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皮肤肿瘤。多发于躯干及四肢,面部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面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相对少见的皮肤肿瘤,呈中度恶性,常有局灶性复发,但少有全身转移。本文报道1例存在DFSP胰腺转移的49岁女性患者,接受了全胰切除和部分门静脉切除。既往文献仅有两例DFSP胰腺转移的报道。当无其他转移时DFSP胰腺转移应考虑根治性手术切除。皮肤纤维肉瘤的胰腺转移@Yokoyama Y.$Department of Surgery, Div. Clinical Medical Sci. Programs, Hiroshima University, 1-2-3 Kasumi, Minamiku, Hiroshima 734-8551, Japan @Murakami Y. @Sasaki M. @姜志茹…  相似文献   

3.
韩小于  魏红权 《浙江医学》2013,35(20):1843-1844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真皮和皮下间叶性肿瘤,通常认为是表浅的低度恶性肉瘤,容易误诊、漏诊[1]。DFSP组织学可分为10个亚型[2],其中萎缩型或斑型较少见。国际上英文文献报道萎缩型DFSP40余例[3-4],国内文献报道仅2例[5]。本文报道萎缩型DFSP和经典型DFSP各1例,从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17例采取扩大根治切除术.切除范围超出肿瘤边缘3cm以上的正常组织.结果 术后对17例患者随访10月~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好发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局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宜采用扩大根治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0例DFSP患者(46个病灶)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40例DFSP患者男女比例为1.86:1,中位发病年龄为27岁.躯干部...  相似文献   

6.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原发于真皮的一种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生长缓慢,易复发。本文对近年来我院病理诊断的11例DFSP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病理科常规病理检查及会诊的11例DFSP,复习临床资料,所有标本经10%  相似文献   

7.
1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飚  王全  赵春和 《重庆医学》2005,34(7):1120-112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罕见的源于纤维组织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它生长速度很慢并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容易复发等特性.DFSP很少发生转移,一旦转移以肺部最常发生.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诊治DFSP 16例.  相似文献   

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与预后(附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不同治疗方法,以及术后放疗对复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01~2008-01在我院治疗的50例DFSP患者,通过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研究. 结果 50例DFSP患者均行扩大切除术,术后联合放疗的25例中局部复发3例,术后未放疗的25例中局部复发10例,但均无远处转移. 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为主,且术后辅以放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对44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FSP)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肿瘤中Vimetin、S^-100、AAT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DFSP的组织来源可能是具有多种分化潜力的原始间叶细胞;(2)DFSP的复发率可能与肿瘤中幼稚细胞成正比,与Storiform的结构成反比。并对普通型DFSP与纤维肉瘤型DFS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crmatofibrosare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有共特点。现将我院1971  相似文献   

1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结节性低度恶性肿瘤,呈局部浸润性生长,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硬斑,结节或隆起肿块。现将我院1990--2000年收治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较少见的发生于真皮组织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增长较慢,病程较长,治疗不当常易复发及极少转移等特点。临床上常被误认为良性肿瘤而做一般性局部手术切除,往往导致肿瘤复发。我院于1989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鹃 《新疆医学》2013,43(10):24-27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组织来源和预后.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避免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混淆.方法:分析观察13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结合文献并对照其免疫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和鉴别诊断,使用抗体为CD34、Vimentin、SMA、S-100,采用S-P法.结果:DFSP的类型多样,组织学图像虽各具特点,但突出的病理特征是真皮层中大量梭形细胞聚集呈车辐状或席纹状经典结构,瘤组织常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内形成蜂窝状结构.分子标记为:本瘤细胞对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CD34一般呈强而弥漫性的阳性反应,文献报道阳性率为72~92%[1,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阳性反应;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DFSP的表达阳性率为50~95%,但是其表达常不稳定并且常呈局灶性[3-5].结论:DFSP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变部位主要是躯干和四肢近侧端的真皮组织,也可发生于头颈部,易局部复发,也常被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极少发生转移,因此不是真正的恶性肿瘤[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DFSP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术中快速病理切片监测手术切缘,术后分别以直接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片存活.随访0.5~10年,无复发.结论 DFSP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保持一定的切除范围是控制复发率关键.  相似文献   

15.
CD99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及皮肤纤维瘤(DF)中CD9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8例DFSP、10例DF中CD99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CD34等前期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99蛋白在DFSP(75%)中阳性表达率要明显高于DF(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99可做为鉴别DFSP和DF的重要分子,其在DFSP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并提示DFSP肿瘤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  相似文献   

16.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ermatofibyosarmeprotuberas,DFSP)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皮肤、皮下组织肿瘤。本文收集我院 1992年 2月~ 2 0 0 3年 2月 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1~ 5 1岁 ,平均 4 2岁。就诊前病史 6~ 37月 ,肿块位于腰部 1例 ,腹部 2例 ,胸部 1例 ,背部 1例 ,上肢前臂 1例。表现为皮肤小结节 1例 ,皮肤斑块 2例 ,不规则隆起瘤块 3例 ,其中 1例位于瘢痕下 (2年前外伤手术史 )。临床诊断 :皮样囊肿 1例 ,纤维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 ,纤维组织细胞瘤 1例 ,…  相似文献   

17.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属于一种起源未定的中间型的软组织肿瘤,表现为低度恶性,临床上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一般不引起远处转移或死亡[1].由于术前容易误诊.若治疗方法不当也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因而重视并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对提高其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DFSP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11例DFSP病例中,累及躯干9例,下肢1例、右颞部1例。7例为初发病例,4例为复发病例。病灶大小范围为1.6-8.3cm(3.8±1.8)cm。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椭圆形、低回声包块,大多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晰,血流信号较丰富。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 DFSP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27-1128
目的观察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DFSP的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研究,6例FH,6例NF,2例FS分别作对照。结果10例DFSP好发中青年男性,肿瘤位于真皮,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可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组织形态除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外,还存在一些变异,如黏液变性、伴纤维肉瘤区域和色素等。10例DFSP中8例CD34阳性,2例灶性阳性。NF组4例CD。阳性。结论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避免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尤其是FH、NF及黏液性肿瘤混淆。  相似文献   

2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分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4例DFSP进行常规HE染色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24例DFSP均可见到席纹状结构(storiform),但此结构不是DFSP所特有。镜下还可见到间质黏液变性或胞浆含有色素或呈纤维肉瘤排列区域等多种结构的特点。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100%阳性,AACT7例阳性占29.1%(7/24),CD34阳性91.7%(22/24)。VEGF阳性占75%(18/24)。结论:DFSP起源于真皮原始间叶细胞,可向多方向分化,所以组织学上可分出多种亚型,其诊断、预后有所不同。常规HE诊断DFSP,联合检测CD34和VEGF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