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戊型肝  相似文献   

2.
静脉吸毒人群中HIV/HCV/HBV共感染的肝功能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俩型肝炎病毒(HIV/HBV/HCV)有相似的传染途径,在静脉注射毒品的人群中常出现联合感染(混合或重叠)。目前,由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HAART)方案的使用,使艾滋病(AIDS)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而HIV/HCV重叠感染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3种病毒共感染后病毒间生物学作用,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尤其是3种病毒中2种为嗜肝病毒,共感染后的肝功能改变鲜见报道。现将一次性124份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于急性肝炎的28例,发生于慢性肝炎有明确肝病史和无明确肝病史的分别为245例和76例;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占82.2%(287/349),6例(1.72%)未能确定病原,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者,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65.2%(15/23),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0%(18/30),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重型肝炎仍以HBV感染为主,HBV和HEV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同期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的2种肝炎病毒均阴性(对照组)者的肝功能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组肝损害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出现的时间、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严重程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出现早,恢复慢,但程度不一定重,应注意短期内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新修订的描述性诊断标准,从确诊的50例中老年AIH患者中筛选出14例AIH/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析比较中老年人AIH/乙肝重叠综合征和单纯AIH患者的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特点。结果50例中老年AIH患者中,AIH/乙肝重叠综合征14例(占28%),单纯AIH36例(占72%)。AIH/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球蛋白、ALT/ALP(碱性磷酸酶)、SMA、ANA效价明显高于单纯AIH患者;AIH/乙肝重叠综合症患者兼有AIH和乙肝的双重组织学特点。结论中老年人中单纯AIH与AIH/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化检查、免疫学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差异,临床治疗选择药物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标志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标志的变化任仲轩,裴,王麟士,刘金星两种嗜肝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相互作用,会使其中一种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甚至被清除。为了探讨这种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本文作者对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与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3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引起重肝的肝炎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414/432,95.8%),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引起者。10例(2.31%)未能确定病原。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HBV前C区变异率为59.8%(55/92),显著高于乙型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0%(P<0.05和P<0.01)。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73.4%(69/94),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8.6%(72/105),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 HBV感染仍是广东地区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乙型慢性重型肝炎多由HBV前C区变异所致。HBV与HEV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我国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近年发现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及TTV感染,或2种以上病毒重叠感染,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和病情转归存在一定关联。为探讨重型肝炎的不同病毒病因发生率与存活率的关系,我们对本院10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P结构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0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属,是一组以侵袭肝脏为主的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HBV DNA的长度为3.2 kb,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编码HBV的表面抗原蛋白,核心/e抗原蛋白,X蛋白以及HBV DNA多聚酶(HBVDNA P).HBV DNA P基因在ORF中最长,并且与C、S、X基因区有重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采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新修订的描述性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从68例PBC患者中筛选出9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析比较PBC/AIH重叠综合征和单纯PHC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组织病理学特征。 结果 68例PBC患者中,PBC/AIH重叠综合征9例,单纯PBC 59例,分别占13.2%和86.8%,PBC/AIH重叠综合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抗平滑肌抗体和(或)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PBC;PBC/AIH重叠综合征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单纯PBC;PBC/AIH重叠综合征兼有PBC和AIH的双重组织学特点,显示界面炎和碎屑样坏死,肝组织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肝细胞膜、汇管区有免疫球蛋白G沉着。 结论 PBC/AIH重叠综合征表现出A·IH和PBC双重特征,不同于单纯的PBC,两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散发性戊型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沈阳地区8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分析。