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抗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5例),于治疗后1周及3个月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局部室壁运动记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LVD、LVEDV、LVESV、局部室壁运动记分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则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LVEF增加,而对照组则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抑制AMI后舒张末内径的扩大,改善心室局部运动障碍和整体左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心室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西药常规治疗加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96例分为治疗组100例及对照组9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溶栓及抗凝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观察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30d内死亡率,非致死性再梗死率,发生严重心功能损害(killipⅢ或Ⅳ级)以及溶栓后30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30d内死亡率,非致死性再梗死率,严重心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以及溶栓后30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心绞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住院确诊为AMI行静脉溶栓并按再通标准判断为再通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麝香保心丸组31例,该组病例在行再灌注治疗及常规处理同时给予麝香保心丸2丸·次-1,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30例,该组再灌注治疗后予以常规处理。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年龄、梗死部位匹配。两组患者于再灌注治疗后2日及2周应用美国H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取3个心动周期的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脉冲多普勒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测定舒张期充盈速度E峰、A峰、E/A比值。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治疗组2日及2周时左心收缩、舒张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确能改善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使顿抑心肌的心功能早日康复,从而得到更佳的再灌注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不同部位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溶栓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技术检测63例心肌梗死病人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溶栓组;根据梗死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下壁心肌梗死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名,经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脏多普勒超声、静息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左心室EDV和ESV均增加,LVEF降低(P〈0.01);未溶栓组较溶栓再通组左心室EDV和ESV增加及LVEF明显降低(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心肌梗死组比较,左心室EDV、ESV增加,LVEF降低(P〈0.05)。结论用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的估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欢军 《新中医》2021,53(6):34-37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辅助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AMI患者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麝香保心丸组50例与常规组4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常规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结果:临床总有效率麝香保心丸组96.00%,高于常规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麝香保心丸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2组LVEF水平较治疗前上升,LVESV、LVEDV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麝香保心丸组LVEF水平高于常规组,LVESV、LVEDV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上升,血清ET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麝香保心丸组血清NO水平高于常规组,血清E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辅助常规西药治疗AMI气滞血瘀证疗效确切,可有效帮助患者减轻临床症状,使其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及B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情况,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和BNP、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N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NP、CRP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ST段抬高未实施PCI或溶栓治疗的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0例和同时加服麝香保心丸的治疗组20例。于发病后6周观察是否再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血管事件,比较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麝香保心丸对AMI保守治疗患者不仅可以减少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塞后左室形态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塞后大鼠左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复制大鼠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心梗对照组、麝香保心丸组及开搏通治疗组。2周及6周时测量血动学参数及心功能,同时研究左室形态学参数(左心腔面积、梗塞区室壁变薄比及左室伸展指数)。结果:麝香保心丸可减少梗塞后6周大鼠的左室扩张及梗塞区伸展;明显改善心梗后左室收缩功能。结果提示:麝香保心丸可改善心肌梗塞后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通冠胶囊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通冠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临床治疗效应,方法:将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给予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均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冠胶囊口服。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d、2周、6周、半年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进行2组的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DVI和LVESVI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A、LVEF较基础值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HM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治疗和梗死后早期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HMP治疗组(Ⅰ组)和安慰剂对照组(Ⅱ组)观察治疗前后心室壁运动、心脏功能、左室重塑变化及严重心脏血管事件(MACE)和再住院(RH)的发生率.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室壁运动指数(RWNI),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相关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0-1).结果:HMP40mg日3次,口服3个月室壁运动指数RWNI明显改善(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明显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1),左室舒张早期和左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EP/AP)明显改善(p<0.05),左室重塑受抑,球体指数(SI)无明显改变(p>0.05),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严重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发生率减少(p<0.05或0.01).结论:AMI加用HMP治疗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室壁运动指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左心室重塑,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和顺应性,有益于AMI的急性期治疗和AMI后早期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利尿剂、福辛普利钠片、比索洛尔、地高辛、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餐后30min单独口服,每天3次,服用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峰)、峰值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有好转。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舒张功能指标E/A比值、A峰、E峰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HM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治疗和梗死后早期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50例随机分为HMP治疗组(I组)和安慰剂对照组(Ⅱ组)观察治疗前后心室壁运动、心脏功能、左室重塑变化及严重心脏血管事件(MACE)和再住院(RH)的发生率。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室壁运动指数(RWNI),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相关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0.1)。结果:HMP40mg日3次,口服3个月室壁运动指数RWNI明显改善(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明显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1),左室舒张早期和左室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EP/AP)明显改善(P<0.05),左室重塑受抑,球体指数(SI)无明显改变(P>0.05),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严重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发生率减少(P<0.05或0.01)。结论:AMI加用HMP治疗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室壁运动指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左心室重塑,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和顺应性,有益于AMI的急性期治疗和AMI后早期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用药不同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并进行中医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升高(P<0.05),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高血压LVH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降压组)和麝香保心丸组(降压+麝香保心丸组),两组各65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和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性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早期血流峰速度/晚期血流峰速度(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醛固酮浓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高血压LVH及舒张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评价坏死心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坏死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2例)与溶栓组(20例)。于发病后4周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价心功能及坏死心肌情况。结果利用视学评分(VSM)总分评价坏死面积,直接PCI组和溶栓组的VSM总分均与射血分数(EF)(r=-0.768,r=-0.848)、收缩末期容积(EDV)(r=0.952,r=0.940)、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r=-0.953,r=0.943)、舒张末期容积(ESV)(r=0.980,r=0.910)、舒张末期容积(ESVI)(r=0.948,r=0.926)均密切相关(P〈0.001)。发病后4周,直接PCI组的VSM总分、EF、EDV、EDVI、ESV、ESVI均优于溶栓组(P〈0.001)。结论利用VSM评分可以较准确定量评价梗死心肌,VSM总分与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比较,能够更好地减小坏死面积和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麝香保心丸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春 《光明中医》2007,22(1):57-58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收缩期左室内径(SLVD),舒张期左室内径(LAD),左室搏出量(SV),左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福清市第三医院及福清市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210 例,按照治疗 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 10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炎症细胞因 子(白细胞介素 –6、超敏 C 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 –6、超敏 C 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9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性 心脏病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控制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46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麝香保心丸。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麝香保心丸组为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80.49%,有显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30.77%(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19.23%(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配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治疗1个月及6个月分别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检测血液流变学,2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2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大部分指标的改变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够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增强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的缺血症状及心衰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小分子核糖 核酸(miRNA)序列与临床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74 例 AMI 患者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7 例。对照组单用 PCI 治疗,观察组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 PCI 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血清 miRNA 序列、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急性 心肌梗死溶栓评分(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miRNA–210、 miRNA–146a 均低于对照组,miRNA–214、miRNA–155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 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 PCI 治疗 AMI 能够进一步调节 miRNA 序列水平,改善患者血流分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