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1996年4月-2004年5月连续进行了95例LS,其中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90例,其他脾疾病5例。结果95例LS全部完成,无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小时,平均失血160ml。平均术后住院6天。结论LS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他脾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1996年4月~2004年5月连续进行了95例 LS,其中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90例,其他脾疾病5例。结果 95例 LS 全部完成,无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小时,平均失血160ml。平均术后住院6天。结论 LS 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他脾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手术方式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2005-05~2011—11我院收治的6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0例应用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对照组30例单纯行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程度、术前与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判断手术安全性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随访5个月~5年,平均(12.3±2)个月,观察组治愈20例,总有效率为96.7%,复发率为16.7%;对照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为3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血小板、白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分别为10例(33.3%)和5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期行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完全腹腔镜下进行脾切除手术的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其中血液病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42例;脾占位性病变11例;合并胆囊结石10例。依据首例手术时间<120 min为临界点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0例病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例巨脾病例采取全腹腔镜脾切除术。由于肥胖、巨脾、脾胰韧带较短、粘连、出血等原因,29例采取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过后,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脾脏疾病的治疗,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Hong DF  Zheng XY  Peng SY  Gao M  Wu JG  Cao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820-822
目的总结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5年3月—2006年9月间,一个治疗小组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患者应用超声刀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有20例在处理脾蒂前结扎脾动脉;中转开腹3例(13.0%),其中脾叶静脉破裂出血2例,左膈静脉破裂出血1例;20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8例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一逐支分离脾叶动静脉,边分离边用血管夹夹闭或丝线结扎离断血管,2例应用腔内直线型切割钉合器(Endo—GIA)集束离断二级脾蒂血管。手术时间180—350min,平均235mill。术中失血200—1600ml,平均520ml。术后经输血浆、利尿、预防抗炎治疗。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左膈下脓肿1例,B超引导穿刺治愈,轻度腹水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6—17d,平均8.5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再出血率0%。结论娴熟的互相配合的腹腔镜技术、术中应用超声刀和预先结扎脾动脉,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是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技术要素。手术仍具有微创的优势。【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门奇断流术;高血压,门静脉;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合理性及巨脾切除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月肝硬化脾切除35例。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脾切除相关凶险性感染(OPSI)以及成功结扎脾动脉病例是否采用改进方法的出血量、脾脏大小差异等。结果:全组病例随访1~3年。无术中术后死亡、腹腔出血、膈下脓肿等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11.4%),血小板1月内均恢复正常范围,术后无OP-SI病例。脾动脉结扎病例采用改进方法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加为133.33ml和364.43ml(P〈0.001),改进方法组脾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合理,巨脾切除时,将脾脏托出切口后再结扎脾动脉是一种成功率高、安全、易行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 )与开腹脾切除术(OS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CNKI及CBM数据库,查找2000~2013年发表的关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LS及OS术后并发症对比的文献资料,进行M 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S与OS在术后出血发生率(OR=0.52,95% CI 0.25~1.06,P=0.07)及术后胰瘘发生率(OR=1.09,95% CI 0.33~3.60,P=0.89)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S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OS(OR=0.17,95% CI 0.07~0.38,P<0.01), LS相较OS更易发生术后门脉系统血栓(OR=2.14,95% CI 1.23~3.73,P=0.00)。结论 LS与OS在术后出血及胰瘘发生率上相同,但LS术后感染率低于OS ,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高于O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1例行脾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LS组)15例和传统开腹脾切除手术组(OS组)16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31例手术均获成功,LS组的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OS组(P<0.05~P<0.01);LS组的住院费用高于OS组(P<0.01);而2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多数脾脏疾病,LC安全可行,是一种临床效果良好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左超海 《中外医疗》2011,30(34):22-2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可行性。方法 将6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LS组)和开腹组(OS组),每组30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脾切除术和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开腹组(32例)和腹腔镜组(32例)。开腹组接受开腹脾切除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基本情况(脾动脉结扎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脾动脉结扎用时、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滞留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开腹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开腹组少(均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8/32),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引导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能明显降低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与开腹肝硬化脾切除肝功能和白细胞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open splenectomy,OS)术前后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76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S 27例、OS 49例。收集和分析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白细胞(WBC)。结果(1)两组术后第1天Tbil、Dbi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3天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A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A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L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较术前升高,但仅AST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比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LS和OS都会导致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但OS变化更大,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LS对肝功能影响和对机体的创伤比OS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脾亢改善情况、术后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2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苏军昌  王惠楠 《甘肃医药》2013,(10):726-728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的80例患者.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共40例,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共40例,应用传统治疗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观察相关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脾亢改善明显,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并可提高术后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英杰  彭明霞  沈朝敏  张玉惠  张国强 《浙江医学》2013,35(20):1820-18,221,863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增毅  关素安  刘记存 《当代医学》2009,15(17):335-336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的将导管插入脾动脉,造影并分析脾动脉分枝及胰腺、胃分枝情况。然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脾动脉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成功率100%。23例患者共进行28例次栓塞,一次栓塞18例,二次栓塞5例。所有病人术后1个月内外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所有病人术后脾静脉和门静脉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部疼痛,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对于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