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方干预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内毒素受体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基础治疗+凉血解毒方)28例,疗程2周,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学变化、治疗后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可溶性CD14 sCD14水平、测定Toll样受体4基因(TLR4 mRN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8.6%)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前内毒素水平、sCD14水平、TLR4 mR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内毒素水平、sCD14水平、TLR4 mRN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干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受体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Ⅱ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重型肝炎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一般为护肝、降酶、新鲜血浆、白蛋白、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病毒、维生素K1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解毒化瘀Ⅱ方治疗,日2次,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Ⅱ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祛瘀汤加减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6例重型肝炎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7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和治疗组(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维生素及白蛋白等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自拟解毒祛瘀汤,分别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30%,治疗组总有效率65.38%,主要临床症状和血液化验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祛瘀汤治疗重型肝炎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相比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牛角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同的西医治疗(保肝及间断输入新鲜血浆),治疗组给予口服犀角地黄汤加味,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1个疗程后肝功总胆红素、转氨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牛角地黄汤加味能显著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祛瘀通下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予以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86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虎汤加减,每日1剂,煎成4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每次200 mL。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的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腹水变化;死亡率为主要指标。以不良反应、肾功能、血、尿、大便常规及心电图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ALT、AST、TBil、PT水平及腹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TA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或P<0.05),治疗组对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9.31%,对照组总有效率37.8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恶化。结论:凉血解毒、祛瘀通下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治疗组28例,两组均采用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辨证加减、丹参粉针并中药灌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20/28),显效率39.29%(11/28),对照组分别为51.85%(14/27)、14.81%(4/27),两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转氨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组在降低胆红素(TBil、DBil)及升高PTA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PDBil<0.01)。结论: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更好的消退黄疸,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宋爱军  于培龙 《中医药学刊》2010,(12):2608-26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保肝、退黄、抗病毒、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清热祛湿、解毒活血中药。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候、体征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ALT、TBIL、CHE与PT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47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20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7例,西医治疗组予补充足够的热量、血容量,间断补充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保肝、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用药基础上应用中药凉血化瘀、活血解毒之品,治疗6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清胆红素(TB 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TB IL、P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腑凉血解毒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腑凉血解毒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即给予保肝、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等西医综合疗法,加用通腑凉血解毒方药口服;对照组30例仅采取单纯西医综合疗法。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40.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肝功能各指标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凉血解毒方药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桦  章文平  廖洪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98-2200
目的:观察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护肝、退黄降酶、促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3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肝肾清毒饮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血氨、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4%、43.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明显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且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指标、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及低脂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清肝化瘀方,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9%(37/44),高于对照组的65.12%(29/43),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GRP、内毒素、IL-6、hs-CPR、TBIL、ALT、AST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肝化瘀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瘀血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化瘀解毒法组成的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病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给予疏肝化瘀解毒法组方的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在病毒学应答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4.8%,对照组病毒学应答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相同效果(P0.05)。结论:疏肝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65例惠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化瘀为主的中药汤剂,并观察两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81.9%(P〈0.05);治疗组在症状与体征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47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20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7例,西医治疗组予补充足够的热量、血容量,间断补充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保肝、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用药基础上应用中药凉血化瘀、活血解毒之品,治疗6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清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P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3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和总结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和经验,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解毒化瘀、凉血化瘀3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104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1%、76.5%、72.2%,解毒组与凉血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辨证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疗效优于辨证组。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毒、瘀”二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故治疗关键应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及西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及大黄煎液灌肠。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中药能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仅运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细菌内毒素(ET)、血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能显著降低血内毒素,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中药未出现不良反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茵芍桂芪汤对血浆置换后的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血浆置换术后的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比较两组治疗第8周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其疗效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茵芍桂芪汤治疗血浆置换后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症状,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提升血清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LB、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对照组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BIL、ALT、ALB、PT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重大型肝炎3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谌宁生  季晓良 《中医杂志》1998,39(3):165-167
为探讨和总结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和经验,按温病卫气营血瘀证、解毒化瘀、凉血化瘀3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104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1%、76.5%、72.2%解毒组与凉血组儿差异无显著性,疗效优于辨证组。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毒、瘀”二了,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病为之本,故治疗关键应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