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达到减少血液报废,净化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的目的。方法收集江津区2008~2011年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54%,各年间总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依次是1.65%、1.17%、0.34%、0.2%、1.3%,除ALT(P〈0.01)外,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年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排名依次是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其中ALT、HBsAg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HCV和抗-TP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方法 对河源市30 614名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五个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4.06%.其中ALT不合格率为1.31%,HBsAg不合格率为1.21%,抗-TP不合格率为1.06%,抗-HCV不合格率0.41%.抗-HIV不合格23例,经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认均为阴性.结论 该站欲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需建立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同时可增加ALT和抗-TP采血前筛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京津冀地区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简称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探讨不同血站实验室的血液检测能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京津冀地区血站血液检测质量同质化建设打下基础。方法向京津冀15家血站实验室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各血站实验室与不合格标本结果相关的数据,包括特殊血型、ALT、HBsAg、抗-HIV、抗-HCV、抗-TP、NAT不合格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京津冀地区15家血站实验室血液总不合格率为1.42%,实验室间不合格率差异显著(P0.01);2)京津冀血站实验室特殊血型率、ALT不合格率、ELISA(HBsAg、抗-HIV、抗-HCV、抗-TP)不合格率、NAT不合格率分别为0.04%、0.40%、(0.24%、0.15%、0.22%、0.36%)、0.16%;所有项目的不合格率在不同血站实验室间均差异较大(P0.01);3)京、津、冀3个区域的实验室在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86%、1.24%、1.28%)、ALT(0.50%、0.11%、0.42%)、HBsAg(0.25%、0.33%、0.21%)、抗-HCV(0.39%、0.27%、0.14%)、抗-TP(0.43%、0.35%、0.33%)和NAT(0.33%、0.26%、0.06%)不合格率中,均差异显著(P0.01),而特殊血型率(0.04%、0.03%、0.05%)、抗HIV(0.15%、0.16%、0.14%)不合格率,三地区无显著差异(P0.05);4)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实验室在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35%、1.45%、1.62%)、特殊血型(0.05%、0.04%、0.03%)、ALT(0.27%、0.51%、0.53%)、HBsAg(0.24%、0.22%、0.27%)、抗-HCV(0.28%、0.17%、0.17%)、抗-TP(0.32%、0.39%、0.43%)和NAT(0.24%、0.09%、0.04%)不合格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抗-HIV(0.14%、0.15%、0.13%)不合格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京津冀地区15家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ALT和抗-TP是导致京津冀地区无偿献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部分实验室在血液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感染状况.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为8.0%,ALT不合格率最高(4.70%),其他依次为抗-HCV(1.31%)、抗-TP(1.03%)、HBsAg(0.64%)、抗-HIV(0.37%).结论 血站应尽量采集低危人群血液,提高血液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有效避免受血者罹患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济南市2008-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检测指标检测情况。方法:按国家规定要求对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指标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5项指标总体不合格率为3.76%,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49%,0.49%,0.32%,0.17%,0.28%,ALT阳性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应加强献血前咨询,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采用核酸检测等新技术以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安徽省17个血站2007~2011年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的总体差异以及皖南、皖北地区与省会合肥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和同一区域不同年度之间的差异分析,为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全省血站2007~2011年5年间共1943725份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全省血站共检测标本1943725人份,总体不合格率为4.29%,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76%、0.59%、0.37%、0.13%和0.53%。全省5年间ALT、HBsAg、抗-HCV、抗-HIV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TP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不同项目不合格率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省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提示血站要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增加快速筛选项目,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7.
舒堃  刘香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85-3886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保定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方法 用速率法检查血液ALT,ELISA法检查血液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可经输血传播的疾病,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共检验231 494份,其中不合格4 235份,总不合格率为1.83%;HBsAg、抗-TP、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27%、0.29%、0.29%、0.10%,ALT异常率为0.88%;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18%~2.69%,除抗-HIV外其他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血液不合格以ALT比例最高为0.88%,而且HBsAg、梅毒、HCV、HIV也有较大比例的人群感染,因此应不断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及趋势,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血液报废,不断提高血液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423447份无偿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血液检测指标采用ELISA等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93%,其中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57%、0.44%、0.43%、0.33%、0.16%,血液常规检测结果造成的血液报废由高至低依次为: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健康征询工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采用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进行采前血液筛查,加快开展核酸检测,保障用血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用唐山现代管理软件分析本市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测结果。结果 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5.63%,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3.30%、0.82%、0.71%、0.56%、0.23%,5项感染性标志物各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3~12月试行献血前ALT筛查,ALT不合格率由2009年的5.12%下降到2010年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地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情况,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献血前ALT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该血站全血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血清学检测结果来完善献血前筛查。方法对2010-2016年该血站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不合格情况。结果各项目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68%)TP(0.60%)HBV(0.56%)HCV(0.19%)HIV(0.14%)。ALT不合格率由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6年的0.78%;HBsAg阳性率由2010年的0.42%上升至2016年的0.68%;抗-TP阳性率由2010年的0.54%上升至2014年的0.86%,2016年降至0.22%;抗-HCV和抗-HIV阳性率较低,变化不明显。总不合格率由2010年的4.85%下降至2016年的2.02%。结论通过完善献血前ALT筛查和使用HBsAg-TP双联金标试剂筛查,能大幅降低ALT和TP不合格率,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血液资源浪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万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病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减少血液报废,保护血液资源,提高血液安全性的目的。方法收集2008~2013年万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相关数据。献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胶体金测试条进行筛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干式化学法筛查。献血后ALT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测定值小于或等于40U判为合格。