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钛合金3D打印技术的拓展,对个体化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1)对1例单侧下颌骨体部与升支造釉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对下颌骨作薄层螺旋CT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模拟病变切除、镜像修复及植入体的设计,同时通过力学分析对植入体进行生物力学优化;2)将设计完善的下颌骨植入体数据输入钛合金3D打印设备,完成解剖形态个体化的下颌骨钛合金植入体制作;3)根据术前设计进行病变侧下颌骨切除,术中即刻将下颌骨植入体植入。结果:基于钛合金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作的下颌骨植入体,在解剖形态上完全达到个体化三维仿真,与健侧下颌骨对称一致,缺损下颌骨的解剖形态即刻得到个体化修复重建。结论:钛合金3D打印技术使得解剖形态高度个体化仿真的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成为现实,优化设计的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力学性能优良,重量轻,制作精度高,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萎缩的无牙下颌病人可用自体骨移植治疗。病人的选择是:义齿制作是合格的,但病人使用下颌全口义齿困难。用颏下手术法暴露下颌骨,把取自自体髂骨嵴的骨块加在下颌骨的上面。大约在手术后3个月戴入过渡性下颌义齿,在手术后9~12月,当移植骨比较稳定后再制作正式的上下颌全口义齿。现在已有20例病人用这种手术和修复方法处理。本文复习了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已形成下颌偏斜、咬合错乱的单侧下颌骨缺损二期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单侧下颌骨部分切除造成下颌偏斜和咬合错乱的9例患者行术前CT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快速原型技术重建颅颌面骨三维数字模型,并以健侧下颌骨为模板,镜像形成缺损侧下颌骨.激光树脂成型机打印下颌骨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按缺损范围设计钛网,使预成钛网与缺损下颌骨外形一致.数控成型机制备钛网,切取髂骨及其松质骨,联合预成钛网植入完成下颌骨缺损二期修复.结果 预成钛网联合9例髂骨松质骨移植均获成功,创口愈合良好,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颜面偏斜得到有效矫正,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术前应用CAD/CAM快速原型技术制备预成钛网、联合自体松质骨游离移植二期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还能最大限度地重建下颌骨解剖外形、恢复患者颜面外观和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莫斯科口腔医学中心研究所为268例患者制作种植义齿,在下颌骨内植入340个种植体。全部病例在手术前和手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5例在术后1~2年进行X线检查,评定牙列缺损区骨组织结构,牙槽骨缘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牙槽突起高度,残存牙牙周组织状况等。全部摄下颌正位全景体层X线照片,必要时摄下颌骨侧位照片和牙片。共阅读1000张照片。  相似文献   

5.
基于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的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设计和植入体制作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完成2例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设计和制作,并行修复体植入术。结果 经计算机设计和严密制作的修复体术中仅数分钟顺利就位,各部件达到设计位置,术后患者面部外形与健侧对称,咬合关系良好,下颌偏斜纠正。结论 反求结合快速原型能够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的设计和制造,提高了手术精度,节省了手术时间,在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定制化修复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缺损的重建,近年来在许多情况采用了自体松质骨和骨髓的移植代替了自体肋骨和骼骨的移植,它的优点是骨化的可能性大,手术后并发症少,有很好的固定。本文介绍了一个病案和手术的操作方法。男性病员51岁,患有左颌舌沟后份低分化鳞癌,在71年7月手术切除了左半侧下颌骨,半侧舌并作颈淋巴清扫术,在这一次手术采用全厚额瓣倒置过来修补了左咽侧和左口底的缺损。在72年7月采用自体松质骨和骨髓的移植进行了左下颌的次全重建,先采用塑料夹板限制上下颌运动,然后在下颌骨缺损段从中线联合处到下颌角设计了一个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CBCT观察数字化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术后的下颌骨对称性变化。方法 选取数字化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患者13例,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临床观察指标,并应用invivo5.0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颌面硬组织及下颌骨线距、角度,利用SPSS 25.0分析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下颌骨对称性。结果 术后3、6、12个月,手术侧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均大于非手术侧(P<0.05);术后12个月,非手术侧下颌骨体线距及下颌骨升支角度大于手术侧(P<0.05)。结论 CBCT可作为评估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术后对称性的有效手段,重建术后临床效果满意,但远期手术侧髁状突出现前下移位,下颌骨对称性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设计二次牵引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定向二次牵引成骨术修复半侧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8例因肿瘤术后致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三维螺旋CT扫描结合CAD,制定手术方案,定制牵引器,Ⅰ期手术牵引下颌骨体部,Ⅱ期手术牵引下颌骨升支部.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创口均Ⅰ期愈合,下颌外形恢复良好,局部成骨较满意,无感染等并发症.