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11月-2006年3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44例(155眼)。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44例患者(155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为87.7%(136/155),显效率4.5%(7/155),有效率1.9%(3/155),无效5.8%(9/155),总有效率94.2%(146/15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有关解剖、牢记手术操作要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对鼻-鼻窦疾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处理是提高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8例(30眼),术后在鼻内镜下行常规泪道冲洗及鼻腔清理换药。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治愈率93.33%,总有效率100% 。结论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治愈率高、不影响美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14眼)复杂性慢性泪囊炎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鼻腔应用局部激素及泪道冲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11眼,好转1眼,无效2眼;治愈率为78.6%,好转率为7.1%,无效率为14.3%,总有效率85.7%,无1例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治疗复杂性慢性泪囊炎较传统鼻外进路鼻腔泪囊吻合术视野清晰,可同时处理鼻内病变且损伤小,操作更精细,效果较好,术后恢复快,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由鼻内径路鼻内镜下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13例(14眼),术中做好骨窗后将泪囊壁向后翻转,剪除翻转的鼻腔黏膜约3.0mm后与泪囊黏膜对合一针。结果治愈12眼,好转1眼,无效1眼,有效率92.8%(13/14)。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无面部瘢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与经面部切口的经典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6例、53眼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其中行经典泪囊鼻腔吻合术22例(26眼),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24例(27眼)。结果 经典泪囊鼻腔吻合术治愈25眼,好转1眼,无效0眼,治愈率96.2%,有效率100%;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愈25眼,好转2眼,无效0眼,治愈率92.6%,有效率100%。采用多个样本的秩和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与经典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梗阻的疗效接近,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无需面部皮肤切口,创伤小,疗效确切,出血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眼附属器管疾病,随着鼻眼相关外科学的发展,鼻外进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逐渐被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所取代,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鼻腔吻合口粘连,造成术后症状改善不理想,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我科收集整理期间运用鼻内镜下泪囊  相似文献   

7.
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通过对造孔、泪囊黏膜瓣的切开及固定方式等的改良处理,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23眼)。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22例(23眼)中,21例(22眼)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畅通,内镜检查造孔通畅;1例(1眼)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5.7%(22/23)。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慢性泪囊炎经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常需再次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例(26侧)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4月42例(45眼)慢性泪囊炎病人均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 治愈39眼,好转4眼,无效2眼,有效率达95.0%.结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美观无瘢痕及治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的原因及鼻内镜下再次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失败的15例(15眼)患者行鼻内镜下再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并且同时治疗鼻腔的疾病(鼻中隔弯曲、鼻息肉及鼻窦炎),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结果 15例(15眼)患者,治愈10例(10眼),好转5例(5眼),原吻合术腔泪囊黏膜黏连、骨窗过小为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为外切口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术腔置丝裂霉素C可提高鼻腔泪囊吻合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28例在影像导航下进行的鼻内窥镜手术,探讨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0例,鼻咽血管纤维瘤4例,垂体腺瘤6例,鼻窦骨化纤维瘤3例,鼻咽混合瘤2例,鼻腔平滑肌瘤1例,霉菌性鼻窦炎1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均在影像导航系统导航下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结果术前准备时间15~30min,平均26min。配准系数在1.3~2.0之间,平均1.9;影像与实体指示之间误差小于1mm的范围包括鼻窦、颅底等手术区域。28例均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与传统的鼻内窥镜手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影像导航系统能与鼻内窥镜配合。鼻腔、鼻窦及颅底解剖变异,肿瘤伴眶、颅底侵犯,有鼻科手术史正常解剖标志缺失的患者,是进行影像导航手术的指征。导航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在手术中确认鼻及颅底的局部及相邻解剖,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在未来鼻-颅底微创外科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患者 ,其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39例、孤立性蝶窦炎 6例、坏死性上颌窦炎 3例、蝶窦囊肿 5例、鼻咽纤维血管瘤 2例 ;鼻颅沟通性脑膜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各 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rainLab影像导航系统及鼻内镜实施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包括配准、头架定位、常规器械注册等 ) 10~ 2 0min ,平均 15min。 5 2例手术区域影像标志与实体解剖标志间的误差≤ 1 5mm ,6例 >3mm。