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CND)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复发、并发症”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rophylactic central neck dissection/prophylactic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ecurrence、complication”为中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限定文献发表年限为2007—2017年,纳入比较单纯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手术治疗(对照组)和同时加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临床疗效的队列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10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383个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 797例,观察组1 5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 0.63~1.50, P=0.9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OR=2.20,95%CI 1.81~2.68, P<0.000 01)、永久性低钙血症(OR=3.02,95%CI 1.97~4.61,P<0.000 0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OR=1.58,95%CI 1.06~2.34, P=0.02)、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OR=1.90,95%CI 1.10~3.58, P=0.05)的发生率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N0期PTC患者,在原发灶手术治疗的同时行PCND并不能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但却能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实施该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和“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8年4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以及并发骨折、感染、脱位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6 341例患者,其中经DAA手术3 282例,经PLA手术3 059例。3项随机对照试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均为低风险,1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高质量10项、较高质量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DAA较PLA 平均手术时间长(WMD=17.26, 95%CI 7.22~27.30, P<0.05 ),平均术中出血量多(WMD=113.50, 95%CI-1.13~228.14, 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WMD=-0.56, 95%CI -0.94~-0.17, P<0.05),术后疼痛VAS低(WMD=2.01, 95%CI 0.74~3.28, 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WMD=2.01, 95%CI 0.74~3.2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骨折(OR=1.25, 95%CI 0.88~1.77, P>0.05)、感染(OR=0.77, 95%CI 0.21~2.79, P>0.05)、髋关节脱位(OR=0.68, 95%CI 0.40~1.18, P>0.05),经DAA和PL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DAA手术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经PL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5年1月—2015年8月有关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 纳入8项研究共63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对于移位型髋臼骨折,经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加权均数差(WMD)=68.29,95%CI 10.52~126.05,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少(WMD=142.26,95%CI 9.30~275.23,P<0.05),而在骨折端复位满意率[相对危险度(RR)=0.63,95%CI 0.17~2.37), 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89,95%CI 0.33~2.40,P>0.05)、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RR=0.91,95%CI 0.27~3.01,P>0.05)、术后髋关节HHS评分优良率(RR=0.52,95%CI 0.25~1.10,P>0.05)等方面两种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Stoppa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可膨胀性气囊抵达病变椎体,膨胀后可更好的恢复椎体高度,然后植入骨水泥稳定脊柱,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疼痛。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新发骨折时有发生,对于哪些因素影响术后骨折再发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再发骨折:可发生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原发强化椎体、邻近节段椎体或跳跃节段椎体,往往在患者随访复查中发现,可出现持续的腰背部慢性疼痛不缓解,发生原因并没有明确结论,有学者研究认为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渗漏等因素有关,也有学者认为骨水泥渗漏并不会造成术后椎体的再发骨折。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改良而来,能更好的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近年来普遍应用于临床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但时常有报道术后发生强化椎体及邻近节段椎体的再发骨折,对于影响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仍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计算机搜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并手工辅助检索主要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并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有关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因素分析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年龄[WMD=1.87,95%CI(0.79,2.95),P < 0.05]、骨密度[WMD=-0.46,95%CI(-0.61,-0.31),P < 0.05]、骨水泥渗漏[OR=2.68,95%CI(2.11,3.39),P < 0.000 01]、 初次术后后凸角矫正量[WMD=2,95%CI(0.34,3.66),P=0.02]、初次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WMD=5.25,95%CI(2.16,8.34),P=0.000 9]等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相关;②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与性别[OR=0.83,95%CI(0.67,1.02),P > 0.05]、体质量指数[WMD=-0.27,95%CI(-1.06,0.51),P=0.49]、骨水泥注入量[WMD=0.06,95%CI(-0.21,0.32),P=0.68]、手术入路方式[OR=0.87,95%CI(0.61,1.25),P=0.46]、原发骨折为胸腰段(T11-L2)[OR=1.48,95%CI(0.93,2.38),P=0.1]无关;③结果表明,年龄、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初次术后后凸角矫正及初次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均与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相关,而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注入量、原发骨折为胸腰段、手术入路方式与椎体后凸成形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以上结论还需以后纳入更多的高质量文献加以研究验证。 