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甲胎蛋白抗体标记物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以甲胎蛋白单抗隆抗体(抗AFP McAb)和多克隆抗体(抗AFP PcAb)为载体的两种双弹头标记物131I-抗AFP McAb-MMC和131I-抗AFP PcAb-MMC的疗效.方法通过直接偶联和改良氯胺T法制备两种双弹头标记物131I-抗AFP McAb-MMC和131I-抗AFP PcAb-MMC,用于治疗荷肝癌裸鼠和31例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结果在荷肝癌裸鼠,腹腔给药后第13天,单抗标记物的抑瘤率为81.5%,显著高于多抗标记物(为50.0%),P<0.05.在临床上,多抗标记物的肿瘤缩小率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63.2%,52.6%和36.8%,较单抗标记物的高(分别为45.5%,45.5%和33.3%),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双弹头标记物的动物实验结果有差别,但临床应用结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125I-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灌注后在癌灶内的定位导向能力及与化疗栓塞(TACE)联合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肝动脉内介入灌注125I-抗AFP抗体联合行TACE,综合治疗肝癌36例。结果 导向组瘤/肝放射比值平均为1.86±0.72,有效率、AFP显著下降率及中位缓解期与TACE组相比,各为55.6%比41.2%(P>0.05)、77.8%比52.9%(P<0.05)、8.5M比5.6M(P<0.05)。两组的毒性反应相似。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并与TACE联合可显著增强125I-抗AFP抗体在肝癌灶中的导向定位能力和滞留能力及内照射作用,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癌导向治疗的临床研究(1980~1999年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核素 (或药物 ) 抗AFP抗体、1 31 I或 (1 2 5I) 抗AFP(AFP .McAb或AFPAb) MMC“双弹头”、1 2 5I LUF标记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  1 用改良氯胺T法将纯化AFP抗体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获得标记物1 31 I(或1 2 5) 抗AFP抗体 ;用改良氨胺T法和过碘酸钠氧化法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与MMC制备“双弹头” :1 31 I 抗AFP单抗 (AFP .McAb) MMC(称双弹头I)和1 31 I(或1 2 5I) 抗AFP多抗 (AFPAb) MMC(称双弹头Ⅱ ) ;催化置换反应制备1 2 5I 超液化碘油 (1 2 5I LUF) ;2 治疗后行肿瘤放射免疫定位显像 ;3 治疗 :1 94例进入临床试验 :1 31 I 抗AFP(n =72 ) ,1 2 5I 抗AFP(n =2 2 ) ,抗癌药 抗AFP(n =2 1 ) ,1 31 I或1 2 5I 抗AFP MMC(n =41 ) ,1 2 5I LUF(n =38)。结果  1 治疗后病人瘤 /肝 (T/L)比值 ,以1 2 5I LUF(3 46) >双弹头 (2 2 6) >单一弹头 (1 5~ 2 5) ,T/L以ia途径 >iv ;2 早期研究的病例晚期者居多 ,1 31 I 抗AFP、1 2 5I 抗AFP和双弹头Ⅰ、Ⅱ治后 1年存率分别为 33 3 % (2 2 / 66)、47 1 % (8/ 1 7)和 58 5 % (2 4 / 4 1 ) ,以抗癌药 抗AFP最低 (1 9 0 % ) ,而1 2 5I LUF则高达 81 6 % (31 / 38) ,其中 1 8例加外照射者为 1 0 0 % (1 8/ 1 8)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Balb/c小鼠具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1cDNA和去掉信号肽的AFP2cD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在小鼠树突状细胞(DCs)中表达,观察其抗肝癌的免疫活性。方法构建AFP1cDNA和AFP2cDNA,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DC,制备AFP1-DC和AFP2-DC疫苗,以ELISA、MTT方法等检测其免疫活性。TUNEL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AFP1和PCDNA3.1( )/AFP2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其中PcDNA3.1( )/AFP2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明显高于空质粒组,AFP2/DC疫苗诱导出肿瘤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活性明显高于空质粒组。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AFP1和PcDNA3.1( )/AFP2,AFP2/DCS能够诱导较强的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甲胎蛋白与肝癌的生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PHC)为“癌中之王”,治疗上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复发与转移更是目前面临的挑战.自从60年代证实甲胎蛋白(AFP)为癌胚蛋白以后,经过近30年的临床验证,表明AFP为早期诊断PHC的最有价值的生化标志.不仅如此,AFP及其mRNA还有可能用于PHC复发与转移的监测.AFP在肝癌生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转录调节序列能指导治疗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以及基于其对肝癌生长的调节作用可望成为肝癌生物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6.
1974年Mizejewski等报道了免抗甲胎蛋白(AFP)血清能抑制移植性肝癌,Tsukada等报告了马抗AFP血清对培养鼠肝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1978年起我们先后在几批豚鼠和家兔中作了四次AFP抗血清的大体毒性观察,时经二月,未见严重  相似文献   

7.
