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手术切皮前Time-out正确执行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手术切皮前Time-out执行率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医护人员核查不规范、巡回护士监督不到位、医护人员意识不强为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症结。经过解析,发现真因为:制度/流程不完善,缺乏安全意识,缺乏系统培训。对此,多方拟定对策,从完善制度/流程,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培训与考核3方面改进。结果 手术切皮前Time-out正确执行率由66%提高至98%。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手术切皮前Time-out正确执行率,减少手术差错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和分析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度上海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手术患者的病历10 000份,对病历内的手术安全核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所调查的10 000份住院患者病历中,共存有手术安全核查表9 997份。每家医院的手术安全核查表都有涂改的现象,总体的涂改率为1.69%。五家医院手术安全核查表均存在填写不完整的问题,平均完整率为97.54%。结论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基本情况令人满意,但仍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管理》2016,(6):30-33
目的了解门诊手术室Time-out执行率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手术室Time-out执行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方法,进行门诊手术室Timeout执行率的持续改进。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门诊手术室Time-out执行率提高至100%,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χ2=55.54,P≤0.05);术前检查资料齐备、医护人员参与术前核查、确认正确手术部位、核对特殊器械/植入物、核对正确患者几个环节的核对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JCI标准下,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门诊手术室术前安全核查率,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手术标记正确执行率,保证手术病人安全。方法通过组建质量改进项目小组,对手术标记正确执行进行持续监测及现场对手术团队成员进行访谈,了解影响手术标记正确执行的关键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采取措施前后手术标记正确执行率的差异。结果手术标记正确执行率从85.3%上升至9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972,p=0.002),且有线性趋势(2线性趋势=12.850,p=0.000)。结论组建质量改进项目小组,对手术标记的执行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以使手术标记的正确执行率获得满意效果,从而达到防止错误手术、保证病人手术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期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因手术安全核查失误而引起的医疗事件,卫生部近日组织专家,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讨论稿)》和《手术安全核查表》进行研讨和修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整群随机抽样法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阜宁县人民医院手术的患者2 00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手术的1 000例按手术安全核查表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为执行组;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手术的1 000例按手术安全管理常规进行手术安全核查,为未执行组。统计分析两组的准确识别身份、准确执行医嘱、准确清点物品、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清点正确、安全用药与输血、安全保管并送检手术标本情况,以及护士对执行安全核查表的必要性的认识情况、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 执行组患者的准确识别身份、准确执行医嘱、准确清点物品、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清点正确、安全用药与输血、安全保管并送检手术05)。执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005)。结论 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好,能够有效帮助护士准确识别身份、准确执行医嘱、准确清点物品、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清点正确、安全用药与输血、安全保管并送检手术标本,提升护士重视程度,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安全核查表》在手术安全管理中行动干预措施。方法制定规范行动干预的内容并准确实施,通过6790例手术的安全核查的具体内容进行行动干预,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具体项目实施,到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及患者术毕离开手术室时,准确掌握《手术安全核查表》实施的相关因素,形成行动干预模式。结果手术团队、麻醉团队、手术室护士团队在手术安全核查表实施过程中,责任心明显增强,形成紧密合作,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意外,使每一例手术患者均按照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具体计划实施干预措施,保证了手术安全核查表正确运行。结论正确的行动干预措施能使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将《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内容有效地落实到手术患者,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核查的准确性,有效地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核对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观察200例手术的安全核查执行情况,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全面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督导等一系列对策.结果 手术安全核查正确执行合格率明显提高,使三方核查落到实处,防范了错误手术的发生.结论 改进工作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使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范化执行,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实境案例情景再现的方法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工作。方法:通过对实境案例情景的再现模拟,查找出平时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断完善手术安全核查流程。结果: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得到提高,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手术安全核查流程,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结论:运用实境案例情景再现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医护人员正确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持续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函询、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审议等确定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10月-12月在全国19家三甲医院手术室进行试应用。结果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涵盖结构指标2项、过程指标5项、结果指标1项。