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带状分布的成群水痘,为原发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痘、神经痛,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体内,主要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元内,当宿主的免疫力减弱时即被重新激活,沿着周围神经转移到皮肤而引起带状疱疹。神经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之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带状疱疹和水痘系同一种病毒,原发为水痘,继发为带状疱疹。其病毒特征为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即被激发而引起神经区的带状疱疹。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均为我院皮肤科1992年1月~  相似文献   

3.
凯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的病原属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此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后根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在某种诱发刺激因素的作用下,神经节内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活动,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俗称“缠腰火丹”、“蛇串疮”。它是一种20面体的DVA病毒,有亲神经性感染水痘——疱疹病毒后,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功能低下时诱发本病,我疗区自1998~2004年以来共收治带状疱疹50例,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皮肤疾病。在儿童发为水痘,此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时,病毒可再次活动,生长繁殖,并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为带状疱疹。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多。而肿瘤病人,或接受放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病人3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Leena  M.  Ville  V.  Veli  -  Jukka  A.  王铮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59-59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激活是干细胞移植(SCT)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当在腹腔内发生VZV感染时,这种感染就是致命性的。内脏的VZV感染不常见,在SCT术后患也很难被诊断。从腹痛发作开始至皮疹发生这一间隔期会延误特异性抗病毒治疗的最初效应,并且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为外科疾病或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作报道了1例53岁男性患,因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术后71个月发生了内脏VZV感染,引起肝炎、黑便及不完全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7.
刘永刚  太晓光 《吉林医学》2009,30(23):3046-3046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潜伏在体内再发,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有明显的神经疼痛为特征。它经呼吸道黏膜感染侵入机体,通过血行传播。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般病情经过较轻,预后良好。水痘患者一般不宜使用皮激激素,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加重水痘病情引起内脏播散和死亡。2002年11月~2003年6月,我科收治了3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在治疗过程中并发重症水痘患儿,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神经受损害的疾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病毒进入皮肤神经末梢内,部分病毒持久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再次活动增殖,使受侵部位的神经节和皮肤产生炎症并引起疼痛。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37例带状疱疹患者,均采用针灸、外敷中药和内服药物,肌注维生素B1、B12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神经受损害的疾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病毒进入皮肤神经末梢内,部分病毒持久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再次活动增殖,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蛇盘疮”。 其病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如儿童感染此病毒后经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经血行传播发生水痘,部分患儿(30%)被感染后并不发生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由于此病毒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带病毒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或恶性肿瘤,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  相似文献   

13.
马骥 《吉林医学》2011,(8):1546-1546
<正>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人是带状疱疹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  相似文献   

14.
金旭 《开卷有益》2014,(7):14-15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水痘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属于同一类病毒,是同一类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凡是对该病毒没有免疫力的儿童,感染该病毒后发生水痘,曾经出过水痘或接触过水痘患者的成年人,感染病毒后易于患带状疱疹;还有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后当时不发病,病毒潜伏在神经根,在肌体抵抗力下降、劳累或感冒等诱因的影响下则可发生带状疱疹。人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寄宿的地方,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后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的病原属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此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后根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  相似文献   

16.
罗爱华  刘运良 《广西医学》2005,27(12):2013-2014
水痘是儿科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lcella-zostervirus,VAV)引起。一般情况下,当患儿免疫功能正常时,疾病呈自限性,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待免疫抑制时可活化引起带状疱疹或脑炎、肺炎。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疹(向心性)为主要症状。重症水痘患儿可并发病毒性脑炎、肺炎或并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致死的弥漫性出血性水痘。更昔洛韦是一种广谱、高效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小我儿水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初期感染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当病毒再次活动时。沿周围神经分布而侵及皮肤,表现为群集的急性疱疹同时伴有神经痛(一般病程2~3周)。我门诊自2002~2005年应用藤黄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2例,均获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亦有反复多次发作者。  相似文献   

19.
陈勇  王黎 《中原医刊》1998,25(9):24-25
带状疱疹眼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此病毒具有嗜神经特征,故易侵犯三叉神经眼支的鼻睫神经时才会出现。临床常见合并结膜炎、角膜炎,也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甚至病变可迫及视神经。此类病例症状都较重,甚至有可能引起失明的危险,因此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儿童接种二次水痘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0):603-603
自1995年起,美国儿童一直常规接种水痘疫苗,其最初方法是单次接种抗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减毒活疫苗。但从去年中期开始,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在有迹象表明儿童免疫力开始减退时应二次接种水痘疫苗。一项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后,暴发性水痘发生率逐渐升高,第8年超过第1年发生率的12倍,这种趋势很明显,说明在单次接种水痘疫苗后,其免疫力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降低,儿童还是会发生严重的水痘,不过此项研究只局限于8~12岁的儿童。该研究还发现,中重度水痘(超过50个水痘)患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肺炎、共济失调、皮肤细菌感染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