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深圳市宝安区2002~2004年6081例孕产妇梅毒/HIV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与探讨深圳市宝安区孕产妇梅毒/HIV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为预防与控制梅毒/HIV的母婴传播项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每例初产检的孕产妇免费筛查梅毒/HIV, 并进行详细资料登记; 发现阳性病人进一步确诊,并进行追踪治疗。结果: 2002年7月~2004年6月共监测6 081例孕产妇, 发现梅毒阳性孕产妇25例, 阳性率为411. 12 /10万,HIV阳性孕产妇1例, 阳性率为16. 44 /10万。年龄分布以20~30岁为主, 最小19岁, 最大41岁; 职业分布以无业、待业和工人为主; 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为主; 户籍以暂住和流动人口为主; 梅毒阳性孕产妇所生的8例新生儿均梅毒阳性, 目前都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HIV阳性孕产妇和11例梅毒阳性孕产妇已终止妊娠, 另6例梅毒阳性孕产妇在医生的指导治疗下继续妊娠。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产前梅毒/HIV筛查和咨询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性预防措施, 可有效降低梅毒/HI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深圳市孕产妇梅毒阳性率较高, 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妊娠梅毒/HIV的普查及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川东北地区孕产妇临产三项指标即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和感染情况,为预防三病的母婴传播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2018年门诊及住院孕产妇的临产三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 161名孕产妇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917例,检出阳性率为8.22%;检出梅毒阳性患者38例,检出阳性率为0.34%;检出艾滋病毒阳性患者12例,检出阳性率为0.11%。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艾滋病毒的总检出率在36~45岁组出现高峰,分别为9.1%、0.457%和0.15%。结论:川东北地区孕产妇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大对孕产妇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力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阻断病毒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干预措施,进而减少新生儿感染病毒的机会,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川东北地区孕产妇临产三项指标即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和感染情况,为预防三病的母婴传播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2018年门诊及住院孕产妇的临产三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161名孕产妇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917例,检出阳性率为8.22%;检出梅毒阳性患者38例,检出阳性率为0.34%;检出艾滋病毒阳性患者12例,检出阳性率为0.11%。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艾滋病毒的总检出率在36~45岁组出现高峰,分别为9.1%、0.457%和0.15%。结论:川东北地区孕产妇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大对孕产妇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力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阻断病毒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干预措施,进而减少新生儿感染病毒的机会,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龙岗区孕产妇梅毒流行现况。方法收集龙岗区各级医疗单位进行产前保健及分娩的全部孕产妇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出梅毒阳性孕妇146例,年龄以20~30岁为主,最小19岁,最大41岁;户籍类别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主,各孕周均有孕产妇检出梅毒阳性。结论龙岗区孕产妇梅毒阳性率高,应加强开展妊娠梅毒的普查及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福田辖区2005-2011年通过免费梅毒筛查发现的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Epidata录入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共检出孕产妇梅毒患者891例,年平均检测阳性率0.35%,患者平均年龄为(28.51±4.61)岁,以20~30岁为多,最小18岁,最大43岁,患者多为无业/待业,其次为干部职员,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学历为主,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占90.22%,76.09%患者在〈28周即发现并确诊梅毒,98.99%患者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滴度多低于1:4。结论为及时、有效阻断梅毒母婴垂直传播,应加强对文化程度低、无业/待业的暂住孕妇人群的健康教育,提倡在孕早期即进行梅毒筛查。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实施策略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阻断梅毒母婴传播和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病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方法设立专项防治经费,启动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开展妊娠梅毒免费普查及综合干预工作,及时发现孕产妇人群中的梅毒感染者,阻断或降低梅毒母婴传播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估及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实施以来,共检测孕妇186 517例,检出梅毒阳性777例,阳性率4.16‰.对555例孕产妇梅毒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选择继续妊娠330例,终止妊娠181例,失访44例.检测孕产妇梅毒患者所生婴儿126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筛阳性109例,最终确诊先天梅毒24例.项目的实施成功阻断了87.30%产妇梅毒可能造成的母婴传播.2003年深圳市先天梅毒报告24例,比2002年同期减少39例,下降61.90%.结论实施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适合深圳市情,将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探索梅毒防治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孕产妇人群中艾滋病和梅毒的流行现状和趋势,对艾滋病和梅毒阳性的孕产妇采取干预对策。