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6年8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3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2~64(52.4±6.2)岁。退变性滑脱25例,峡部裂性滑脱7例;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6例;L3~4滑脱5例,L4~5滑脱17例,L5~S1滑脱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比较并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平均高度、腰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评价椎间孔恢复及腰椎矢状位曲度改变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10.8) min,术中出血(85.2±35.6) mL,术后引流量(34.7±12.5) mL,术后(5.2±1.8) d出院,显微镜术中使用时间(56.4±8.2)min;均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段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080、148.420、493.080,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870,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0.4±1.7) mm和(10.1±1.8) mm,腰椎Cobb角分别为39.0°±5.4°和38.6°±7.3°,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8.6°±3.2°和18.0°±5.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310、33.820、3.950,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滑脱获得复位;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完全融合29例,可能融合3例。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节段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随访时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2~6年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8~58岁,平均(45.4±7.6)岁;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的20例,以神经根压迫为主的9例。术后定期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痛和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分析患者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通过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ROM),观察假体移位、下沉及异位骨化(HO)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9例随访时间24~66个月,平均(35.5±10.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15.62±1.12)分、NDI(14.65±5.68)%、颈痛VAS(1.93±1.10)分、上肢痛VAS(0.76±0.99)分,较术前JOA(12.03±2.23)分、NDI(42.52±16.31)%、颈痛VAS(5.00±2.22)分、上肢痛VAS(4.59±3.18)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ROM末次随访时为(7.37±3.11)°,较术前(8.50±3.35)°得到较好的保留。术后1例出现假体向前移位;3例出现节段后凸;1例出现假体下沉;3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共14例发生HO。结论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拥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出现率较高,可能抵消其保护邻近节段的作用;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重视术中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 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 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 T2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 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 P>0.05)。观察组MRI T2WI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 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 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77(46.49±6.60)岁;病变节段L2/3 3例, L4/5 24例,L5/S1 1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14.49±1.98)个月,无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16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7%(39/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5~3.3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减压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前凸角的术前、术后1年、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Cobb's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长节段组的冠状面、矢状面平衡术前均优于短节段组(P值均<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腰痛、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中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 采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S较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8月—2014 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平均37.5岁;L5~S1节段病变。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VAS评分以及ODI。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结核复发、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1.7±0.6)、(1.5±0.5)分,ODI分别为71.20%±18.24%、13.41%±5.82%、10.22%±4.28%,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37.8±15.2)、(11.6±3.7)、(10.3±3.3)mm/1 h,C反应蛋白分别为(26.4±8.2)、(6.8±2.9)、(6.4±2.1) mg/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上述观察指标在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全身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能够直接安全进入病灶,彻底清除病灶并重建腰骶椎的稳定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据颈椎不同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76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根据术前颈椎曲度不同分为3组:颈椎前凸角<10°为A组(21例),>40°为B组(16例),10°~40°为C组(39例)。根据开门宽度不同A组分为A1组(12 mm)和A2组(10 mm),B组分为B1组(8 mm)和B2组(10 mm),C组开门宽度均为10 mm。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记录术后各组出现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7个月,平均(19.3±4.7)个月。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周与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功能改善率A1组为50.21%±18.77%、A2组为42.06%±15.21%,B1组为53.53%±13.78%、B2组为57.89%±19.05%,C组为55.73%±14.59%,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A1组及 A2组均为0,B1组为1/9、B2组为2/7,C组为5.1%(2/39),其中B2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7.322, P>0.05)。