19家医院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比例中位数为3.2:1,工作日手术间平均开放时间为9.89 h,手术安全核查正确执行率、手术物品清点正确执行率、外科手消毒正确率、手术标本管理规范合格率、手术间环境卫生消毒合格率、术中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合计率分别为83%、86%、83%、88%、95%、0%。结论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为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了工具,为持续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肺功能检查结果达标率。方法通过流程分析及数据统计,发现患者动作偏差、操作者操作不规范为改善重点。运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采用5-3-1评价法评选要因,通过“三现”查验,选定咬嘴设计不当、机械臂固定不牢固、无多样化的宣教方式、护士未接受规范化培训、无标准化操作流程为真因。据此,多方拟定对策,从宣教、流程、设备等方面改进。结果肺功能检查结果达标率从68.48%提升至93.48%。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完善了肺功能检查流程,提高了肺功能检查达标率,有效地缩短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确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品管圈,提高手术安全核查工作的执行力。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手术安全核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专业培训及医院建立有效地监督处罚制度等手段,提高医护人员对核查的认知力。结果使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明显提高,由活动前的83.3%提高到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手术安全核查表的书写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提高书写质量,增加手术安全,保证医疗质量。方法随机收集1000份手术病案,对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填写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000份手术安全核查表中共有缺陷500项次,其中最主要的填写缺陷依次为医护人员签名,手术风险分级,手术切口等;填写0缺陷的为患者身份、部位、方式,病人导尿、胃管、静脉穿刺情况,假体、植入物情况。结论手术安全核查表反映了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应健全制度、提高认识,重视书写,加强质控,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4.
手术患者安全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从1起手术部位标识错误案例着手,认为患者管理不规范与手术团队成员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不规范是两大关注点,进一步探讨了发生手术部位标识错误的原因,提出可以从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安全核查、简要介绍、专项促进、信息系统支持、营造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防范。同时,认为要避免手术部位标识错误应该做到科学管理的常态化,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安全教育的合理化,安全文化的可视化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为促进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2021年3月采用简单抽样法将某市3所三级医院和3所二级医院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室医护人员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589手术室医护人员包括手术医师216名、麻醉医师102名、手术室护士271名。年龄23~48岁,平均(37.91±4.42)岁。二级医院240名,三级医院349名。工作年限1~23年,平均(9.26±3.80)年。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得分平均(7.24±2.17)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β’=0.089)、医院等级(β’=0.281)、职务(β’=-0.118)、职称(β’=0.12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相关培训情况(β’=0.749)是手术室医护人员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其受到文化程度、医院等级、职务、职称、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相关培训情况的影响,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认知和态度,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手术安全核查管理新手段,提升医疗质控内涵,为推进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手术监控视频,对手术安全核查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捕捉手术团队在手术安全核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培训、流程、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措施。结果:基于手术监控视频在手术安全核查的应用,增强了手术三方核查意识,减少了手术安全核查缺陷,提高了手术安全核查依从性和准确性,提升了医务管理者质控效率。结论:基于手术监控视频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监管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保障了医疗安全,是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有效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从2016年6月起在输血安全管理中予以持续质量改进,选择2016年1月 ~2016年6月时间段作为对照组,以2016年6月 ~2016年11月时间段作为研究组,分析组间的制度掌握正确率、输血器输血袋处理正确率、输血规范执行率、记录单签名执行率、输血前患者信息查对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制度掌握正确率、输血器输血袋处理正确率、输血规范执行率、记录单签名执行率、输血前患者信息查对率数据指标差异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研究组各项数据指标均更具有优势性.结论:在输血安全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能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输血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以此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院》2020,(1):41-45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门诊患者对医院门诊环境设施的满意度。方法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统计出患者对医院门诊不满意的部分,运用科学管理工具找出真因,针对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调查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最终形成标准化。结果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通过科学管理工具能够得出患者不满意的真因,针对真因进行改进,改进后患者满意度提升,科室形成相关标准化流程,规范科室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三周期医院评审期间,通过查找围手术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要求,对291例围手术期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近一年来围手术期管理的缺陷频次,围术期制度执行率提高,各类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并将术后管理转变为术前、术中管理,完善术前准备,知情告知,手术风险评估、安全核查制度落实,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参照JCI标准建立健全手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加强术前患者安全管理力度,杜绝手术错误,规范手术患者手术部位识别标识,利用信息化患者身份识别系统提高患者腕带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优化切皮前核对“Time out”.通过以上措施,我院1年无一例发生手术错误.结论:加强术前患者安全管理是杜绝手术错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