Zeng B  Lu FG  Liu XW  Yang DY  Fang WY  Wang J  Liao AJ  Shi W 《癌症》2005,24(11):1332-1337
背景与目的:探索肝癌细胞的突变基因产物——具有潜在抗原性的异常蛋白质而无法形成有效免疫原的机理,寻找肝癌的特异性抗原,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治疗肝癌的DNA疫苗将对肝癌的免疫学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本实验构建BALB/c小鼠具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1cDNA和去掉信号肽的AFP2cD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在小鼠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s)中表达,并观察其在体外抗肝癌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自小鼠肝癌细胞株H22中扩增出具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1cDNA和去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2cDNA,将该基因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N3中;同时培养经rmGM-CSF、rmIL-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获取大量DCs,脂质体转染PEGF-N3/AFP1、PEGF-N3/AFP2至DCs进行表达、鉴定。将DCs疫苗与同源小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ELISA方法测定脾细胞γ-干扰素(IFN-γ)分泌活性,51Cr释放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从H22中克隆到AFP1cDNA和AFP2cDNA,经测序完全正确,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N3/AFP1和PEGF-N3/AFP2在小鼠DCs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其中PEGF-N3/AFP2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为5.12±1.46,明显高于空质粒组(1.42±0.73)。AFP2/DC疫苗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88.15±16.47)%]明显高于空质粒组[(12.72±5.45)%]。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N3/AFP1和PEGF-N3/AFP2,编码去掉分泌性信号肽的PEGF-N3/AFP2转染的DC,能够诱导较强的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效应。其机制可能为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灌注后在癌灶内的定位导向能力及与化疗栓塞(TACE)联合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肝动脉内介入灌注12 5I 抗AFP抗体联合行TACE ,综合治疗肝癌 36例。结果 导向组瘤 肝放射比值平均为 1 86± 0 72 ,有效率、AFP显著下降率及中位缓解期与TACE组相比 ,各为 55 6 %比 4 1 2 % (P >0 0 5)、77 8%比 52 9% (P <0 0 5)、8 5M比 5 6M(P <0 0 5)。两组的毒性反应相似。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并与TACE联合可显著增强12 5I 抗AFP抗体在肝癌灶中的导向定位能力和滞留能力及内照射作用 ,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核素标记抗体对肿瘤进行放射免疫定位是近年肿瘤导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八十年代起,国外用抗甲胎蛋白(AFP)及抗铁蛋白抗体对肝癌进行导向研究,并得到初步结果,最近肝癌的放射免疫定位在国内亦受到重视。本文用~(181)I-抗人肝癌铁蛋白抗体对裸鼠人肝癌模型及肝癌病人进行肝癌放射免疫定位的研究,旨在探索肝癌诊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周伟  郭霞  曹志刚  赵新泰  屠红 《肿瘤》2007,27(9):679-682
目的:探讨血清中Glypican-3(GPC3)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鼠抗GPC3(25-358aa)单克隆抗体和兔抗GPC3(379-393aa)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对3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06例正常人血清中GPC3进行定量。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86.96±422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7±12.23 ng/mL;正常人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6.04±9.21 ng/mL。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30 ng/mL为诊断界值时,GPC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3%。在151例同时检测AFP和GPC3的HCC血清中,AFP阳性率为49%,GPC3阳性率为40%。AFP联合GPC3检测时,能将HCC的检出率提高至72%。结论:血清GPC3可作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李海雁  鲍盛杰 《中国肿瘤》2013,22(5):406-40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含量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185例肝癌患者、225例肝良性病变患者以及 200名健康对照中血清AFP和AFP-L3的含量。[结果]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AFP、AFP-L3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组AFP和AFP-L3水平均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P<0.05).AFP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为68.11%,特异性为80.94%;而AFP-L3灵敏度为83.78%,特异性为96.00%;AFP及AFP-L3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51%,特异性为78.35%。[结论]AFP、AFP-L3联合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 314例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蛋白 (AFP)检测分析 ,了解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和对应关系。方法 AFP酶标醋纤膜对流参比电泳测量法。结果 原发性肝癌测定AFP的阳性率为 72 % ,且多数数值较高 (>40 0ug/L者为 6 3 4% )。结论说明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诊断价值 ,但有局限性 ,应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资料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癌症杂志》2001,11(6):513-515
