharmaco-EEG,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观察注射前后兔QPEEGα1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另取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n=6),清醒状态下采用上述注射方法建立炎症痛模型。观察兔伤害性行为反应并进行疼痛评分。结果HD组和LD组对福尔马林刺激伤害反应评分均大于NS组(P<0.01,P<0.01),HD组大于LD组(P<0.01)。与注射前相比,3组兔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HD组增加幅度最大(P<0.01),以左侧额、顶区变化最为明显。NS组引起的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幅度最小,且仅持续1~2min。结论福尔马林所致兔的疼痛反应及兔QPEEG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提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反映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咪达唑仑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青年志愿者20人,每组10人,均为男性,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Ⅰ组)、0.1 mg.kg-1(Ⅱ组),观察比较2组给药前后QPEEG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注射咪达唑仑后,Ⅱ组各导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P<0.01),5 min左右达高峰,约10 min恢复。Ⅰ组各导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增加趋势,但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监测咪达唑仑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1频段的影响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6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6组(n=6):空白组(0.9%Na Cl 1 m L·kg-1),低、中、高3个剂量舒芬太尼组(1.5,3,6μg·kg-1),纳洛酮组(400μg·kg-1)和联合用药组(纳洛酮400μg·kg-1+舒芬太尼3μg·kg-1)。采集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1,3,5,10,20,25 min脑电图数据,分析QPEEG样本。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中、高剂量舒芬太尼组的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且与舒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5)。纳洛酮组与给药前相比,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兔QPEEGβ1频段功率百分比,且此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α_2频段的双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α2频段的影响。方法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异丙酚2.5mg/kg时,对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P>0.05);5mg/kg时,各脑区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升高(P<0.05);10mg/kg时使各脑区α2频段功率百分比较给药前及前两个剂量组均下降(除左右顶区与2.5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P<0.05)。以上变化以额、颞区最为明显。结论异丙酚对兔QPEEG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呈双向型,提示α2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异丙酚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异丙酚的临床药理效应.对42例在支撑喉镜下行喉显微手术病人分别施行异丙酚(P组)和硫喷妥钠(T组)全凭静脉麻醉各21例.静滴芬太尼0.3mg·kg-1 3min后,P组静注异丙酚2mg·kg-1.T组静注硫喷妥钠5mB-kg-1诱导。持续静清异丙酚(P组)0.2mg.kg-1.min-1或硫喷妥钠(T组)0.3mg·kg-1,min-3维持麻醉.使用琥珀胆碱气管插管和维持肌松。结果表明.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全凭静脉麻醉均适用于喉显微手术的麻醉。与硫喷妥钠相比,异丙酚麻醉更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和置入支撑喉镜时的高血压反应.术中血漉动力稳定,停药后意识和肌张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3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增加(P<0.05或P<0.01),而其它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前相比,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有所增加,其中枕区和颞区增加最明显(P<0.05或P<0.01)。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能够增大兔QPEEG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及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诱导对血液动力学及琥珀胆碱所致的肌颤、肌痛及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分别用异丙酚和硫喷妥钠静脉诱导,待病人入睡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行气管内插管;观察两组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病人股颤情况、插管条件和术后肌痛例数及程度。结果两组在诱导后血压、心率均较基础值降低(P<0.05);异丙酚组;插管后血压、心率虽较基础值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硫喷妥钠组;血压、心率在插管后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与异丙酚相比差异显著。两组病人肌颤及肌痛例数、程度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能有效地减弱气管内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并能明显减少,减轻琥珀胆碱所致的肌颤和术后肌痛例数及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及该影响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兔按照体质量随机分组,每组6只,分别iv给予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10和15μg·kg-1,纳洛酮200μg·kg-1以及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间隔5 min)。应用数字脑电地形图仪分别记录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30 s,1,2,3,5,10,15,20和25 min兔左、右脑额、顶、枕和颞8个脑区QPEEG,并定量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与给药前相比,生理盐水1 ml·kg-1组、瑞芬太尼5μg·kg-1组和纳洛酮200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瑞芬太尼10和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P<0.05);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和10μg·kg-1及纳洛酮200μg·kg-1对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影响,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θ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小(P<0.05);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P<0.01);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1)。与瑞芬太尼15μg·kg-1组相比,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P<0.05),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高(P<0.05),与给瑞芬太尼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θ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脑电图效应,表明这一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提示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瑞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比较异丙酚与硫喷妥钠用于全麻诱导对心血管副反应的影响 :2 0例行食道癌根治术的病人 ,ASA ~ 级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芬太尼 +异丙酚 ( 组 )或硫喷妥钠 ( 组 ) +司可林诱导。观察 SBP,DBP,HR,( SP) O2 ,ECG变化。结果插管即刻 组SBP,DBP升高 ,持续 2~ 3min; 组 DBP升高 ,持续3min,HR增快 ,持续 4min。提示异丙酚与硫喷妥钠用于全麻诱导时心血管副反应均较轻 ,且异丙酚不增快心率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的效果,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18~60岁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以异丙酚2mg/kg(P组)、硫喷妥钠5mg/kg(T组)、硫喷妥钠2.5mg/kg和异丙酚1mg/kg混合液(P+T组)诱导。诱导前(T0)、窥喉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min(T4)、10min(T5)分别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观察注射诱导药后入睡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MAP:P组T5低于T0(P&;lt;0.05);T组在T1、T2、T3、T4明显高于T0;P+T组T4、T5低于T0。HR:T组T1、T2、T3、T4明显高于T0。RPP:T组T1、T2、T3、T4明显高于T0,P+T组与P组比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40%,T组和P+T组分别为5%和10%,明显低于P组。T组入睡时间长于P组和P+T组。结论: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两药相混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硫喷妥钠在混合液中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选择拟行神经外科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异丙酚组(P组):麻醉诱导用芬太尼(4μg/kg)、1%异丙酚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混合液组(T+P组):麻醉诱导用2.5%硫喷妥钠2.5mg/kg和1%异丙酚1mg/kg 1:1等体积混合液,其余同P组。经足背静脉注射完诱导用药后,分别于给药后1、3、5、10、30、60、120、180及240min抽取桡动脉血2ml肝素抗凝,离心后取上层血浆于4℃冰箱中保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丙酚浓度,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值。结果表明,P组与经校正后的T+P组各时点异丙酚血药浓度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两组异丙酚血药浓度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于麻醉诱导时,硫喷妥钠并不改变异丙酚的分布容积和清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