结果;①重型肝炎的成肝病毒感染率为12.5%(10/80);②戊肝病毒与其它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为7.5%(6/80),其预后极差,病死率为100%(6/6),单纯戊肝病毒感染的重型肝炎预后较好;③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病例临床症状重,均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并有明显出血倾向。结果提示;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多发地区,各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甲(HAV)、丙(HCV)、戊(HEV)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末端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的一种,HBV DNA的长度为3.2 kb,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分别编码HBV的表面抗原蛋白,核心/e抗原蛋白、X 蛋白以及HBV DNA聚合酶(HBV DNA P).HBV DNA P 基因在ORF中最长,并且与C、S、X基因区有重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的肝功能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5例婴儿HCMV肝炎(HCMV肝炎组),45例婴儿嗜肝病毒肝炎(嗜肝病毒肝炎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拟胆碱酯酶(PCHE)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结果]HCMV肝炎组患儿血清ALT为(89.5±53.1)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154.8±60.7)U/L,P0.05],AST为(105.2±66.0)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14.5±97.9)U/L,P0.05],GGT为(201.2±61.4)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362.8±73.7)U/L,P0.05],TBIL为(54.5±11.3)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87.3±20.8)μmol/L,P0.05],IBIL为(29.1±9.4)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46.0±13.7)μmol/L,P0.05],TBA为(60.5±29.9)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93.6±38.5)μmol/L,P0.05],ALB为(28.0±1.8)g/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5.1±1.5)g/L,P0.05],PA为(139.2±56.9)mg/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95.3±34.5)mg/L,P0.05],PCHE为(5025.0±543.7)U/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4162.5±369.4)U/L,P0.05],血浆PT为(17.5±2.1)s,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3.4±2.8)s,P0.05],INR为(1.64±0.28),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1.92±0.33),P0.05]。[结论]与婴儿嗜肝病毒肝炎相比,婴儿HCMV肝炎的肝损伤程度更轻,因此上述指标可以用于婴儿HCMV肝炎与婴儿嗜肝病毒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其重叠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认识.方法:对27例AIH、67例PBC、4例PSC、1例AIH-PSC重叠综合征和10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肝穿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ILD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73.3%),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性肝炎为主(77.7%),在重度患者则出现重度界面性肝炎、桥样坏死等.PBC患者早期(Ⅰ、Ⅱ)占28.3%,而晚期(Ⅲ、Ⅳ)占71.7%,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小胆管减少甚至消失为主(62.6%).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并非罕见,他的肝组织病理学具有AIH和PBC的双重特征.结论:AILD是非病毒性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直接免疫酶法在10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发现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阳性者13例(12. 6%)。这13例患者肝组织中 HBcAg 均阳性,且其免疫酶染色形态学均表现为浆型或核浆型,说明肝组织中 HBV 复制促成 HDV 重叠感染并加重原有肝损害。同时利用角蛋白和Ⅴ型胶原的免疫酶染色观察 HDAg 阳性慢活肝组织中碎屑状坏死和其附近肝细胞索中毛细管样胆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从而间接证明毛细管样胆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参与了 HDAg 阳性慢活肝迅速进行到肝硬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78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重肝)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探讨慢重肝的防治对策。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均为本院1992~1996年收治的慢重肝病例。其中男159例,女19例.年龄3~76岁,平均40岁。178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肝硬变者49例。1.2 病毒血清标志 178例中乙肝标志物阳性者169例,其中重叠感染者乙 丙5例,乙 丁4例。1.3 并发症 178例中170例(95.5%)出现并发症。其中死亡113例(63.5%)。本组共有井发症8种,发并症的数目与预后的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18.
继发性感染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危重的类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又是其并发症较多、易合并继发感染的一种。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慢重肝继发感染对其预后的影响,强调防治继发感染可以预防其他严重并发症,减少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慢重肝患者,除去自动出院和失察的病例,共计102例。其中,单纯乙型肝炎79例,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23例;男性92  相似文献   

19.
静脉药瘾者是一特殊社会人群 ,往往有共用针头静脉注射高浓度毒品的特征 ,这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和经血传播的嗜肝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炎病毒 (HDV) ,庚型肝炎病毒 (HGV)和TT病毒 (TTV)感染倍增。病毒的重叠感染和人群交叉感染 ,严重影响了传染病防治。我们对 5 0例静脉药瘾者进行了HIV、HBV、HCV、HGV和TTV的初步研究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1996年 1月~ 1997年 6月间收集到的 5 0例静脉药瘾者血浆 ,- 2 0°C保存备查。其中 15例为聚众吸毒者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60例老年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甲肝病毒抗体(抗-HAV)、甲肝病毒抗体的IgM免疫球蛋白(抗-HAV·IgM)、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指标(HBVM)、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丁肝病毒抗体(抗-HD)及丁肝病毒抗原(HDAg)检测,现结合临床对其肝病类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