下颌骨体部单侧最大牵引幅度为5.5 cm,平均4.9 cm,升支部最大4.5 cm,平均3.6 cm.张口度3~5 cm,健侧咬合良好,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牵引完成8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论 对肿瘤术后导致半侧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通过CAD实现定向二次牵引成骨,效果稳定可靠.为准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为实现手术导航和下颌骨缺损的精确修复重建提供仿真平台.缺点是整个治疗时间长,需3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mandibular lingual releasing 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骨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骨切开进路比较,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反求工程(RE)和快速成型(RP)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下颌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2009年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肿瘤病例6例,通过CT扫描加三维重建采集病变下颌骨的测量数据,按照手术设计在数字模型上切除病变骨段,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通过数字镜像得到植入体的数字模型.利用RP技术获得树脂实体模型并进行包埋铸造获得个体化人工骨.结果 术前利用RE和RP技术制作个体化下颌人工骨快速精确,术中就位顺利,手术创口均为Ⅰ类愈合,术后随访7~30个月,缺损区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开口度3.2~3.6 cm.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无偏斜.结论 应用RE和RP技术制作个体化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简便精确,能达到外形与功能兼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取出下颌骨舌侧软组织间隙内残留牙根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因行下颌智牙拔除术致残根落入下颌骨舌侧软组织间隙内的病例,利用Karl Storz-Endoskope内镜系统辅助行下颌骨舌侧软组织间隙内残留牙根取出术。结果:残留于下颌骨舌侧软组织间隙内的牙根均在内镜辅助下顺利取出,平均用时约12min,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通过内镜辅助行下颌骨舌侧软组织间隙内残留牙根取出术具有损伤小、安全、快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中段桥接式全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以1例下颌骨切除术后,颌骨缺损修复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中段桥接式钛合金全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和制作研究。基于患者的下颌骨CT扫描数据资料,依次采用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有限元力学分析、三维(3D)打印与机械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一种中段桥接板式的全下颌骨植入体。结果:利用患者的CT数据,将下颌骨植入体的体部和升支部位设计为近似解剖形态,体部向前的中段部位设计成桥接板式。桥接板设计在植入体舌侧,临床上可在桥接板唇侧进行自体骨移植,可望避免颏唇部软组织张力性溃烂,同时可在移植骨上实现种植体植入,为后期的咀嚼功能恢复提供基础。再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和制作了一种个体化的中段桥接板式钛合金全下颌骨植入体。结论:基于钛合金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个体化中段桥接式钛合金全下颌骨植入体,其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AD/CAM技术联合个性化预成型钛网及游离髂骨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大型轮廓缺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2015年11月—2019年12月的15例单侧下颌骨大型轮廓缺损的患者.采用基于逆向工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镜像重建患侧下颌骨轮廓并制...  相似文献   

14.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14例,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1周,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为27.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术后下颌骨向前移位的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4 月龄健康幼年雄性山羊16 只,手术切除右侧髁突(保留关节盘),在右下颌升支行反"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牵张器.以每日2 次,每次0.4 mm的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在手术后当天、牵张结束后当天、牵张结束后4、12、24、48 周时行三维CT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及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情况,并分别于12、24、48 周3 个时间点各处死动物2 只对新生髁突做组织学检查.牵张结束后48 周时处死剩余10 只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维CT显示新生髁突形态逐渐改建并接近正常髁突,牵张间隙新骨生成良好.大体观察发现新生髁突体积较正常侧明显增大,但下颌骨的生长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新生髁突表面有一层纤维软骨覆盖,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下颌运动产生的功能刺激是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试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图,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动态观察咀嚼肌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 收集下颌骨单侧骨折病例20例,利用肌电图仪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7天和随访1个月后的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变化情况。