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比较顺产、剖宫产及产钳助产对初产妇产后盆底状态及性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接收的52例顺产初产妇为A组,同期的52例剖宫产产妇为B组,52例产钳助产产妇为C组。比较三组产妇产后8周、16周及24周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及BISF-W量表结果。结果产后8周及16周B组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及BISF-W量表结果均好于A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后24周三组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及BISF-W量表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后8周及16周A组与C组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及BISF-W量表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顺产、剖宫产及产钳助产对初产妇产后盆底状态及性功能的影响较大,剖宫产早期评估状态较好,后期与顺产及产钳助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254例初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254例长沙地区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254例长沙地区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A(顺产,54例)、B(会阴侧切,93例)、C(剖宫产,107例)三组,比较三组产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性功能情况。结果三组产后3个月、6个月FSF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9个月FSF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产后3个月内性生活恢复率A组C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6个月内性生活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后,三组均恢复性生活;三组产后3个月性生活频率A组C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3个月和6个月FSD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9个月,三组间FS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造成的影响存在差异,会阴侧切FSD发生率最高,顺产FSD发生率最低,产后恢复最快,建议顺产作为初产妇首选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PFD)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148例PFD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8例PFD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和3个月盆底肌力、疲劳度、肌电值等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盆底肌肉Ⅰ类、Ⅱ类纤维肌力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肉Ⅰ、Ⅱ类纤维疲劳度和肌电值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高潮、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性高潮、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情况和夜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POP-Q分度、SUI发生率、夜尿次数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初产妇PFD,促进盆底肌力恢复,提高患者产后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顺产、侧切产和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2例足月分娩初产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顺产组(395例)、会阴侧切组(151例)及剖宫产组(136例),均于产后6周、产后12周进行随访,行阴道收缩力、盆底肌力测定,并询问产妇首次性生活时间、首次性生活是否存在疼痛,统计产后1周会阴水肿发生情况、产后12周性生活恢复情况。结果产后6周及产后12周,顺产组与会阴侧切组阴道收缩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小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顺产组与会阴侧切组盆底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周,三组盆底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级别较产后6周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较会阴侧切组产后1周会阴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1周未见会阴水肿发生;顺产组与会阴侧切组性生活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短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首次性生活疼痛比例及产后12周性生活恢复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后阴道收缩力影响小于顺产或会阴侧切,而三种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性生活质量影响总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剖宫产对产妇产后性功能和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07例单胎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n=28)、会阴侧切组(n=37)、剖宫产组(n=42)。对比分析三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性功能状况、盆底肌力、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记录产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三组产妇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和会阴侧切组产妇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盆底肌力0~2分比例、盆底功能障碍性各疾病发生率、膀胱颈角度异常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会阴侧切组产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FSFI总分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3个月FSFI总分、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3个月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会阴侧切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和盆底功能有较大不良影响,剖宫产有助于产妇产后早期性功能和盆底功能的恢复,但长期来看,与阴道分娩相比不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剖宫产与顺产对孕妇产后性功能、盆底结构功能、生活质量和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西安高新医院进行分娩的健康孕妇7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n=350)与顺产组(n=400)。于产后6个月,采用盆底肌力评分、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女性性功能量表对比两组孕妇的盆底结构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性功能,并检测孕激素、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等性功能相关激素的水平。结果两组孕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结构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孕妇产后6个月的孕激素、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等性功能相关激素的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妇产后6个月的性唤起、性欲、阴道润滑程度、性生活满意度、性高潮以及性交疼痛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与顺产孕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结构功能、性功能及性功能相关激素无明显差异,但顺产孕妇产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优于剖宫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助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阴道分娩组44例,阴道助产组44例,均于产后6周~10周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检查评估盆底功能。