结论 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简单、可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根据不同颈椎曲度选择不同的开门宽度,在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前提下,有可能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或肢体疼痛;SF-36健康调查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67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前为(4.47±0.86)mm,末次随访为(7.41±0.72)mm。颈椎前凸角术前为(0.7±4.1)°,末次随访为(5.9±3.6)°。随访56~9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15±0.22)分增至末次随访(14.89±0.16)分,VAS评分由术前(5.24±1.44)分减至末次随访(0.35±0.49)分。JOA及VAS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次随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健康调查评分6个维度,术前及术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中远期疗效好,适用于多种需前路减压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55~78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2.6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4°~117°,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78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遵医嘱、按时复查方式训练,康复组使用NEO-SMART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0例患者中4例失访,其余均获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的VAS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个月时康复组VAS分别为(2.2±0.61)和(1.2±0.37)分,对照组分别为(2.5±0.82)和(1.7±0.53)分,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88.7°±3.60°和93.1°±3.07°、96.8°±3.76°和103.5°±3.47°、99.8°±4.05°和107.3°±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术后1、3、6个月康复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使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可显著提高TKA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行THA的153例(16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25~86(60.81±10.55)岁。左侧68例,右侧78例,双侧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69例(72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组)84例(88髋)。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量分别为(112.09±21.93)min、(8.45±1.10)cm、(243.18±66.00)mL、(186.36±65.80)mL、(84.07±51.69)mg/L和(46.95±19.58)mm/1h,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4.69±13.13)min、(14.69±1.41)cm、(290.38±69.31)mL、(240.38±61.68)mL、(134.72±57.51)mg/L和(64.05±27.17)mm/1h。两组间比较,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手术组,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6、16.703、2.822、3.069、2.922、2.339, P值均<0.05)。153例(16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均未见松动下沉,未见透亮线及骨溶解发生;SuperPATH组屈髋和髋外展角度分别为118.18°±7.64°和42.95°±3.67°,大于传统手术组的110.77°±10.55°和38.08°±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3.022, P值均<0.05);而VAS、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perPATH组1例(1髋)股骨柄轻度内翻,传统手术组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植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行THA,尽管手术时间偏长,但可在术后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周围动力结构,减少手术创伤,增加关节活动度,符合目前髋关节外科微创化发展和加速康复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0±1.8)、(2.4±1.5)、 (2.3±1.1)和(1.6±0.7),ODI 为33.6%±7.9%、11.3%±2.6%、7.0%±2.5%和4.8%±2.4%,SF-36 评分为( 47.6±19.5)、(50.2±19.8)、(51.3±20.2)和(54.3±19.4)分;PETD 组VAS分别为(7.2±2.2)、(2.2±1.3)、(2.1±1.3)和(1.5±0.5)分,ODI为32.3%±8.6%、10.8%±3.6%、6.6%±2.6%和4.7%±3.5%,SF-36 评分为(48.4±20.0)、(51.3±20.2)、(51.3±21.9)和(53.4±18.6)分;PEID组VAS分别为(6.9±1.7)、( 2.0±1.4)、(2.0±1.4)和(1.5±0.9)分,ODI为32.6%±9.7%、10.6%±2.7%、6.2%±1.9%和4.7%±2.8%, SF-36评分(47.4±18.24)、(52.4±22.91)、(52.2±19.9)和(54.0±20.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LD组术后复发2例,PETD组6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 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 P>0.05)。结论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矢状化小关节角度(FJA)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单节段L4/5 DLS住院患者89例纳入DLS组,按年龄分为A1、B1两亚组,A1组44例(男14例、女30例),年龄<65岁;B1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为同期骨科门诊腰腿痛患者,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当,但未见腰椎滑脱者。按年龄分为A2、B2两亚组,A2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65岁;B2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65岁。在腰椎CT软组织窗测量各组L4/5和L3/4节段FJA,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FJA、小关节不对称(FT)程度和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DLS组内,L3/4节段A1组和B1组FJA分别为54.73°±7.26°和56.6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1组、B1组FJA分别为58.43°±10.41°和63.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L3/4节段A2和B2组FJA分别52.16°±10.07°和54.66°±8.66°,L4/5节段A2组、B2组FJA分别为45.36°±7.78°和47.82°±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L3/4、L4/5节段FJ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各亚组间FT比较,L3/4与L4/5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组间FT比较,在L4/5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4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4/5节段及L3/4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均高于对照组, DLS组内B1组均高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对照组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这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