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对不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不全性肠梗阻组、足三里穴组、阴陵泉穴组,每组8只大鼠(实验大鼠死亡后取健康大鼠制作模型补齐).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做开腹处理;不全性肠梗阻组:采用回肠末端套环法建立大鼠不完全肠梗阻模型;足三里穴组: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术后1个月取左后肢足三里穴,辅以悬钟穴进行电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7d;阴陵泉穴组:为非治疗穴对照,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术后1个月取左后肢内侧阴凌泉穴,辅以三阴焦穴进行电针刺激.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 10、NO含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8 ±5) μg/L和(28±6)μg/L.建立模型后,不全性肠梗阻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达到(39±11) μg/L,较其余几组显著升高(F =2.344,P <0.05);足三里穴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为(34±11) μg/L,较阴凌泉穴组降低了1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IL-10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6,P >0.05).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NO分别为(136 ±9) μmol/L和(135±7)μmol/L,不全性肠梗阻组大鼠NO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达到(123±11)μmol/L,足三里穴组NO则相对较高为( 130±11) μmol/L,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86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可激发大鼠ICC释放NO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不全性肠梗阻所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烫组(C)、烫伤2 h组(S_2)、烫伤6h组(S_6)、烫伤 电针足三里穴2 h组(SE_2)、烫伤 电针足三里穴6h组(SE_6)、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2h组(SSE_2)、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6 h组(SSE_6),每组5只。烫伤组大鼠均造成背部35%TBSAⅢ度烫伤(100℃沸水,15s)。烫伤 电针组大鼠于烫伤后30 min开始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或非经非穴(频率2~100 Hz,强度2~3 mA,时间1h)。假烫组于术后2 h、烫伤组于烫伤后2 h和6 h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结果:烫伤后大鼠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均较假烫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各组大鼠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均显著回升,显著高于烫伤组和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改善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Cajal间质细胞(ICC)在术后肠梗阻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肠梗阻组,每组15只,检测两组大鼠的胃肠道传输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两组大鼠小肠iNOS和c-kit的分布和表达进行观察,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肠梗阻组有2只大鼠因麻醉药物过量或低温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肠梗阻组大鼠为13只.肠梗阻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为42%±14%,低于对照组大鼠的64%±13%(t=6.56,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阳性细胞数为8.9±2.9,明显少于对照组大鼠的14.4 ±5.0(t =3.97,P<0.05);肠梗阻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达到13.6±4.9,而对照组大鼠小肠几乎无iNOS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术后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0.8和2.2±1.2,而对照组分别为2.6±1.1和0.5 ±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6,4.61,P<0.05).结论 大鼠术后肠梗阻发生过程中存在ICC分布减少而iNOS表达明显增加的现象,两者的变化可能在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承气冲剂在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过程中对Cajal间质细胞(ICC)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MODS模型组和大承气冲剂治疗组。对各组大鼠取胃体、胃窦、小肠标本:(1)进行c-Ki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道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2)进行电镜观察,明确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MODS组比较:胃肠肌间神经丛ICC的荧光染色分布较连续,保持条带样结构,细胞突起可见;细胞数量较MODS组增多。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形态明显好于MODS组,存在大量线粒体,少量线粒体肿胀,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与邻近平滑肌细胞、神经末梢和其他ICC之间的存在缝隙连接。结论:大承气冲剂可通过保护和维持ICC的正常形态和结构,维持细胞间信号正常传导,有效地改善胃肠运动障碍,增强胃肠蠕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立即补液组(IFR)、电针非经非穴复合延迟补液组(SEA/DFR)和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补液组(EA/DFR),每组10只.IFR组于失血后10 min即行补液,经股静...  相似文献   

6.
电针足三里穴减轻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腹腔粘连组(n=16)、电针足三里组(n=16)。采用开腹后无菌干纱布摩擦大鼠盲肠蚓突盲端,继之损伤侧腹壁法制作大鼠腹腔粘连动物模型。各组于术后7d和14d各处死一半动物,参考Phillips五级分类法评估腹腔粘连程度并计分。取粘连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粘连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粘连组织I型胶原含量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电针足三里组腹腔粘连组织面积明显减少,7d与14d大体粘连评分均明显低于腹腔粘连组(P〈0.01)。HE染色显示,与腹腔粘连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炎症反应轻,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少;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电针足三里组累积吸光度值(29211±21334)显著低于腹腔粘连组(124189±4831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可显著减轻大鼠腹腔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小肠胆碱能/氮能神经-Cajal间质细胞(ICC)网络形态学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MODS模型组(20只),行小肠肌层全厚标本c-Kit和乙酰胆碱囊泡状转运体(VAChT)/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小肠神经-ICC网络结构的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单个高倍视野ICC和胆碱能/氮能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8.0±2.2)个,(28.0±1.3)个,(16.0±0.3)个;c-Kit和VAChT/nNOS免疫阳性荧光强度分别为:(30.0±3.4)、(208.0±10.4)、(222.0±4.4)U;MODS模型组ICC和胆碱能/氮能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6.0±0.5)个,(13.0±1.1)个,(7.0±0.5)个;c-Kit和VAChT/nNOS免疫阳性荧光强度分别为:(8.0±1.2)、(98.0±9.1)、(96.0±7.9)U;对照组各组数据与MODS模型组相应的数据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MODS组小肠神经-ICC网络结构不连续.结论 MODS大鼠小肠胆碱能/氮能神经-ICC网络结构受到明显破坏,MODS大鼠胃肠运动障碍可能与小肠神经-ICC网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承气汤对MODS大鼠小肠深部肌间Cajal间质细胞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小肠深部肌间Cajal间质细胞(ICC—DMP)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大承气汤治疗MODS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和大承气汤治疗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透射电镜观察MODS大鼠小肠ICC—DMP立体网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大承气汤治疗后的改变,并对ICC—DMP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ODS组小肠ICC—DMP网络结构连接不完整,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大承气汤治疗组小肠ICC—DMP网络结构较MODS组完整,ICC—DMP超微结构无明显损伤。结论:大承气汤能够通过修复MODS大鼠小肠ICC—DMP形态学的损伤,改善MODS大鼠胃肠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制作大鼠骶髓上损伤模型,膀胱压力测定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后,取膀胱组织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的变化。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模型制作成功,膀胱ICC数量较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明显增加。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可能由ICC数量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兔肺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每组n=10)。采用夹闭股动脉3 h、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于模型制备前1~4 d(30 min/次,1次/d)及模型制备过程中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疏密波,刺激电流l~2 mA,频率2/15 Hz,波宽0.2~0.6 ms,以兔出现轻微肌颤为宜);非穴位电针组以相同的参数电针刺激肺俞穴和足三里穴旁开0.5 cm非经非穴处。再灌注4 h时处死兔,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p65 (NF-κBp65)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再灌注4 h时肺组织W/D比值分别为6.75±0.36、4.90±0.23、6.68±0.39,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09±0.15, P0.05);上述三组肺损伤评分分别为8.12±1.05、4.38±0.64、8.23±0.98,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87±0.29, P0.05);上述三组MPO活性分别为(5.18±0.45)U/g、(3.76±0.33) U/g、(5.24±0.39) U/g,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59±0.25) U/g,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ICAM-1及NF-κBp65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再灌注4 h时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MPO活性、ICAM-1及NF-κBp65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兔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从而减少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