比较两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avesical angel,PUA)、尿道倾斜角(urethral tilt angel,UTA)、宫颈外口的位置(cervical mouth position,CMP)、膀胱颈的位置(bladder neck position,BNP)、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escent,BND)、尿道旋转角(urethral rotation angel,URA)、宫颈外口移动度(cervix down distance,CDD)以及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结果:静息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UTA、BNP均高于阴道助产组,CMP低于阴道助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UTA、BNP均低于阴道助产组,CMP高于阴道助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状态下两组PU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阴道助产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6. 35±8. 22) mm、(42. 78±32. 48) mm、(13. 94±9. 68) mm,经阴道分娩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5. 01±9. 00) mm、(32. 10±28. 34) mm、(12. 14±10. 2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阴道分娩组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均高于阴道助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经阴道分娩相比,阴道助产术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损伤以及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初产产妇盆底肌功能、性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初产妇且分娩方式为顺产的孕妇259例,按孕妇分娩时是否采取会阴侧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为会阴侧切组共121例,对照组不经历会阴侧切共138例。对比观察两组孕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POP(盆腔器官脱垂)、会阴疼痛发生率;盆底肌肌力、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情况以及性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及情况。结果:在压力性尿失禁以及会阴疼痛方面,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4. 9%,会阴疼痛发生率为17. 4%,而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6. 5%,会阴疼痛发生率为6.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在盆腔器官脱垂方面,研究组发生率与对照组发生率均为100%,研究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盆底肌力方面,研究组I类肌肌力异常率为67. 8%、I类肌疲劳度异常率为34. 7%、II类肌肌力异常率为79. 3%以及阴道动态方面异常率为70. 2%,对照组I类肌肌力异常率为44. 2%、I类肌疲劳度异常率为20. 3%、II类肌肌力异常率为52. 2%以及阴道动态方面异常率为44. 9%,研究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 0. 05)在II类肌疲劳度方面异常率两组孕妇无明显差异(P均0. 05)。性功能恢复率方面,研究组在2个月性功能恢复率为51. 2%,5个月性功能恢复率为66. 9%,明显低于对照组2个月的68. 8%和5个月的82.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在8个月性功能恢复情况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会阴侧切可增加初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会阴疼痛发生率,并且导致I类肌肌力、I类肌疲劳度、II类肌肌力以及阴道动态方面的异常,同时会加重性功能损伤程度并延长性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探讨顺产、会阴侧切与剖宫产3种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3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会阴侧切组(95例)、顺产组(109例)、剖宫产组(108例),分别在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对产妇进行性功能状况问卷调查,选用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调查问卷考察性功能水平,分别对三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性功能评分、性生活恢复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三组产妇在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6个月、9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顺产组、剖宫产组分别与会阴侧切组比较,顺产组、剖宫产组性功能状况评分明显优于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9个月性功能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剖宫产组、顺产组产后3个月性生活恢复比例分别为61.05%、66.67%、72.48%;产后6个月性生活恢复比例分别为85.26%、89.81%、90.83%;产后9个月性生活恢复比例分别为95.79%、96.29%、98.17%。剖宫产组、顺产组产后3个月和6个月性生活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9个月性生活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分娩方式可使产妇产后性生活恢复较快,性生活恢复比例较高,其次为剖宫产产妇,而会阴侧切产妇产后对性生活影响程度较大,恢复较慢,因此建议产妇选择顺产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妇产科分娩的29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顺产组(75例)、会阴侧切组(109例)和剖宫产组(114例).分别于产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性功能情况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三组产妇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的性功能评分中,其顺产组、剖宫组的总分分别与会阴侧切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顺产组与剖宫组相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9个月后各组评分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在3个月内性功能恢复情况以顺产组和剖宫组相对较好,侧切组影响较大,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大多在3~6个月期间均能恢复性功能,并在6个月后则能完全恢复,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产妇产后,顺产组产妇的性频率均高于侧切组和剖宫组,而侧切组产妇产后的性频率最低,与顺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分娩方式相比,顺产有助于初产妇产后性功能水平较早恢复,其次为剖宫分娩,而阴道侧切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建议临床多鼓励适应产妇选择顺产进行分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性科学》2015,(3):93-95
