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假体安装情况、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各失访1例;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18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臼柄位置均在正常范围内,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偏心距及其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3 d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45°侧卧位下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以及短期结果回顾。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45°侧卧位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及1年随访结果,包括可视化疼痛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异体输血率,住院时间等,进行影像学评价,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以及股骨假体内外翻与沉降程度,并与同期常规后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病例进行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别进行组间计量与计数资料比较。结果 OCM组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1周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平均住院日均优于后入路组;术后1年OCM组平均Harris评分为(93.74±1.80),后入路组(92.2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P0.05)。两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间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无差异,股骨假体沉降距离,内外翻角度无差异。结论经OCM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轻,失血少,康复快,具有快速康复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期待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及远期效果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CM入路下Metha短柄假体植入的手术技术和早期效果.方法 对12例髋关节晚期伤病患者(13髋)采用髋关节OCM入路下Metha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3天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术后1个月无需任何辅助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12例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按Harris 评分为88~96 分.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深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etha短柄具有外形小巧、依靠干骺部固定的优势,同时也保存了股骨近端的骨量.配合OCM入路,注意正确的植入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结论]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期和后期病例的短期临床疗效,探讨DAA髋关节换术学习曲线。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对106例患者采用DAA行初次髋关节置换(其中股骨头坏死36例36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17髋,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1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1例1髋,股骨颈骨折41例41髋),前50例为初期组,后56例后期组,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率、术后假体位置、脱位率、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Harris评分等进行记录和测量。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髋臼杯前倾角上,后期组均优于初期组(P 0. 01),髋臼外展角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后脱位,术后1月Harris评分后期组优于初期组,术后3个月两组无差别(P 0. 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50例以后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假体位置等方面会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哈丁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34例。结果手术切口长7~10cm,平均8.5cm;手术时间为40~60min。随访12~36个月,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哈丁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比基尼(Bikini)入路和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80例(80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排除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和既往髋关节手术史患者。其中行经Bikini切口的前入路40例,OCM入路4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6±10)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天数、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和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血清股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量、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6.5±2.3)个月。与OCM组相比,Bikini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略短,术后血清CK、CRP变化量少。而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手术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及影像学表现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是Bikini组和OCM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方面均出现了前10例患者与后30例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 结论Bikini入路与OCM入路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Bikini入路对肌肉损伤小,炎症反应弱,外展肌肌力恢复快。两种手术入路均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8年1月,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8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18例(后外侧组),外侧入路20例(外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Harris评分和影像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骨折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之后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各有其特点,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1.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体位对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根据术中不同体位分为2组,其中侧卧位45例,仰卧位(支架辅助下)4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患肢、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 d,1、2周,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2周及1、3、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2(8.31±2.2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部位、年龄、BMI、术前VAS、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侧卧位组(P<0.05);术中、术后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P=0.066);侧卧位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 d,1、2周,1个月VAS低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周及1、3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支架辅助下)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侧卧位术式相比,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且术中髋臼杯位置判断误差小,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在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液晶数字显示角度仪控制前倾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8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55例;年龄42~81(70.4±7.9)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例。所有患者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控制髋臼杯假体的前倾角,术后采用CT扫描,测量髋臼杯的前倾角,两者进行比较,了解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的准确性。结果:术后CT测量提示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均位于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内,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杯的前倾角度中位数为14.20°(12.80~15.40)°,术后CT扫描测量的髋臼杯的前倾角中位数为14.20°(13.40~15.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5,P=0.085)。结论:应用液晶数显角仪器对术中控制髋臼杯的前倾角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6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1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对应关系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无脱位表现。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步态均明显改善,髋部疼痛均消失,仅2例轻度跛行。术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前倾角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指导合适假体的选择、设计以及确定合适的髋臼前倾角、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联合前倾角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关江  蒋方杰  赵灏 《中国骨伤》2020,33(1):43-46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再手术和脱位的相关性,为寻找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154例,女112例,年龄58~74(69.8±8.1)岁。分别采用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每组1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和脱位率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及脱位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直接外侧入路组的再手术率和脱位率均低于后外侧入路(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直接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具有更高的术后再手术率及脱位率,其相对风险比(95%CI)分别为,再手术[2.65(1.23-5.36),P=0.02];脱位[5.15(1.68-9.15),P=0.01]。结论:后外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脱位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认知功能障碍、置换位置、ASA评分等因素对再手术和脱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椎管内麻醉与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对前外侧小切口(orthopä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影响分析。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椎管内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A组30例)和单纯椎管内麻醉(B组30例)。两组患者椎管内用药成分相同,术后采用相同静脉镇痛治疗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臀中肌剥离程度、股骨大转子劈裂情况,术后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48 h 股四头肌及髋关节外展肌力,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8~62(54.2±4.0)周。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 h髋关节外展肌力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臀中肌剥离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8、12、24 h VAS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2、8周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侧卧位OCM入路THA,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臀中肌剥离情况等髋关节周围创伤及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有利于OCM入路临床操作及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陈建良  万蕾  朱少兵 《中国骨伤》2020,33(8):712-715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由同手术团队完成的侧卧位DAA行初次THA的30例(33髋)患者资料进行随访评价,男19例,女11例;年龄58~80(69.0±5.4)岁;分别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评分系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髋关节正位X线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评价。结果:30例(33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3±3.7)个月,手术时间(66.0±7.2) min,术中出血量(156±32) ml。术后影像学检查髋臼假体位置:前倾角(18.6±3.6)°,外展角(41.2±4.8)°。VAS评分由术前7~9(8.1±1.4)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1~3(1.9±0.7)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改善,由术前28~46(35.4±5.2)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76~92(88.6±4.5)分,术后6个月74~93(85.6±6.9)分,术后12个月79~95(90.7±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3例股骨近端裂纹骨折,其中1例术后1个月行走不慎髋部扭伤骨折,考虑术中可能已经发生不完全骨折,1例发生髂前下棘撕脱骨折,无深部感染及脱位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阔筋膜张肌损伤2例,其中1例为拉钩边缘完全切割伤。结论:运用侧卧位DAA行初次THA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能够满足患者快速康复的需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