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经颈超声观察鼻咽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鼻咽癌的可行性。方法以CT作为参照,对25例已确诊鼻咽癌的住院患者进行鼻咽部的超声检查:采用仰卧位,检查时头略向对侧倾斜,以腮腺及咽旁间隙作为透声窗,取下颌角和乳突间的耳垂下斜横断面和下颌骨升支旁的斜冠状切面显示鼻咽部,测量病理情况下鼻咽部软组织的厚度或范围,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用高频探头检查左右侧颈部,并对肿大的淋巴结测量记录。结果25例患者显示35个病灶,其中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10例。病灶显示低回声28个,中等回声6个,高回声1个;实质性回声32个,夹杂有无回声区3个;声像图表现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0个,鼻咽部肿块15个;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16例,咽旁间隙浸润24例,骨质破坏2例。结论经颈超声可观察到鼻咽癌时鼻咽部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声像表现,且超声对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和淋巴结亦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由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早,转移率高,部分患者常因颈部肿块就诊,经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提示鼻咽癌转移而确诊。本文回顾分析397例经鼻咽病理活检证实为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者的临床及针吸细胞学资料,并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科自1987至1997年淋巴结针吸检查17230例次,其中诊断或提示鼻咽癌颈区淋巴结转移489例,经鼻咽活抢病理证实为鼻咽癌转移397例,另92例来在我院行鼻咽部活俭。397例中,以耳、鼻症状就诊者153例,以颈部肿块就诊者208例,以耳、鼻症状伴颈部肿块就诊者36例,每例外吸涂片2-3张,95%乙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大样本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MRI研究,旨在探索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MRI信号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初治鼻咽癌315例,全部病例进行鼻咽部MRI检查,行自旋回波轴位、冠状、矢状位T1WI、轴位T2WI扫描及常规增强MRI扫描。结果315例患者中,254例(80.6%)有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最常受累。鼻咽病灶位于双侧者,其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单侧者高。与鼻咽病灶均匀信号不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中央坏死、包膜外侵犯及融合发生率较高。结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以咽后淋巴结最多见。鼻咽病灶位于双侧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单侧者高。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包膜外侵犯及融合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应用经口鼻咽超声显象法对32例正常人和45例鼻咽癌病人鼻咽部的超声检查。结果表明,鼻咽癌病人的鼻咽壁比正常组明显增厚,两组差别明显(P<0.001),45例鼻咽癌中有43例癌肿被显示,诊断准确率为95.5%(43/45)。在鼻咽癌中有24例颈部及腹腔转移病灶被超声检出,本研究表明,鼻咽癌超声检查是一种能弥补鼻镜检查鼻咽不足的新方法。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5.
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显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1月~2002年9月期间,超声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结核55例,最后确诊4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6例为颈部急性淋巴结炎,2例为淋巴瘤,1例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为颈部脂肪瘤。使用Medison-6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7.5MHz。采用直接扫查法。结果:45例临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患,超声检查肿大淋巴结数目大于两个,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周围,淋巴结之间有粘连、融合现象。根据声像图的不同表现分为三型:干酪脓肿型,增殖结节型,混合型。结论:超声声像图中的三型表现基本与病理分型中的化脓性结核、增殖型结核、混合型结核相符。急性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数目为1~2个,位于颌下淋巴结群,无粘连、融合现象。颈部淋巴瘤的超声表现似增殖结节型结核,可有粘连,应结合病史,必要时取病理活检。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大淋巴结内回声不均,有部分液化,但无钙化,淋巴结形态呈圆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鼻咽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误诊误治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42例儿童鼻咽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误诊误治原因及确诊方法。结果 临床多以颈部肿块(18例),头痛(10例),鼻塞、鼻衄(8例),耳鸣、耳痛、听力下降(9例),面部疼痛(8例),视力下降、复视或斜视(5例)等为首发症状,部分患儿出现两种以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鼻咽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或软组织不同程度增厚,邻近组织受侵,周围淋巴结肿大,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蔓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误诊38例,其中误诊为颈淋巴结结核者12例,血管神经性头痛7例,鼻窦炎6例,中耳炎5例。全部病例均在鼻咽镜下行鼻咽腔活组织检查或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和(或)细胞检查,免疫组化和VCA-IgA、EA-IgA等检查确诊。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儿童鼻咽癌的重要方法,认识不足和首发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掌握儿童鼻咽癌的临床特征并与多种检查相结合是减少误诊误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达86%,以颈部包块为第一症状就诊的占23.9~75%。本文根据103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CT扫描,讨论茎突内侧软组织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后组颅神经损害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103例,男59例,女44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5岁。全部病例均经鼻咽部活  相似文献   

8.