通过轻收缩时记录到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峰和时限,以及最大收缩时募集电位的大小,分别进行不同测定阶段之间的两两比较,得出肌功能的变化情况,对咀嚼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0例单侧下颌骨骨折病例,治疗前测定各肌的各个指标,健侧较患侧均高;经配对t检验对两侧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经过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测定各肌肉的各个指标,健侧和患侧较术前都有提高,尤其在一个月后有明显增高,经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阶段的指标,差别显著。结论 测定肌电图可以客观地了解术后肌功能的变化,为外伤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提供明确的指标。下颌骨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咬肌、颞肌和翼外肌功能均都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术后1个月,而在手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下颌骨骨折对于同侧和对侧肌均有影响,而对同侧肌的影响比健侧明显高。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因某些下颌骨良性巨大肿瘤,如骨纤维瘤,造釉细胞瘤,巨细胞瘤等手术切除下颌骨相当普遍,一般切除下颌骨后多立即进行植骨,而切除后未进行植骨,新下颌骨迅速形成,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在国外文献也比较少见。Jostein Budal 于1970年报告一例女性病员,35岁,因骨纤维瘤从右侧第三磨牙到左侧第二磨牙切除下颌骨,保留骨膜,未植骨及固定。手术后二周见到新骨形成,骨质与正常的下颌骨的形状有所不同。比较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骨的变化,评估手术的长期稳定性并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 方法筛选2009—2018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患有下颌骨畸形而接受下颌牵张成骨治疗的5例患者,对比不同治疗阶段[T0(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T1(牵张成骨治疗完成时/取出牵张器时)、T2(术后最长随访时间)]的头影测量数据,检测记录牵张成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长度(Go-Gn、Ar-Gn)及升支高度(Cr-Go)、下颌后缩程度(SNB角)的数值变化,评估牵张成骨治疗的长期稳定性。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6.09 mm(t = 2.97,P = 0.025),下颌升支平均增长5.72 mm(t = 3.21,P = 0.018)。侧位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8.17 mm(t = 5.21,P = 0.006),下颌总长度平均增长12.58 mm(t = 4.34,P = 0.01),下颌升支平均增长6.36 mm(t = 4.26,P = 0.01),SNB角平均增大6.28°(t = 5.28,P = 0.006)。但是测量结果示:升支高度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刚完成时平均降低2.25 mm(t = -3.42,P = 0.014)。 结论牵张成骨手术对下颌骨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但术后1 ~ 3年全颌曲面断层片可检测到升支高度的轻微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下颌骨缺损整复与种植修复的设计和植入假体的制作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包括获得基于螺旋CT的点云数据、数据的镜像对称和曲面设计等系列步骤为4名患者完成了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设计以及进行种植体数量以及空间位置的设计,制作出预留种植钉道的纯钛修复体并进行了修复体植入手术.结果:修复体就位顺利,各部件达到设计位置,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种植修复完成后咬合关系良好,下颌偏斜纠正.结论:反求结合快速成型能够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体的设计和制造,同时完成种植修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度,节省了手术时间,在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不对称畸形下颌骨生长活性的核素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髁突、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生长活性的特征,为该类畸形患者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9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了下颌骨各部位99mTc-MDP吸收状况的测定,并以患者自身第4腰椎的吸收值作为参考以排除个体间差异。将病例分为大年龄组(≥20岁)和小年龄组(<20岁),其中大年龄组13例,小年龄组16例。对下颌骨髁突、升支、下颌体各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年龄组下颌骨各区的吸收比值双侧无显著差异,个别患者在20岁以后仍显示出畸形区活跃的生长活性;小年龄组双侧髁突区吸收比值差异显著(P<0.05);检测结果显示下颌骨发育不良侧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而发育过度侧与正常侧及发育不良侧的差异显著。结论:在20岁以前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大部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岁以后趋于平稳;少数病例在20岁以后其畸形的下颌骨在髁突区仍有活跃生长的现象。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手术治疗,术前可以通过核素显像检查确定非正常发育是否停止来决定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