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5例(AD组)及阿尔兹海默病患者65例(VD组)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扫描诊断,并对其海马体积、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进行测量,对比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结果:AD组海马体积、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额角指数及尾状核指数均明显高于VD组,海马高度明显低于VD组(P0.05)。在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0分及1分比例明显高于AD组,而3分、4分比例则低于AD组(P0.05),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2分比例相当(P0.05)。AD组患者MRI图像中未见有明显的梗死病灶,而VD组大脑前动脉受累16例,中动脉受累10例,后动脉受累5例,分水岭区2例,病变以单侧为主46例(70.77%),起病急。病变位于左侧31例,右侧15例。小血管病变者最明显的变现是表层下多腔梗灶及广泛脑白质病变。结论:血管性痴呆及阿尔兹海默病MRI特点具较大差异,MRI可用于两种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马、杏仁核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AD患者15例,VD患者7例,正常老年对照14例。行头颅MRI测量海马杏仁核体积。应用标准化体积比较AD、VD组与正常组的差异,分析VD患者海马杏仁核萎缩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AD患者海马杏仁核体积比对照组萎缩25%(P<0.05)。VD患者萎缩12%~18%,但与AD和对照组比均无显著性意义。右侧海马杏仁核体积联合区分AD的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85.71%,准确率为86.19%(P<0.05)。临床分析显示,VD患者病前有记忆力减退者,海马杏仁核萎缩严重。结论海马杏仁核结构萎缩是AD和VD的重要病理学基础,缺血加重老化损伤是VD发病的可能机制,海马杏仁核结构以外的某些脑组织结构在VD发病中可能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0.3T核磁共振(MRI)对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AD患者、38例VD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AD患者表现为海马萎缩;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dementia,BD)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基底节及脑室旁白质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脑白质变性。结论:MRI对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脑核磁共振(MRI)诊断血管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53例VD患者作为VD组,另选取55例AD患者作为AD组。2组患者均接受脑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颞角深度、海马体积与各脑叶体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差异、LA严重度,分析2组的脑MRI影像结果。结果脑MRI对VD患者海马体积检测结果显著高于AD组(P 0. 05),颞角深度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检测VD组颞叶与额叶体积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检测VD组LA评分为3分与4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D组(P 0. 05),0分与1分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显示,AD组患者脑内未见梗死病灶,VD组患者大血管病变累及区域为大脑前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6例,顶枕叶分水岭3例;小血管病变累及区域为基底节梗死17例,丘脑梗死5例。结论脑MRI对VD与AD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马、杏仁核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AD患15例,VD患7例,正常老年对照14例。行头颅MRI测量海马杏仁核体积。应用标准化体积比较AD、VD组与正常组的差异,分析VD患海马杏仁核萎缩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AD患海马杏仁核体积比对照组萎缩25%(P<0.05)。VD患萎缩12%-18%,但与AD和对照组比均无显性意义。右侧海马杏仁核体积联合区分AD的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85.71%,准确率为86.19%(P<0.05)。临床分析显示,VD患病前有记忆力减退,海马杏仁核萎缩严重。结论 海马杏仁核结构萎缩是AD和VD的重要病理学基础,缺血加重老化损伤是VD发病的可能机制,海马杏仁核结构以外的某些脑结构在VD发病中可能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尔兹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图及甲状腺功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27例,将其设置为AD组,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VD)患者17例,将其设置为VD组,选取同期认知功能正常人群37例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脑电图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和甲状腺功能。结果:在脑电图异常率对比中,AD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92.59%,VD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82.35%,参照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48.65%,AD组与VD组患者相比于参照组来说,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甲状腺功能检测中,AD组和VD组患者在FT3、TT3甲状腺功能指标中,均明显优于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对比差异显著,但FT4、TT4、TSH等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尔兹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经脑电图及甲状腺功能检测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利于患者尽早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程度。的程度及其分布与正常人对照,并经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方法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脑电图异常VD程度越重,脑电图异常越明显。重度VD脑电图均异常,以中度和重度异常为主;中度VD93%脑电图异常,以轻、中度异常为主;轻度VD78%脑电图异常,以轻度异常为主。结论在临床上脑电图可以用来作为帮助判断VD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并可作为评价VD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信号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VaD患者35例及AD患者60例,均给予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信号检测,采用AccuBrainTM分析系统进行脑白质高信号定量分析,计算脑白质高信号体积,采用Fazekas视觉评分量表对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脑白质高信号评分。结果: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2-3分占比较阿尔茨海默病组高(P<0.05),血管性痴呆组脑白质高信号绝对体积、脑白质高信号相对体积较阿尔茨海默病组高(P<0.05),两组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评分2-3分、总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AD及Vad患者MRI脑白质信号体积及严重程度评分具有显著差异,鉴别诊断价值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按患者头颅MRI Mirsen等用记分法表示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分为A组(1分,1或2个斑点状病灶)、B组(2分,3~5个病灶)、C组(3分,多于5个病灶)、D组(4分,大片状融合)。