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5例结直肠大息肉均成功切除,共切除息肉206枚.21例(10.8%)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经内镜下处置均获有效止血;2例出现穿孔(1.0%),镜下止血夹封闭成功,避免了外科手术修补.腺瘤性息肉176枚(85.4%),其中恶变8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30枚(14.6%).结论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病人痛苦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保肝、补充白蛋白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相同治疗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分别在治疗前1d及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肠道菌群及变化、血浆内毒素变化、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内毒素、IL-1、IL-6、TNF-α均在相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酵母样真菌菌落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毒素(30.66±23.2)pg/ml、IL-1(93.3±11.4)ng/L、IL-6(70.4±12.8)ng/L、TNF-α(130.4±22.8)ng/L,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血浆内毒素与IL-1、IL-6、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可调整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伲福达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有辉 《右江医学》2005,33(3):250-252
目的观察伲福达对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口服伲福达20~40mg,每日1次,共6周,不用其他降压药物。倍他乐克对照组38例口服倍他乐克100~400mg,每日1次,共6周。结果治疗6周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心率、血生化与肝肾功能无改变。结论伲福达治疗老年人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好,安全、可靠且副作用小,可作为抗高血压一线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相关性及其各基因型血脂代谢情况.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患者,88例2型DM无合并CHD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CHD组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组(P<0.05);I等位基因及II基因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CHD(P<0.05).2型DM合并CHD组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高于正常对照组、DD基因型组及II基因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DM合并CHD DD基因型组TG、LDL-C及T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①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②D等位基因及ID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易感基因,I等位基因及II基因型可能为2型DM合并CHD的保护基因.③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CHD的 ID基因型者及DD基因型者易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与血压、血糖、血脂、脂肪肝、心电图异常、性别、民族及其他心脑血管病史等因素的相关性,并比较这些因素在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差异。方法:对在本院及田阳县、田东县参加体检的1105例壮族与汉族人群询问病史并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肝脏B超、心电图等。结果:在按制其他因素后,汉族人群BMI与脂肪肝、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密切正相关关系,男性BMI高于女性;壮族人群BMI与脂肪肝、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及收缩压水平有密切正相关关系,汉族人群的年龄、BMI、血清甘油三酯浓度、胆固醇浓度、收缩压水平、脂肪肝检出率及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均较壮族人群高。结论:肥胖与脂肪肝、血压、血脂密切相关,且广西汉族人群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较壮族人群更常见。  相似文献   
6.
HLA-DQA1基因与广西地区壮族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LA基因型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复杂的遗传多态系统,1型糖尿病(T1DM)与HLA的关联研究已比较明确,而2型糖尿病(T2DM)与HLA的关联则观点不一。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研究广西地区壮族T2DM与HLA-Ⅱ类抗原(DQA1)的关联性,旨在探讨T2DM的病因是否有民族、地域的差异,比较与T1DM的发病机制有何异同,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HLA-DQA1基因与广西地区壮族、汉族2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HLA DQA1基因与广西地区壮族、汉族 2型糖尿病 (DM )的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 ,分别对广西 67例壮族和 72例汉族 2型DM及 69例壮族、65例汉族正常对照的HLA DQA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壮族 2型DM组DQA1 0 3 0 1、DQA1 0 40 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壮族对照组 (P <0 .0 0 1,RR =4.69和P <0 .0 0 1,RR =7.5 5 ) ,汉族 2型DM组DQA1 0 10 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汉族对照组 (P =0 .0 0 1,RR =6.5 1) ;DQA1 0 60 1在壮族 2型DM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RR =0 .14 ) ,DQA1 0 40 1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 2型DM组明显低于汉族对照组 (P <0 .0 0 1,RR =0 .2 9)。结论 DQA1 0 40 1、DQA1 0 3 0 1可能是广西壮族 2型DM的易感基因 ,而DQA1 0 10 4可能为汉族 2型DM的易感基因 ;DQA1 0 60 1可能是壮族 2型DM的保护基因 ,DQA1 0 40 1则可能是汉族 2型DM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328例SAP中并发ACS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行腹腔减压术,HR、R、CVP、PaCO2、PAP、BU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病情迅速好转。3例未行减压者中2例病情呈进行性恶化直至死亡。结论及时诊断ACS,行腹腔充分减压是逆转器官功能不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3种不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0例消化道科就诊的患者分别采用改良W-S银染法、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 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检测Hp感染,比较其检测Hp感染的效果。结果改良W-S法的检出率为71.32%,显著高于RUT法和14 C-UB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法和14 C-UBT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W-S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04%、100.00%和97.06%,均显著高于RUT法和14 C-UB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UT法和14 C-UBT法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W-S法检测Hp感染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43例经超声内镜确诊为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20)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n=23)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D组与EMR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发生出血1例(2.0%);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出血2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切缘阳性者,EMR组术后切缘阳性者有2例(4.17%)(P<0.05)。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仅1例复发(2.08%)(P<0.01)。结论 ESD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