目的研究 125I-抗AFP抗体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后的体内代谢特点,并探讨导向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经肝动脉灌注 125I-抗AFP结合化疗栓塞(TACE)和静脉滴注CD3AK细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检测 125I-抗AFP抗体在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各项参数及体内生物学分布特点,并对比观察导向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 125I-抗AFP抗体血中放射性 T1/2α、 T1/2β分别为1.85±1.79及156.46±65.11小时,尿放射活性半排时间为94小时,器官体表外辐射强度测定提示肝脏相对其他器官有强度较强及时间较长的放射性积蓄,肝脏SPECT检查瘤/肝比平均值为2.1±0.6,.导向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 61.9%(13/21)与25.0%(5/20),1年累计生存率比较亦为61.9%与25.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125I-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给药后可选择性滞留在肝肿瘤内较长时间而起持续内照射作用,与TACE和免疫治疗应用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十多年来,应用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即AFP阴性和低浓度AFP肝癌用该法无法测出。因而寻找AFP以外的肿瘤标志物,受到人们的关注。α_1-抗胰蛋白酶(A_1AT)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由肝脏合成和代谢。此酶的先天性缺损与新生儿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我们于1981年曾报道A_1A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现进一步报道AFP阴性(<20ng/ml)肝癌30例(全部均有病理证实)进行A_1AT检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细胞癌(下称肝癌)的血清学诊断迄今仍首推甲胎蛋白(AFP),但有其局限性。部分良性肝病患者 AFP 的一过性升高给肝癌诊断增加了困难,另约有20—30%的肝癌患者AFP 呈阴性或浓度升高,故需寻找 AFP 以外的肝癌标记物。本文报告肝癌和良性肝病患者血清 AFP 异质体和 a1—抗胰蛋白酶(AAT)的检测结果,以进一步探讨对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埃赛平板(EISAI Plate)法是根据单向免疫扩散原理制成的一种用以测定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的方法。此免疫板含有高低两种不同液度的兔抗人 AFP 血清,其定量检测范围在2~300mg/dl 之间。本文对原发性肝癌30例,消化道及肺癌9例,肝炎、肝硬化5例和正常人6例作了血清中 AFP 的测定。30例肝癌病人中28例(93%)阳性,其它疾病和正常人均为阴性。埃赛免疫板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由于本免疫板检测 AFP 量的范围较大,故可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7.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癌胚蛋白。它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或在恶性肿瘤如肝癌、性腺的生殖细胞肿瘤中出现。在胚胎时期,AFP是由卵黄囊或胚肝合成的.利用具有不同活性的抗ConA或LCH可将卵黄囊或胚肝产生的A FP区分开来。因此,作者利用这一性质分析了34例患有原发性肝癌和4例胃癌肝转移病人血清中AFP的亚组分,业利用ConA或LCH交联的免疫亲和层析将A FP进行分离. 结果表明,利用ConA可发现胚肝产生的亚组分一般只在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中出现,而卵黄囊产生的亚组分在34例原发性肝癌中只有7例(20.6男)出现.然而在4例转移性肝癌中全部被检测出来(100多)。若利用LCH分离AFP,胚肝产生的亚组分在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中都存在,而卵黄囊产生的亚组分只在转移性肝癌中出现. 鉴于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原发性肝癌的AFP的糖基化作用与胃癌肝转移的不同.此外,还提示肝癌和胚肝所合成的AFP的糖基化也不尽相同,而且肝癌的AFP合成不总是如在胚肝那种返祖性表达的. 在临床上,当血清中A FP水平升高时,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74例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AF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体液免疫指标血清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 3 (C3 )、补体 4(C4)的变化及其与AFP的关系。方法 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放免法定量测定肝癌患者的血清球蛋白、IgG、IgA、IgM、C3、C4及AFP的含量 ,设肝良性疾病肝硬化和正常人两组为对照组 ,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肝癌和肝硬化组的球蛋白、IgG、IgA比正常人明显升高 (P <0 .0 1) ;肝癌组C3比正常人低 (P <0 .0 1) ,C4则高于正常人 (P <0 .0 1) ;AFP阳性和AFP阴性肝癌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无差异 (P >0 .0 5 ) ;肝癌患者的AFP与免疫球蛋白、补体无相关性。结论 肝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AFP与免疫球蛋白、补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细胞癌(下称肝癌)的血清学诊断迄今仍首推甲胎蛋白(AFP),但有其局限性,部分良性旰病患者AFP的一过性升高,给肝癌诊断增加了困难,另约有20—30%的肝癌患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升高,故需寻找AFP以外的肝癌标记物。本文报告肝癌和良性肝病患者血清AFP异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后的体内代谢特点 ,并探讨导向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经肝动脉灌注 1 2 5I 抗AFP结合化疗栓塞 (TACE)和静脉滴注CD3 AK细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 2 1例 ,检测 1 2 5I 抗AFP抗体在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各项参数及体内生物学分布特点 ,并对比观察导向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 :1 2 5I 抗AFP抗体血中放射性T1 2 α、T1 2 β分别为 1.85± 1.79及 15 6 .46± 6 5 .11小时 ,尿放射活性半排时间为 94小时 ,器官体表外辐射强度测定提示肝脏相对其他器官有强度较强及时间较长的放射性积蓄 ,肝脏SPECT检查瘤 肝比平均值为 2 .1± 0 .6 ,。导向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 6 1.9%(13 2 1)与 2 5 .0 %(5 2 0 ) ,1年累计生存率比较亦为 6 1.9%与 2 5 .0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给药后可选择性滞留在肝肿瘤内较长时间而起持续内照射作用 ,与TACE和免疫治疗应用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