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五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分析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五组研究对象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及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加与脑白质疏松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与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红细胞沉降率=0.746,rc反应蛋白=0.869,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随病情加重,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年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是脑白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在老年患者中有双侧脑室周围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头颅CT)及高信号(MRI)的异常改变,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LA的检出率大大增加,有关LA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著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著;两者差异显著。(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著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108例LA患者(LA组)与108例无LA的患者(对照组)之间发生VD的差异。结果:LA组和对照组的VD发生率分别为41.7%和5.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LA分级1~4级的患者中,VD发生率分别为4.8%、27.8%、41.9%和88.2%(P〈0.01)结论:VD与LA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急性期血浆淀粉样β蛋白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淀粉样β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的关键步骤,动物试验提示Aβ也参与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过程.但在临床试验中Aβ含量变化是否与VD的发病有关还不清楚.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VD患者血浆Aβ的含量,探讨其在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核医学科.对象2001-09/2002-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2例(脑卒中组),脑出血28例,脑梗死64例;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30例,在左侧大脑半球的29例,另33例左右半球均有病灶或病灶在脑干、小脑;病情轻者71例,病情较重者9例,病情重者12例.同期门诊或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2例(血管性痴呆组).正常对照组来自重庆市主城区健康志愿者45例.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VD患者血浆中Aβ的浓度,比较各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Aβ的含量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中Aβ的含量.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的各组患者Aβ的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浆中Aβ含量为(1.65±0.15)μg/L,血管性痴呆组为(1.04±0.13)μg/L,正常对照组为(4.12±0.11)μg/L,脑卒中组血浆中Aβ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明显低于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浆中Aβ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部位患者Aβ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β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ET葡萄糖代谢成像与MR结构成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轻度认知损伤(M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AD患者18例(AD组)、MCI患者6例(MCI组),其中AD患者包括11例中重度AD) 中重度AD组)及7例轻度AD) 轻度AD组),另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同期进行PET与MR结构成像,通过视觉评价与定量分析法观察脑内放射性分布及海马萎缩情况。结果 所有AD患者(18/18,100%)均可见脑内特定区域葡萄糖代谢减低,其中11例中重度AD患者均同时伴有海马萎缩,7例轻度AD患者中3例可见海马萎缩;MCI患者中,5例(5/6,83.33%)未见海马萎缩,但其中2例可见葡萄糖代谢减低。对照组(10/10,100%)均未见海马萎缩,其中2例可见轻度脑萎缩,FDG分布对称性轻度减低。结论 PET及MRI均可用于诊断AD与MCI,但各有侧重,二者联合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AD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期痴呆及痴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209例,其中94例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115例非痴呆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据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将观察组94例患者分成血管性痴呆(VD)30例,混合性痴呆(MD)32例,阿尔茨海默病(AD)32例;痴呆患者程度依据MMSE量表区分,重度18例,中度36例,轻度4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差异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观察组不同痴呆类型和不同痴呆程度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间血清Hcy含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Hcy水平升高比例、既往卒中史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含量高于15 mmol/L、既往脑卒中史及高龄是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照组、MD组、AD组、VD组血清Hcy含量依次升高;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Hcy含量也呈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痴呆高危因素之一,且与痴呆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的动态CT观察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167例,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95例)及无痴呆血管病组(对照组,72例),将二组资料进行对比。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年时VD发生率为31.73%,2年50.17%,5年56.89%,VD组发作次数多,病灶体积增大,病灶数目增多,病变部位由单侧→双侧,左侧病变增大,皮层下病变增大多见,脑萎缩相关指标提示皮质下萎缩明显,但白质疏松面积改变二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多发于卒中首次发病后1-2年内,VD发生率与发作次数,病灶体积,病灶数目增加及病变部位改变(如单侧→双侧,左侧病变扩大,丘脑或角回病变等)最相关,其次为皮层下脑萎缩的快速发展,而白质疏松改变与VD关系较小,首次卒中后2年内积极有效防治有助于减少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门诊55岁以上患者痴呆的就诊比例及各痴呆亚型的比例,探讨各痴呆亚型的临床特点;了解APOE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5日到2009年12月25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4 286人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精神问卷(NPI)、Hamilton抑郁量表、自发的画钟测验(CDT)、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量表进行检测,诊断痴呆患者进行抽血检查APOE基因.结果 在所有就诊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占1.99%;血管性痴呆占0.95%;混合性痴呆占0.47%;额颞叶痴呆占0.19%;其他类型痴呆占0.19%.在所有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占52.5%,血管性痴呆占25%,混合性痴呆占12.5%,额颞叶痴呆占5%,其他类型痴呆占5%.阿尔茨海默病与混合性痴呆在即刻记忆、延迟记忆、长延迟再认的得分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在定向力、判断力、计算力、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得分情况三者无差异;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混合性痴呆在Hamilton抑郁量表中的得分明显高于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在神经精神问卷中的得分明显高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及混合性痴呆.