自2013年8月起,以男性ALT≤50U和女性ALT≤40U判为合格标准。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无偿献血者共259 004人次,其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总不合格率为5.96%。各检测项目不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团体招募预约采血方式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6.14%)高于街头采血不合格率(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人员、公务员、个体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8.69%、7.49%、7.05%,均高于学生、军人、医务人员、农民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2.69%、4.24%、5.48%、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盲、研究生、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8.89%、6.70%、6.22%、6.11%、6.05%,均高于中专、本科、大专文化程度者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5.65%、5.71%、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提高ALT和HBsAg筛查的准确性,增加献血前抗-TP筛查,将有利于减少血液报废和保护血液资源。巩固和发展大学生与医务人员献血,大力宣传、动员和发展农民献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市献血者人群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析所用两种酶免试剂检测的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两种试剂检测成都市136 531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对得到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市献血者的5项指标不合格率为HBsAg>抗-HCV>ALT>抗-TP>抗-HIV;HBsAg、抗-HCV和抗-HIV采用两种试剂检出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灵敏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特异性高的试剂,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寿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及血液安全提供相应资料。方法对长寿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干化学初筛之后,ALT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抗-HCV、抗-HIV、抗-TP 4项全部可疑结果占不合格结果的百分比为48.24%。结论为保证血液安全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应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及初筛工作;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及可疑献血者的归队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T单、双试剂不合格者,6个月后抽血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追踪检测,对仍为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1年后再检测。结果 6个月后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0%、抗-HCV为43.8%、抗-HIV为47.8%、抗-TP为15.0%,ALT为71.1%,总的合格率为45.4%。追踪检测前、后单试剂阳性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P<0.01)。1年后第2次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5%、抗-HCV为47.4%、抗-HIV为40.0%、抗-TP为29.6%,ALT为66.7%,总的合格率为41.6%。结论通过对暂时屏蔽的不合格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3年来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及发展趋势,探讨其规律及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报废,节约血液资源。方法用唐山现代管理软件回顾性统计分析本地区2008年1月~2010年12月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结果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3.86%,其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37%、0.20%、0.19%、0.55%、2.70%,除HBsAg组(P>0.05)外,抗-HCV、梅毒、抗-HIV及ALT各年的不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献血前ALT筛查与否的ALT不合格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加大ALT筛查力度,有效降低ALT不合格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愿和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固定职业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情况,为采供血点从固定职业人群中选择低危献血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浙江省江山市7775名固定职业献血者,运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江山市近3年固定职业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6.41%,2011年和2012年的不合格率比2010年显著降低(χ2=202.9,P0.01),其中固定职业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0.01);男女献血者总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P0.01),其中男女组ALT和抗-HCV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4和11.9,P0.01),其他项目男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的不合格率占总不合格数的59.7%(298/499),各组年龄的ALT、抗-TP、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9.4、233.3和38.9,P0.01),各组年龄的抗-HCV、抗-HI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的ALT、抗-TP、HBsAg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1、13.2和24.1,P0.01),抗-H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P0.05)。结论江山市固定职业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率高于总献血人群,献血前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前征询和血液筛查,从低危的固定职业人群中采集血液,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锡林浩特地区蒙古族、汉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物感染状况。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蒙、汉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标本12 844人(份),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统计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并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95%,其中蒙古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79%。汉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3.14%,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比例比较,χ2分别为6.66、4.87、8.12、4.60、2.51,均为P<0.05。结论本地区蒙古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不合格率低于2002年3月~2006年5月水平,其中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在蒙、汉族献血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检测蒙、汉族献血人群感染率较低(0.28%、0.44%),蒙、汉族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较高(1.58%、1.05%)。  相似文献   

18.
巴中市2006-2007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巴中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初的3.78%上升到2007年底的4.67%。抗-TP、抗-HIV、抗-HCV及ALT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抗-TP、HBsAg和ALT。结论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方根  张敏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66-168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播标志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分布趋势,提出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方法对2003~2012年血液传播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T、HBsAg呈下降趋势,抗-HCV前6年忽高忽低,呈不稳定趋势,近4年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抗-HIV和抗-TP(前8年)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抗-TP后2年成倍增加,不合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健康评估、咨询,排除高危人群,降低ALT和抗-HIV、抗-TP的不合格率;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初筛工作,降低ALT、HBsAg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乐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达到提高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保障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收集乐山市2006~2012年160798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数据,并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5项传染病指标和灰区异常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798份标本总不合格率为5.77%,不合格率最低为2007年3.66%,最高为2011年8.56%,ALT异常率为3.34%,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0.78%、0.42%、0.15%、0.92%,2012年灰区异常率为0.78%。结论ALT、抗-TP、抗HCV、抗-HIV检测灰区不合格是该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前6位的原因。因此,采血前开展ALT快速检测能有效降低检测不合格率;可考虑采血前金标法快速检测抗-TP以降低梅毒阳性率;对检测灰区标本进行双孔复试既可以防止弱阳性标本的漏检,又可以避免偶然因素“花板”造成S/CO值异常导致的血液报废;抗-HIV检测试剂特异性提高,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