影像导航可准确定位视神经等解剖标志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影像导航系统与内镜相驳接 ,不仅可以帮助术者在术中定位鼻腔、鼻窦、颅底的解剖结构 ,并可使手术视野扩展到内镜之外 ,使术者在术野中进行手术操作的同时 ,能顾及到术野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在复杂的手术中 ,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影像导航下的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影像导航下进行的 5 3例鼻内镜手术分析 ,就不同类型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 4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 4例 ,垂体腺瘤 8例 ,鼻窦骨化纤维瘤 9例 ,鼻咽混合瘤 2例 ,鼻腔平滑肌瘤 1例 ,霉菌性鼻窦炎 3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2例 ,分别在 3种类型的影像导航系统导航下进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15~ 30min ,平均 2 6min。影像标志与实体指示之间误差 <1mm的范围包括鼻窦、颅底等手术区域。其中 3例患者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 ,均及时发现。 5 3例均手术过程顺利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与传统的鼻内镜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类型影像导航系统均能与鼻内镜配合 ,但各有优缺点。鼻腔、鼻窦及颅底解剖变异 ,肿物伴眶、颅底侵犯 ,有鼻科手术史解剖标志缺失的患者 ,是进行影像导航手术的指征。导航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在手术中确认鼻及颅底的局部及相邻解剖标志 ,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增加医师的信心 ,在未来鼻 颅底微创外科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修正性手术及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其中3例行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16例行Draf(Ⅰ-Ⅱ)鼻内额窦引流术,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围手术期用药及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清除残余息肉、肉芽、囊泡)。结果:72例(109侧)患者随访1年以上,其中治愈52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66/72),且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操作、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以及加强术后随访时的鼻内镜定期复查是提高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方法:对慢性咳嗽儿童行鼻内镜检查,筛选出腺样体肥大并感染患儿39例,全麻下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结果:39例患儿中,29例痊愈,8例好转,2例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转诊儿科,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收儿科治疗。 总有效率为95%。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常有感染的患儿,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继发性慢性咳嗽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包括骨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内的累及鼻颅底区域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鼻内镜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140例,包括骨瘤116 例,骨化纤维瘤1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10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鼻内镜手术95例,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24例,鼻内镜联合鼻外入路21例。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骨瘤均彻底切除。骨化纤维瘤12例得到彻底切除,2例有病变残留。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采取姑息性手术,术后面部外观得以恢复,病变对周围组织地压迫症状得以缓解。术后随访6~36个月,骨瘤术后无复发,骨化纤维瘤术后复发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后视力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 骨瘤、骨化纤维瘤及骨纤维异常增殖是鼻窦常见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三者临床症状相似。高分辨率CT和(或)MRI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并必要时联合鼻外入路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病变类型、患者症状、肿瘤位置及范围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在鼻内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时对造孔的影响。方法18例溢泪患者经泪囊造影CT检查后显示鼻泪管阻塞,且鼻丘气房气化超过泪颌缝,采用经鼻内镜下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回顾性分析该术式及临床疗效。结果18例(20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9 0%(18/20);显效5%(1/20);有效5%(1/20),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明确鼻丘气房与泪囊窝的局部解剖关系,对鼻丘气房过度发育者,可行经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术前鼻内镜及CT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挑选术中可能出现引流通道识别困难的26例慢性额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双入路组11例(13侧),采用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首先在额窦前壁钻直径4~5mm骨孔,通过注水冲洗、光照、顺行法放入导管等方法显示额窦引流通道位置,经鼻内、鼻外双入路行额窦开放术;鼻内镜组15例(18侧),常规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采用Friedman的“钩突径路”术式。术后定期随访处理。结果:双入路组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完成额窦开放,无手术并发症;鼻内镜组出现眶纸板损伤2例,筛前动脉损伤1例。随访10~24个月,双人路组额窦口通畅11侧(85%),狭窄2侧;鼻内镜组通畅15侧(83%),狭窄3侧;两组均无完全堵塞者。结论:前壁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可提高术者对额窦引流通道解剖认知水平及额窦手术技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术后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t检验了解术后疗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预后的诸因素。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是否伴有鼻息肉、是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是否有前期鼻窦手术史、是否伴变应性鼻炎病史、是否坚持鼻内镜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影响慢性鼻-鼻窦炎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最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强调鼻内镜术后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后随访和鼻腔清理,鼻内糖皮质激素、黏液稀化剂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