ORCID: 0000-0002-0018-5231(刘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临床路径:患者住院后治疗计划,详细地列举了实现最佳效率所需的一系列措施,临床路径采用多种格式,作为具有文档空间的多页表单或作为日常项目清单的单个页面合并到每日医院进度记录中。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已在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且手术量逐年增加,手术方法及技巧已发展至瓶颈,所以推广临床路径是目前提升髋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的:系统评价髋膝关节置换应用临床路径与传统方法效果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 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比较进入临床路径与接受传统医疗护理方法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符合研究设计标准的临床试验17篇,其中13 篇半随机对照试验,4 篇随机对照试验;②传统方法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路径组[OR=0.63,95%CI(0.53,0.74),P < 0.000 01];③目测类比疼痛评分[MD=1.49,95%CI(0.69,2.85),P=0.001]、术后Harris 髋关节评分[MD=19.31,95%CI(-13.98,-4.92),P < 0.000 1]、5年假体生存率[OR=0.59,95%CI(0.36,0.98),P=0.04]临床路径组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2组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线平均偏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00,95%CI(-0.14,0.14),P=0.99];⑤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进入临床路径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更少,术后关节功能更佳。 ORCID: 0000-0002-4655-6659(董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效果欠佳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极为有效的术式之一。目前,改进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和机械结构设计仍是研发重点。研究主要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长柄与短柄两种不同假体的治疗效果,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Meta分析:应用统计学概念及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针对于某个概念的众多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及计算,找出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计算,弥补一般文献综述的研究不足。文章基于Meta分析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了长柄和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背景:短柄人工髋关节系统具有创伤小、假体稳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更好的保留骨量等特点,但是目前短柄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并不广泛,人群具体受益情况仍不清楚。 目的:评价长柄及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e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集关于长柄及短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9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747例患者,其中长柄假体组383例和短柄假体组364例;②Meta分析显示:短柄假体组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长柄假体组[MD=5.74,95%CI(3.20,8.27),P < 0.05;MD=4.16,95%CI(2.36,5.97),P < 0.05],术后WOMAN指数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10.37,95%CI(5.71,15.03),P < 0.05],术后NRS疼痛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0.54,95%CI(0.18,0.90),P < 0.01];两组切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OR=0.40,95%CI(0.13,1.22),P > 0.05;MD=-0.02,95%CI(-0.08,0.03),P > 0.05;MD=-0.10,95%CI(-0.16,0.04),P > 0.05];③结果表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可缓解疼痛、尽早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ORCID: 0000-0003-2405-476X(刘长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 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 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 95%CI 1.57~2.87; Z=4.87, P<0.01);术前SVA≥5 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 95%CI 1.24~5.18;Z=2.55, 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 95%CI 1.73~4.13;Z=4.44, 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 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再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69 例,其中男27例、女42 例,年龄25~76(48±10)岁;二次介入手术后再复发13例,再复发率为18.8%(13/69)。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复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再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 动脉瘤瘤颈宽度、动脉瘤部位、是否支架辅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术后Raymond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96、-5.955、-5.825,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RaymondⅡ级(OR=0.116,95%CI 0.025~0.546, P<0.01)和Raymond Ⅲ级(OR=0.052, 95%CI 0.008~0.350, P<0.01)为二次介入栓塞术后动脉瘤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栓塞不完全(RaymondⅡ级和Ⅲ级)是二次介入栓塞术后动脉瘤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再复发的颅内动脉瘤,二次介入术中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尽可能栓塞完全无残留,意味着更低的再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31例采用n-HA/PA66 cage, 26例采用PEEK cage 。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观察植骨融合率、塌陷率、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临床疗效采用Odom标准评定。 