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因其痛苦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得到患者的认可,本院于2010年4月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月余"入院.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全胸片肺多血伴肺动脉段膨隆改变.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中度肺动脉高压伴轻中度三尖瓣返流.患者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插管全身麻醉,右胸背部稍垫高,常规消毒手术野,铺巾单,全身肝素化,右腹股沟下4 cm纵行切口分离右股动静脉,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腋前线第6肋间(置胸腔镜)、右腋中线第4肋间各行一3cm切口,腔镜下切取4 cm×3 cm心包(避开膈神经),上下腔静脉套带,升主动脉荷包缝线置灌注管,阻断上下腔静脉及升主动脉,灌注4℃含血高钾停跳液,停跳良好.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122例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经验,探讨此种方法的手术适应证、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患仰卧位,右肩背部垫高,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右腋中线第7肋间、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右腋中线第4肋间各打一个直径2cm的孔,第三切口插入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冠脉冷灌,心脏停搏,切开心脏,进行心内畸形矫治。所有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心内操作均完全在镜下进行;其余手术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结果 12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2例室间隔缺损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因胸引量偏多,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心脏杂音消失,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无远期死亡及残余漏。结论 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可完成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易为患接受,但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01年3月~2008年10月,我科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切口自腋后线腋窝下缘斜向前下至腋中线第5肋间全长4~8cm,在第4肋骨上缘切开肋间肌,经第4肋间进胸)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165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403例,ASD合并VSD3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6例。结果心脏阻断时间(25.0±5.5)min,402例(65.6%)不输血,术后住院(6.0±4.5)d,住院期间无死亡。420例(68.6%)随访5~80个月,平均30个月,经心脏超声证实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采用右腋下直切口治疗单纯ASD、VSD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切口隐蔽,美观,易为病人所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右侧腋下直切口修补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及手术经验,探讨此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经右侧腋下直切口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1~11.0(4.4±2.8)岁,体重7.6~28.0(14.6±5.3)kg。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90°卧位,沿腋中线在第3肋骨上缘和第5肋骨下缘之间做垂直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沿膈神经前2 cm纵向切开心包并悬吊,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肺动脉纵切口补片修补缺损。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主动脉插管,间断缝合心包,经第6肋间置胸腔引流管。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或12个月随访,了解患者家属满意度,复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结果经右侧腋下直切口顺利完成手术,无操作困难,无需延长手术切口或改变手术切口类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膈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或切口感染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胸部切口长度4.4~7.0(5.07±0.66)cm。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或12个月经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患儿,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未见胸廓不对称。随访时见胸部切口长度短,位于腋窝下,隐蔽美观,所有患儿家属对此切口满意。结论经右侧腋下直切口修补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且其诸多优点能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受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5月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25例、室间隔缺损21例。右侧胸壁3孔分别为: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为第1切口长约2cm;右侧腋中线第3肋间做第2切口长1.5~2.5cm;右侧腋中线第7肋间做第3切口长2~3cm。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64±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11)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10±6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0.5~1.5年,无死亡及残余分流。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1539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1月-2008年12月右腋下小切口施行小儿VSD修补术1539例。在腋中线和腋前线之间以第4肋间为中心做一直或斜行切口,经第4肋下缘骨膜下进胸,心包的右侧缘固定在开胸器上,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完成心内操作。结果15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断循环时间11-48 min,(22.8±11.4)min;CPB时间27-64 min,(33.0±14.9)min。术后24 h内死亡2例(0.13%,2/1539):1例死于鱼精蛋白严重过敏;1例术中损伤左冠状动脉,未及时发现,致左心室术中保护不良,开放循环后复苏困难,被迫再次阻断,切开升主动脉探查才发现,术后4 h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血管切口感染3例,肺不张9例,灌注肺5例,低心排血量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此29例均经过治疗痊愈出院。1446例随访6-91个月,(47.0±11.2)月,5例出现小型残余漏,其他患者无异常。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VSD,微创、安全、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56例,切口自左侧腋中线第2肋间至第5肋间,长约5~8 cm,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显露并游离动脉导管,降低动脉收缩压至60~80 mmHg。行导管直接结扎40例,导管切断缝合16例。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显露良好,术后无残余分流;术后无声音嘶哑,无导管破裂,无手术死亡。50例随访3个月~6年,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正常,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损伤小、切口隐蔽、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方法  16例先天性心脏病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 2 7)岁。 (14± 7)岁 ,体重 (17~ 6 7)kg ,(38 5± 16 8)kg。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在患者右侧第四肋间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第七肋间腋中线各打一个直径 1cm~ 3cm的孔 ,经第四肋间腋中线插入上腔静脉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冠脉冷灌 ,心脏停搏 ,切开并悬吊右心房 ,显露三尖瓣及室间隔缺损 ,缝合室间隔缺损 ,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升主动脉。 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 ,主动脉阻闭时间 (2 7~ 6 7)min ,(43± 13)min。体外循环时间 (6 6~ 16 8)min ,(95± 33)min。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 结论 胸腔镜下可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也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3月,不劈开胸骨,不横断肋骨,完成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10例。通过右侧第3肋间5~6 cm横行切口(距胸骨右缘3 cm),腋中线第5肋间1 cm切口,腋中线第3肋间1.5 cm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主动脉阻断完成手术。结果 10例均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期完成三尖瓣成形术3例,射频消融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159~291 min,(194.0±4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192 min,(151.3±22.5)min。气管插管时间7~90 h,(22.7±25.4)h;监护室时间8~138 h,(30.1±40.6)h;术后住院时间5~13 d,(7.5±2.4)d。5例输血,2~6 U,(3.6±1.7)U。无围术期死亡。10例随访3~21个月,(9.1±6.9)月,心功能均为Ⅰ级,均无瓣周漏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10.
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S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手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从右锁骨下作切口,分离右锁骨下动脉(有学者称为右腋动脉)进行插管,由于位置深,暴露不易,常需吻合一段人造血管再灌注,增加了操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经右腋下小切口穿刺插管进行灌注,方法简便,暴露好,节省了一部分手术时间.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取右腋下小切口腋动脉插管对104例5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弓部手术,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