在自发的画钟测验方面,血管性痴呆得分要高于阿尔茨海默病及混合性痴呆.APOEε4等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为主要的痴呆类型,其次为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额颞叶痴呆及其他类型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在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存在差异.阿尔茨海默病与APOE4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阿尔茨海默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目的对比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脑电地形图和脑诱发电位的差异.设计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6-12/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住院或出院后复诊患者,病史提供均为本人或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入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传播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和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均诊断为轻、中度痴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以下分析指标①临床特点a.疾病进展过程.b.认知功能远、近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定时及定向力等.c.情感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欣快、强哭、强笑等.d.人格变化淡漠、主动性减退.②脑电地形图选择最能证明问题的异常段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得到1~30 Hz总功率的θ,δ,α和β4个频带功率值.③脑诱发电位选择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靶N1,P2,N2,P3潜伏期和靶P2,P3波幅.采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结果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5例正常老年人的资料均纳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血管性痴呆多数发病较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记忆力减退和计算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定时及定向能力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以部分减退且呈间歇性阶梯状加重为特点,以记忆力减退和计算力减退为主要特征,但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如阿尔茨海默病多见.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多见;人格变化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情感障碍以强哭、强笑多见,同一患者很少有2种以上情感障碍.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全头部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的程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一致,同时α频带和β频带功率下降,后期δ功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病变部位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程度不相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诱发电位均表现为各波分化差,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程度更为明显,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则相对少见.结论①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为全方面减退,血管性痴呆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亦较多受累而血管性痴呆则受累较少.(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变化前者为全头部、后者为病变部位θ频带功能增高,前者改变与痴呆严重程度一致,后者则不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相似,但前者受累比后者多.  相似文献   

19.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MRI images were acquired in a group of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 (n = 11) and a group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mild to moderate severity (n = 8). During functional sessions, verbal episodic Encoding and Recognition tasks were presented to subjects.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gray matter volume and cerebral activation. Furthermore, in the AD group, correlations between hippocampal gray matter volume and whole-brain activations were examined. When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AD patients presented significant gray matter atrophy as well as reduced activations during Encoding and Recognition in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s and inferior parietal/superior temporal associative areas. In the same regions, the fMRI activity elicited by the Recognition task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ippocampal gray matter volume. Moreover, an increase of left prefrontal activity during Encoding and Recognition was observed in AD patients relative to controls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memory performance. This additional activity elicited by episodic memory processes was not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the degree of medial temporal atrophy in our group of patients. Our study shows that function in brain regions critical to episodic memory is altered in AD. During episodic Recognition, these functional changes may closely correlate with the progressive structural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hippocampal reg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与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患者认知及精神行为特征.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 10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0 version,ICD-10)诊断标准收集 68例 AD和 89例 VD,对两组病例使用问卷调查及认知功能筛查量表( con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 C-2.0,CASI C-2.0)量表评定. 结果 AD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等方面与 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AD女性多于男性, VD则相反,性别比较,χ 2 =20.50, P< 0.05; AD的受教育年数少于 VD( t=2.81, P< 0.05);认知功能方面, AD组在心算力、定向力及画图能力方面较 VD受损严重( t=2.72~ 6.00, P< 0.05); BPSD方面 AD在被窃妄想、抑郁、徘徊、失语方面与 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7.58~ 34.01, P< 0.05). 结论 AD与 VD患者在认知及精神行为方面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