结果 n-HA/PA66组患者6月时获得97.7%植骨融合,PEEK组融合率100%,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n-HA/PA66组术后颈椎丢失的角度为(2.06±1.77)°较PEEK组(2.39±1.56)°稍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84);n-HA/PA66组与 PEEK组术后平均椎间隙丢失高度无统计学意义(0.46±0.52 mm,0.41±0.18 mm,P=0.599),其中n-HA/PA66组出现1例患者1个节段塌陷,塌陷率2.3%,与PEEK组塌陷率(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PEEK组获得81%临床优良率对比n-HA/PA66组77%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7)。 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n-HA/PA66与PEEK cage椎间隙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均较好且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 (ARFI)中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联合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预测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弹性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18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以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为指导,结合MSCT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非肝病组[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41~68(57±14)岁]和NAFLD组[128例,男61例,女67例,年龄37~71(60±14 )岁]。分析VTQ、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非肝病组与NAFLD组之间的差异。依据logistic回归独立因素的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模型,并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方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构建预测NAFLD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FLD组的肝VTQ、肝脾VTQ的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三酰甘油(TG)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余变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肝VTQ (OR=8.054, 95%CI 2.117~30.639)、ALT(OR=1.037, 95%CI 1.007~1.068)和TG (OR 1.500,95%CI 1.042~2.159) 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肝VTQ、ALT和TG作为因变量构建列线图,一致性系数为0.763。结论 VTQ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有效诊断NAFLD。 肝VTQ技术联合血清ALT和TG化验检查能较准确地预测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颈部神经损伤(CN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天坛医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209例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7(84.69%)例、女32(15.31%)例,年龄42~80(67.5±8.8)岁。(1)统计患者术后CNI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2)纳入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做CN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1)209例患者术后有16例发生CNI,发生率7.66%。其中迷走神经损伤的患者最多,为9例(4.3%),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其次为舌下神经损伤3例(1.44%),症状较轻。出院时CNI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2.782(0.990~7.819),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3.58(1.268~10.111),P<0.05]、女性[OR(95% CI)为3.854(1.292~11.499),P<0.05]是影响CNI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3.594(1.188~10.878),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5.024(1.625~15.528),P<0.01]、女性[OR(95% CI)为5.353(1.615~17.737),P<0.01]是CN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年龄70~80岁、女性是 CEA术后CN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高龄女性糖尿病CEA患者围术期需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MRI及CTA检查。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WML组和无WML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NASCET标准、依据CTA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无WML组(216例)相比,WML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WML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WML仍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WML组和无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WML正相关(P<0.05,OR=1.84,95%CI 1.47~2.98),混合斑块和WML无明显相关性(P>0.05,OR=1.97,95% CI 0.99~2.9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WML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WM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WML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因素。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56例患者在我科行ACDF手术,包括颈椎外伤14例,脊髓型颈椎病42例,手术方式均为C5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研究影响钛笼下沉的因素。结果 56例手术患者中,术后1年复查时植骨全部融合,12例(21.4%)钛笼下沉。14例颈椎外伤患者中4例发生下沉,发生率为28.6%,而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发生率为19.0%,差异有显著性(<0.05)。术后佩戴颈托6~8周的25例患者,4例发生下沉,而佩戴颈托少于4周的患者中有8例发生下沉,两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测量椎间撑开角,其中角度在10°-20°者46例,成角大于30°者10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结论颈椎钛笼下沉是多种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应避免椎间过度撑开,术后早期严格佩戴颈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对活体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 选取12只2年龄山羊,经颈椎前路分别在每只羊C2/3和C3/4节段植入矿化胶原(MC)型椎间融合器(实验组)及聚醚醚酮(PEEK)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两组融合器内均填塞自体骨,并常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和螺钉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随机处死6只羊,取颈椎标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