<正>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达40%~50%,检查发现颈淋巴结有转移者达75%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由于成像系列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常用于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是鼻咽癌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作者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EMPD患者的超声资料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41例中,病灶位于外阴33例,腹股沟2例,肛周2例,上胸壁1例,下腹壁1例,额部1例,拇指1例。超声检出病变36例,根据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弥漫型31例,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的弥漫性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30例,无增厚1例;病灶呈低回声8例,稍低回声23例;CDFI血流分级0级2例,1级6例,2级11例,3级12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9例。肿块型5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样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1例,无增厚4例;肿块内部呈低回声3例,稍低回声2例;形态规则4例,不规则1例;CDFI血流分级0级1例,1级2例,2级1例,3级1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3例。5例(5/41,12.20%)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超声可敏感识别EMPD病变区回声异常及血流异常,诊断EMPD需结合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腮腺转移临床极少见。笔者遇到1例延误诊治2年之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男,40岁。间断血沸3月,左上颈肿块10天于1993年5月21日就诊。鼻咽部活检示左侧咽隐窝低分化鳞癌,于1993年6月初开始8MV-X线放疗,采用耳前野、鼻咽肿瘤区外照射65Gy,腔内射正2Gy(2次),全颈切线位照射40Gy,缩野追加到90Gy。放疗后,鼻咽部病灶和颈部转移性肿块消失。1994年8月发现左耳前无痛性肿块,如花生米大小,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耳前肿块穿刺病检为:腮腺炎性组织。临床考虑左颌下淋巴结转移,行8线照射70GY后消失。腮腺区肿块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出乳腺癌患者胸壁软组织结构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胸壁进行超声扫查(范围为双侧腋中线及锁骨上区至肋弓),记录软组织结构异常情况,与病理穿刺结果对比分析。结果①本组软组织结构异常区转移癌患者109例,未转移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在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级、后方声衰及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异常区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超声检出软组织结构异常区转移癌患者102例,敏感性为88.9%,未转移患者30例,特异性为78.3%。结论超声对乳腺癌胸壁软组织结构异常区的检出率及诊断软组织转移的准确性均较高,结合超声引导下对异常区的穿刺活检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为临床制定分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133、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2例鼻咽癌及20例正常对照组中CD133、CK19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CD133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原发癌与转移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及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但在原发癌组与转移癌组之间、伴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33可能在诱导鼻咽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鼻咽癌干细胞较特异的表面标记物;CK19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但不宜作为鼻咽癌干细胞特异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检出情况。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数目、纵横比、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及内部血流状态等。结果46例患者中甲状腺癌22例、鼻咽癌15例、恶性淋巴瘤9例。超声检查共探及颈部肿大淋巴结93枚。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淋巴结转移者75枚,非淋巴结转移18枚。肿瘤转移淋巴结纵横比〈1.5者占84.9%,内部回声不均者占75.3%,边界欠规则者占74.0%、淋巴结内可见微小钙化者占32.9%。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间上述超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较丰富,多普勒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也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结论超声是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皮肤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行术前肿瘤病灶和浅表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对照组27例仅行术前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超声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术前超声检查可以判定皮肤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范围及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观察组与对照组病理结果对比,标本切缘与基底部是否查见肿瘤细胞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频超声对皮肤恶性肿瘤的术前观察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的判定、疗效的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甲状腺癌的评价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方法:选取的137例HT背景下甲状腺病变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集,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检查,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造影诊断效能。同时针对HT背景下甲状腺癌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即有转移组(n=41),无转移组(n=38),比较两组超声定量参数,且经相关性分析超声定量参数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病变准确率84.67%,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72.99%,两项联合诊断准确率94.16%,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两项联合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的AUC分别为0.727、0.844、0.940。有转移组患者TTP(14.32±4.58)s、MTT(28.46±8.42)s低于无转移组,弹性比值(2.51±0.51)高于无转移组(P<0.05),经Spearman法分析,TTP、MTT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弹性比值呈正相关;经ROC曲线分析,TTP、MTT、弹性比值、三项联合早期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88、0.772、0.767、0.94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较高效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思荣  吴青松  丘昶儒  卢钦荣  谢胜雄 《新医学》2012,43(3):167-169,191
目的:探讨cN0期(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癌患者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总结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特别是手术方法、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原发灶大小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关系及随访等情况,比较无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A组)与有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B组)患者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中17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A组7例,B组10例),其中11例有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3例,B组8例),转移率为65%(11/17);39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阴性,其中6例有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4例,B组2例),转移率为16%(6/3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的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56例中47例原发病灶最大径小于或等于4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11例(23%);9例原发病灶最大径超过4 cm,6例(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两者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7例(23%)复发,B组3例(12%)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N0期甲状腺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术中应常规将中央区淋巴组织送检,有转移阳性者应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度高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患者淋巴结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患者血流分布及内部回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准确度,其超声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差异明显,易于区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分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2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316枚颈部可疑淋巴结进行了术前超声诊断,以石蜡病理为"金标准",将淋巴结分为良性和恶性,根据淋巴结的位置将淋巴结分为中央区和颈侧区,分析了超声对不同分区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和不同分区淋巴结的超声特征。采用四格表计算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分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点。中央区与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大小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结果213例患者均进行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中央区联合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在纳入的161枚中央区淋巴结和155枚颈侧区淋巴结中,分别有102例(63.35%)和112例(72.26%)最终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各超声征象:大小(Z=7.596)、形态趋圆(χ2=36.43)、钙化(χ2=10.59)、液化(χ2=8.89)、团状高回声(χ2=41.85)、淋巴门消失(χ2=11.13)及边缘或混合型血流信号(χ2 =5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纳入的可疑超声征象中,淋巴门消失和团状高回声能较好的提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18.559,P<0.05),然而,这些可疑超声征象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都不具备足够的诊断效能。 结论传统的可疑超声征象在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中诊断效能不足,超声评估中央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性低于颈侧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二维超声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浅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0年3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118例颈浅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为样本,用二维超声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技术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检查,分别评价测定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内部回声、边界、淋巴结门、血管阻力指数、血流情况。结果良恶性肿大淋巴结在长短径之比、内部回声、边界、淋巴结门、血管阻力指数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技术对于诊断颈浅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