目的:对比研究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对女性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孕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娩,其中对照组采用阴道分娩的方式进行分娩,试验组采用剖宫产的方式进分娩。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分娩方式后对性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种分娩方式在对于患者的产后3个月均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组采用剖宫产在产后3个月以内性交痛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阴道分娩的方式的性交痛的26.67%,P0.05;对两组孕妇进行产后恢复性生活时间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对于产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中,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孕妇产后性功能的恢复与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这两组不同的分娩方式在产后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患者由于产后性功能恢复程度的差异来怪罪于分娩方式的不同,使剖宫产率升高的这一现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再次分娩方式选择及阴道试产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11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产妇行阴道试产成功,将37例设为观察组;8例转剖宫产,即剖宫产81例产妇中随机抽取37人设为对照组。搜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后成功阴道试产相关因素。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感染、产时宫缩乏力、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子宫破裂、胎儿1 min Agpar评分和出血体重等。结果两组产妇在孕周、平均年龄、产前BMI、宫口扩张、孕期胎儿体重管理、临产入院和自然分娩史方面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宫口扩张、年龄、临产入院、孕期胎儿体重管理、产前BMI和有自然分娩史为成功阴道试产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宫缩乏力比例高于对照组产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自然分娩史、产前BMI和年龄等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成功阴道试产影响因素,与再次剖宫产产妇相比,阴道试产产妇子宫破裂和胎儿窘迫等相关并发症几率不会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对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20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产妇均行常规围产期治疗与护理,观察组产妇增加导乐分娩项目.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各产程生理应激水平和妊娠结局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产程短于对照组,各产程生理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分娩可以在缩短产程和提高妊娠结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缓解产妇高应激水平、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妇产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体位分娩,实验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产程、生殖道损伤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会阴Ⅰ度裂伤、宫颈裂伤以及会阴侧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均远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加快产程进展,顺产率高,生殖道损伤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16.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and delivery syste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生产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分娩的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采取阴道分娩方式,B组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每组各35例。分别对两组产前和产后6周、12周及24周盆底肌力评分、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中国女性性功能调查(FSFI)问卷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产后6周、12周盆底肌力评分与产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A组产后24周盆底肌力评分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产妇产后6周、12周盆底肌力评分0至1分和2分的比例明显多于B组(P0.05)。A组产后6周、12周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与产前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A组产后24周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产后6周及12周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产后6周、12周FSFI问卷5项指标评分与产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A组产后24周FSFI问卷5项指标评分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产妇产后6周及12周FSFI问卷5项指标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的早期影响小于阴道分娩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生产方式的产妇产后的性功能均可恢复正常,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产科门诊单胎、初产、足月、年龄25~34岁、早孕期BMI 18~24kg/m~2、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者且早孕期建档并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无痛分娩组103例、自然分娩组93例,另选择同期初产计划性剖宫产组94例为对照。对无痛分娩组、自然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三组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阴道分娩者记录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等。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的POP-Q分期评估、1h尿垫试验对产后尿失禁进行评估、利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对盆底肌群Ⅰ、Ⅱ型肌纤维的功能进行Glazer评估,同时按照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对盆底肌进行手测。结果:(1)无痛分娩组盆底肌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2)无痛分娩组盆腔脱垂程度较自然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腔脱垂程度较无痛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痛分娩组盆底肌力强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强于无痛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无痛分娩组与自然分娩组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增加孕妇选择无痛分娩的依从性,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因社会因素而增加的剖宫产率,可能降低将来发生PFD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007年至2011年在我院出生的640例巨大儿的的分娩方式、危险因素、产后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及分娩方式,以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在我院出生的640例巨大儿和32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计算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率等指标,并采用χ2检验对比各体重阶段新生儿分娩所产生的产后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巨大儿产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07年至2011年巨大儿发生率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6.81%,巨大儿的剖腹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顺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共筛选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体重、过期妊娠、新生儿性别、母亲年龄5个危险因素(P<0.05);各种体重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率情况,出生婴儿体重越大,发生妊娠合并症的风险越大。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体重、过期妊娠、新生儿性别、母亲年龄是巨大儿发生的高位因素,出生婴儿体重越大,发生妊娠合并症的风险越大,对于巨大儿应该多采取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