方法:将2008年首次来院做产前检查和孕期未检查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后组,进行HIV、RPR及TPHA常规筛查监测,对阳性者进行干预治疗;以2005年自愿参与HIV和RPR监测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前组。两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干预后组5 214例孕产妇中,检出HIV阳性4例,RPR阳性46例,检出率分别为0.77‰、8.82‰;检出新生儿HIV阳性1例,梅毒孕妇经干预治疗后分娩30例,发生先天梅毒14例,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6.67%。干预前组1 670例孕产妇中,检出RPR阳性7例,检出率为4.19‰;发生先天梅毒6例,母婴传播率为85.71%。干预后组的监测率、HIV和RPR阳性检出率比干预前组提高,而显性梅毒和先天梅毒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进行HIV和RPR常规筛查监测可及早发现艾滋病和梅毒感染者;对其实施干预对策可有效阻断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降低母婴传播率,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孕产妇梅毒感染状况和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2011年5月-2014年5月武汉市孕期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的孕产妇中随机选取227 9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3种方法同时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对阳性孕产妇进行随访管理。结果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1.89‰,4年间感染率逐年上升(P0.01)。感染梅毒孕产妇年龄多在23~30岁,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妊娠早期进行首次产前检查和确诊比例分别为42.33%、14.65%,其中文化程度、首次产检孕周与梅毒感染孕产妇确诊孕周有关(P0.01)。市外户籍、初中以下文化梅毒感染孕产妇的失访比例较高。结论武汉市孕产妇梅毒感染率呈低水平、小幅上升状态。下一步应加强重点人群的产前保健健康教育,以孕早期筛查作为预防手段,以规范化治疗和完善的随访管理为主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武汉市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安市妊娠梅毒发病率,探讨妊娠梅毒筛查、治疗与不良妊娠结局,评价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的意义。方法按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收集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3月福安全市分娩产妇的梅毒筛查状况。结果2011年12月-2014年3月该市有分娩产妇26818名,其中进行孕期梅毒筛查的孕产妇24654名,梅毒筛查率91.93%。检出梅毒感染孕产妇409例(334例已结束妊娠、75例尚未分娩),均为隐性梅毒,隐性梅毒占100%,妊娠梅毒发病率16.59%0(409/24654)。334例已结束妊娠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正常妊娠结局316例(占94.61%),不良妊娠结局18例(占5.39%)。规范治疗183例,其正常妊娠结局100%,不良妊娠结局0%;未规范治疗151例,其正常妊娠结局88.08%,不良妊娠结局11.92%。结论开展孕期梅毒筛查,及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对预防梅毒母婴传播,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山市HIV感染孕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桑  肖桐明  周涛 《现代医院》2013,13(5):145-147
目的了解中山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途径,为预防HI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2年中山市新发现的93例确诊HIV感染孕产妇的个案卡资料进行基本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途径分析。结果 HIV感染孕产妇年龄19~41岁,年龄中位数为27岁;86.02%HIV感染孕产妇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户籍以外省为主,占52.69%;职业构成以家务、工人为主,各占56.99%和23.66%。镇区分布以小榄镇报告最多,占发现病例数的19.35%,其次是石岐区(12.90%)和东升镇(9.68%)。感染途径以性接触感染为主,占81.72%,其次是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占3.23%。73.04%的感染孕产妇经过咨询后选择继续妊娠,27.96%选择终止妊娠。结论本市HIV感染孕产妇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点人群是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HIV感染孕产妇感染途径主要以性接触感染为主。及时对感染孕产妇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服务可以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伏钢  彭艳华  李毅刚  曾蕾 《职业与健康》2012,28(12):1480-1481
目的了解长沙市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预防,保护母婴的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的方法检测HIV、TP、HBV和HCV。结果长沙市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5.85%、0.52%、1.24%、0.09%,且HBsAg、抗-HCV、抗-TP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孕产妇的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大三阳为主;抗-TP阳性率30岁~、40岁~年龄组明显高于20岁~年龄组。结论长沙市孕产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HIV的感染情况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需即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断和降低上述疾病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芜湖市梅毒母婴阻断工作情况,同时分析母婴阻断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之间的差异,为制定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全市所有助产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上报的工作月报表,对数据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累计78810例孕产妇接受梅毒检测,其中孕期检测66823例,检测比例为79.00%,产时检测11987例,检测率14.20%,发现阳性孕产妇159例,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1.88‰;示范区(χ2趋势=1767.716,P<0.001)和非示范区(χ2趋势=3508.764,P<0.001)的梅毒检测