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渗出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SOM)与过敏性鼻炎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Tuft & Mueller(1970)认为SOM患儿中50%有过敏因素;Draper(1967)报道48%变态反应患儿有SOM。作者为阐明变态反应是SOM的重要病因,二者同时出现于同一患儿的比例必然较高,对SOM患儿采用抗过敏治疗的必要性等问题,对88名5~15岁的患儿(其中31名患过敏性鼻炎、57名患SOM)进行了观察,检查项目包括详尽的病史  相似文献   

2.
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关系,以便有效地预防与治疗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方法为儿童鼻窦炎96例与正常儿童73例进行声阻抗检查,分析SOM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防治SOM中,须重视儿童鼻窦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一种影响儿童听力的常见疾病,常与儿童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并发,上述患儿的OME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皮质类固醇激素、变应原脱敏治疗等可能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对儿童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38例病程超过3个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SOM组,年龄5~13岁,平均7.2±0.4岁),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患侧鼓膜置管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行静态姿势描记图检查,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静态平衡能力减低,闭眼状态下重心晃动的路径总长明显延长,晃动速度明显增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行鼓膜置管术后1个月,SOM组患儿静态平衡能力恢复正常;6个月后,拔除通气管,待鼓膜切口愈合后,再次行静态姿势描记图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超过3个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静态平衡能力减低,对于SOM患儿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中耳炎影响患儿听力,甚至影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1],若不能进行合理治疗,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障碍以及言语与治疗发育不良。近几年临床研究显示,该疾病与儿童腺样体肥大以及变应性鼻炎存在一定关系。本文选择我院曾接收的存在腺样体肥大病史的患儿500例,对其变应性鼻炎、咽鼓管功能不良以及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进行分析。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的腺样体肥大患儿500例,腺样体肥大程度为3~4度阻塞。其中男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为深入了解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联系,抗过敏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短期疗效并可有效防止分泌性中耳炎复发。采用鼻内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其治愈率明显增加。这些发现为人们深入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分泌性中耳炎形成机制间的联系、抗过敏治疗对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以及针对该病更广泛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学龄前鼻及鼻咽部疾病患儿无症状性的鼓膜形态及声导抗异常,初步探讨相关疾病导致潜在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81例(162耳)经纤维电子鼻明镜、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及鼻窦CT检查分别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的患儿,主诉均无耳部症状但体检发现鼓膜异常,进一步行声导抗检测判定是否合并潜在的分泌性中耳炎,同时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 81例(162耳)鼓膜形态异常的患儿中声导抗异常者15例(29耳),在各相关疾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变应性鼻炎13.6%[ 6/44,耳数(下同)],慢性鼻-鼻窦炎18.2% (12/66),腺样体肥大21.2% (11/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02,P<0.05).治疗2周后29耳中有28耳由C型转为A型,治疗4周后1耳由B型转为C型,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部分学龄前鼻及鼻咽部疾病患儿鼓膜形态及声导抗检查结果存在异常,有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潜在危险,其中腺样体肥大对中耳功能的影响较大.对相关疾病的早期干预可阻断分泌性中耳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2例(56耳,病例组)和50例(66耳)非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病程、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咽部恶性肿瘤、扁桃体炎症、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乳突气化不良、年龄、性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当、腭裂、中耳气压损伤等15种因素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5种相关因素中,两组患者的病程(χ2=9.814,P<0.01)、乳突气化不良(χ2=15.301,P<0.01)、变应性鼻炎(χ2=32.614,P<0.0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突气化不良患者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是乳突气化良好患者的4.164倍(95% CI:1.903~9.112),变应性鼻炎患者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无变应性鼻炎者的17.192倍(95% C I:5.850~50.524)。结论乳突气化不良及变应性鼻炎可能是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鼻炎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07年3月我们对88例3岁至15岁的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等诊断方法确诊为鼻炎鼻窦炎患儿和50例无伴发鼻窦炎的儿童进行了声导抗检查,患儿均行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用声导抗仪进行鼓室压图检测,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 88例鼻炎鼻窦炎患者鼓室压图异常(B型)35例+C型28例.对照组10耳B型曲线,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保守治疗抗炎、丙酸倍氯米松喷鼻,氨溴索口服,且对有鼻窦炎的患儿行鼻负压吸引2个月后,可改善鼻腔通气;同时为2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行鼓膜置管可改善中耳负压,复查声导抗多数患儿的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并非是一种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鼻炎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鼻炎鼻窦炎患儿应常规进行耳部并声导抗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诊断分泌性中耳炎,并给予抗炎、抗过敏、鼓室通气治疗,以防导致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