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930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诊断价值及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对930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诊胃镜检查对出血病因的检出率为90.53%,明显高于早期胃镜组的66.89%(P<0.01)。不同年龄组出血原因中,消化性溃疡均居首位,但小儿及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出血较老年组明显为高(P<0.01);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检出率示小儿组>中青年组>老年组(P<0.05);恶性肿瘤居老年组出血原因的第2位,达14.71%,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7.27%。对246例活动性出血患者采用微波凝固,局部喷射止血药或皮圈结扎治疗,镜下即刻止血率99.59%(245/246)。结论:急诊内镜诊治对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邓有辉  黄珍堂 《右江医学》1999,27(6):332-333
本文通过对11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发现非老年组主要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老年组主要病因是胃溃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次是胃肿瘤和食道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炎。认为对病因未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先按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指出在出血12~24小时内急诊胃镜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因及作内镜下止血治疗,对提高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镜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及镜下止血疗效。方法:对39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其中191例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和近期出血病灶,根据病人情况行不同方法内镜下治疗。结果:共有362例查明出血原因,病因诊断率92.0%,48h以内病因检出率95.3%明显高于48h以后病因检出率。中青年组出血主要3种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贲门黏膜撕裂症。老年组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191例行内镜下治疗,182例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95.2%。结论:胃镜检查仍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手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窗对病因检出十分必要。检查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14-1115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在急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观察组23例实施急诊内镜检查治疗,对照组23例行择期内镜检查治疗,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检出率及输血治疗率、内镜止血成功率、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23.91%(11/46),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21.74%(10/46),两组急性胃黏膜病变检出率、输血率、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镜能够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确诊率,减少输血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镜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及镜下止血疗效.方法对39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其中191例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和近期出血病灶,根据病人情况行不同方法内镜下治疗.结果共有362例查明出血原因,病因诊断率92.0%,48h以内病因检出率95.3%明显高于48h以后病因检出率.中青年组出血主要3种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贲门黏膜撕裂症.老年组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191例行内镜下治疗,182例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95.2%.结论胃镜检查仍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手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窗对病因检出十分必要.检查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9例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出血原因、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常见,胃溃疡出血为主,与非老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为主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胃癌、非甾体类药物所致出血明显多于非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腹痛发病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伴发病和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所致出血较多,伴发病和病死率高,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早发现并干预,对于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乃元 《吉林医学》2012,33(15):3250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方法:收集经胃镜确诊的老年人(年龄>60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与同期182例非老年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但老年人组多有明确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激素及非甾体类药物史,和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诱因为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非甾体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156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2例中通过检查有明确病因者1479例,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消化性溃疡占各年龄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中青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老年组以胃溃疡多见;胃癌位于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位,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最常见的病因,性别、年龄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04例经胃镜确诊的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04例经胃镜确诊的中青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因、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诱因、合并症、再出血率(住院期间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的病因以消化性溃疡为主,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诱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抗炎药应用,而对照组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酒为主。观察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率、合并症、住院时间、再出血率、病死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P<0.01)。结论: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应尽早明确病因及诱因,合理治疗可降低病死及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3例,回顾不同年龄段病因、出血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三组病因对比,老年组以胃溃疡、复合性溃疡、肿瘤为主,中年组以复合性溃疡为主,青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三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性溃疡及肿瘤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三组消化性溃疡总发生率、静脉曲张破裂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头晕乏力、贫血、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上腹痛发生率高于中年组、老年组(P<0.01),三组黑便、呕血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中年组(P<0.05)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病死率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越大,早期症状越不典型,预后越差。早期明确病因、早期应对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按照内镜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内镜检查和止血治疗,对照组患者择期进行内镜检查和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均发现出血性病变,均为消化性溃疡检出例数最多。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急诊内镜治疗,可有效查明消化道出血病因,及时止血,可提高患者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蠡  林绍贤 《右江医学》2008,36(3):281-282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86例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418例中青年病例比较。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胃癌多见,分别占43.5%和18.28%,与同期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组合并症、并发症、再出血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癌在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胃镜下治疗效果.结果:61例患者中一次性止血成功55例(90.16%),5例经2次胃镜下止血成功(8.19%).1例死亡(1.6%).出血主要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贲门及胃恶性肿瘤,D...  相似文献   

14.
邸军  宋强  张伟力  杜晓敏  李锐 《吉林医学》2012,33(31):6786-6787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经过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680例,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点等。结果:老年组不典型上腹痛和出血休克症状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呕血、黑便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非老年组上腹节律性疼痛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非老年组HP感染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病理改变以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和非典型增生为主,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发生癌变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大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约半数存在病理改变,少部分癌变。有消化道症状需要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以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的目的。非老年组亦不能忽视胃镜和病理检查,以免遗落消化道肿瘤。  相似文献   

15.
何玉环 《海南医学》2014,(21):3146-3148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并接受内镜治疗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患者186例,非老年患者200例。分析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是两组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其中老年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9%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Rockall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发生率高,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内镜治疗疗效确切,Rockall低、中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35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急诊胃镜检查结果和疾病转归?对不同年龄段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男73例,女62例;平均年龄(52.17 ± 14.99)岁?胃镜检查引起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分层分析提示40岁以下患者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发病比例较高,40岁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的出血发病率上升?幽门螺杆菌感染和NSAID药物是发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内科治疗有效率为91.85%?结论: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有助于病因的诊断和疾病预后的判断,必要时可以行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与胃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胃镜检出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并与同期行胃镜检查的60岁以下的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组139例,胃溃疡6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7例,复合溃疡14例;中青年组110例,胃溃疡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0例,复合溃疡8例。两组相比胃溃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胃体溃疡占胃溃疡的36.8%,直径>2cm的溃疡占29.4%,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占43.9%,差异均较中青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伴随疾病多,溃疡部位由幽门向贲门推移,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多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出血中青年与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红 《当代医学》2011,17(25):79-80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4年9月~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64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但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组;老年患者各种伴随疾病史、服用NSAIDs史均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药物治疗结合内镜下止血116例,112例有效,有效率高达96.6%。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应及时内镜检查明确,并针对老年与中青年特点进行诊治。内镜技术是诊断和治疗上消化出血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关于老年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病因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在我院从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内由胃镜(包括鼻胃镜)诊断的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有上消化道出血情况148例的临床表现,同时和相同时期的非老年病例相对比。结果:老年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状况的临床特点中除了黑便和呕血以外,其他表现(例如腹痛等)临床表现不明显,其中为复合性溃疡8例,占5.4%;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1例,占14.2%;胃癌23例,占15.5%;急性胃粘膜病变11例,占7.4%;十二指肠溃疡43例,占29.5%;胃溃疡32例,占21.6%,其它(例如食道肿瘤)10例,占6.8%。老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老年组,但是胃癌、胃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高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茂东  尹娜  王金峰 《吉林医学》2011,(11):2196-2198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情况、胃黏膜病变情况,探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因,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0例(81.8%);PHG出血49例(44.5%);非食管静脉曲张和非PHG 20例(18.2%),其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9例(8.18%),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5.45%),其他不明原因出血5例(4.5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逐渐增多和加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可同时并存;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也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