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度示范区梅毒孕期检测比例均高于非示范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总结示范区工作经验并推广,同时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项目的管理工作,减少梅毒感染孕产妇的漏报率,提高孕期检测率,对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早期发现梅毒感染孕妇,给予早期、规范、全程的治疗对有效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艾滋病(AIDS)防治相关知识水平,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的要求,2010--2013年对3207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监测对象以外省市户籍为主,对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9.63%,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率0.37%,HCV阳性率0.12%。结论浦东新区孕产妇对AID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阻断母婴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治疗与否对新生儿梅毒抗体转阴变化情况。[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在门诊和住院孕妇经RPR检测阳性、TPHA确诊的梅毒患者共628例,用青霉素分别治疗1疗程或2疗程,因故未治疗者为对照组;跟踪观察其新生儿RPR抗体转阴情况。[结果]新生儿RPR抗体转阴与孕期有无治疗及疗程次数有关,有治疗者转阴率高于未治疗者(51.2%与41.6%);2疗程者高于1疗程(60.7%与42.4%)。[结论]孕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对预防和治疗先天性梅毒有显著效果,治疗2疗程效果优于1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行为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01~2007年在大连开发区进行针对孕产妇开展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婴儿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未进行母乳喂养教育干预前的2000年(116名)为47.41%,开展母乳喂养教育干预后的2001~2007年(712名)为70.51%(P0.01);母乳喂养率,干预前为77.59%,干预期间为86.52%(P0.05)。439名孕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知晓率,面授前为65.72%,面授后为94.421%(P0.01)。[结论]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后,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与孕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孕产妇对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水平、对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态度、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为制订本地区母婴阻断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式了解辖区内孕产妇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所持态度及其吸毒、有偿供血、外出打工、性病感染情况等高危行为和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在本次监测的454名孕产妇中,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22%;对传播途径等8个核心指标知晓率为47.58%;64.1%不愿意与HIV感染者交往;0.44%丈夫有吸毒史;30.40%丈夫去外地打工或经商;17.10%接受过安全套发放服务;84.36%艾滋病知识信息来源于电视。[结论]该地区孕产妇HIV感染率高于本地区全人群感染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对HIV感染者存在恐惧和歧视,安全套发放、知识宣传这些干预工作开展力度和普及面尚不能满足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应充分关注本地区孕产妇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并采取更为有效的艾滋病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建议开展产前门诊常规HIV检测,提高孕妇HIV自愿咨询检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梅毒孕妇及其配偶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方法:对809例梅毒孕妇及其配偶进行TRUST和TPPA检测。结果:809例梅毒孕妇TRUST和TPPA试验均为阳性,其配偶中TRUST阳性率为25.82%(166/809),TPPA阳性率为28.41%(179/809)。TRUST滴度在1∶8~1∶16的梅毒孕妇的配偶TRUST、TPPA阳性率与滴度≤1∶4的孕妇配偶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而滴度>1∶16的孕妇配偶TRUST、TPPA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TRUST滴度为1∶8~1∶16的梅毒孕妇的配偶(P<0.05)。结论:梅毒孕妇及其配偶梅毒血清学结果不一致,梅毒滴度越高,传染性越强。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梅毒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早期治疗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孕20周后发现梅毒及发现后未治疗者为未治疗组。结果:5年期间我院分娩总数12305例,接受梅毒筛查6435例,妊娠合并梅毒56例,发生率8.7‰。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为13.5%,先天梅毒为18.2%,未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为80.8%,先天梅毒为63.6%。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早期规范的青霉素治疗,能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海省孕产妇人群中梅毒流行情况,为下一步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省地域特点在城市、农业区和牧业区共设立5个孕产妇梅毒监测点,于2010~2012年连续3年在监测点门诊和住院部对预分娩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5个点3年共监测6 087名孕产妇,梅毒总阳性率为1.31%,牧业区阳性率高于农村和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2012年监测阳性率每年在逐年增加(P<0.01),文化程度越低梅毒阳性率越高(P<0.01)。地区、时间、文化程度、民族和是否患过性病对梅毒阳性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地区是梅毒阳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青海省孕产妇梅毒呈逐年上升趋势,牧业地区是孕产妇梅毒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牧业区孕产妇宣传教育工作和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