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张玉荣  徐刚 《安徽医学》2016,37(11):1421-1424
目的 探讨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在后循环脑梗死(PO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PO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溶栓抗凝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普通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62例和个体化组(个体化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个体化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个体化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除血小板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个体化组自发性出血率和注射部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对改善POCI患者神经功能、调节其凝血和血液流变学状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至建湖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评估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并随访血管再通率情况。结果 治疗7 d、14 d及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型小卒中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NIHSS评分≤4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周,之后长期阿司匹林维持;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后阿司匹林长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效率、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卒中复发率等。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但两组在治疗后72 h和1周,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4%和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1周、2周,其BI评分均逐渐升高,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及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3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及6.1%(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减轻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型小卒中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及预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二级预防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风险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患者,经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脑微出血的数量分为A组(轻度组)45例、B组(中度组)68例和C组(重度组)42例,并选取同期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71例)。各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静脉溶栓治疗。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比较各组治疗后脑微出血和出血性转化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和采用改良RANKIN量表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C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情况劣于对照组(P<0.05);A组和B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情况、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并重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转化危险和病死率,影响预后;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明确患者的脑微出血情况对临床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荥阳市人民医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降低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提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提升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顾丽莉  钱江 《当代医学》2022,(13):151-153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应用阿加曲班与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CI患者84例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常规应用改善循环、脑保护、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以及必要的脱水、抗炎、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单药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加曲班治疗,联合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后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1单药组及联合组ACI患者治疗1周、2周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1周、2周后,NIHSS评分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ACI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优于单独选择阿加曲班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31日所有氯吡格雷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文献,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7篇随机对照试验678例研究对象满足纳入标准。其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加曲班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4.39(P<0.001),联合治疗组能够降低治疗2周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 变化均数差MD=-1.97(P<0.001),同时能够明显增加治疗2周后Barthel改变均数差(MD=7.85,P<0.001)。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组相比,出血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增加(OR=0.72)。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短期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出血不良反应并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抗凝血酶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60例)和氯吡格雷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阿加曲班治疗组予以阿加曲班60mg/d,生理盐水1000mL稀释,43mL/h静脉泵入,持续维持48h;第3~7d改为阿加曲班10mg/d,生理盐水250mL稀释,90mL/h静脉泵入,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第8天加口服氯吡格雷75mg/d。对照组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75mg/d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次日晨、48 h、第7d、14d的血小板聚集率(PA),并观察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③结果阿加曲班组抗凝血酶治疗后第2d、1周较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治疗后第14d 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01)。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后次日晨、第7d、14dPA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dPA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dP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④结论应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ADP 诱导的 PA 增加,治疗14d 后血小板计数和APTT较治疗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联用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结果治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经过治疗后均有所降低,观察组在治疗7天、14天、30天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0天时无差异(P 0.05);两组90天mRS评分,差异不明显,P 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联合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供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hemorrhage after 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硝酸甘油、培哚普利/或氯沙坦、美托洛尔、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依诺肝素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溶栓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先0.4μg/(kg.min)×30min,后0.15μg/(kg.min)。观察梗死血管再通、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治疗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随机血糖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第一次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Glu〈7.8mmol/L)和高血糖组(Glu≥7.8mmol/L),观察两组的溶栓效果、治疗前后MRI缺血半暗带区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近期预后。结果两组的溶栓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MRI缺血半暗带区改善及NIHSS评分优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在主要脑血管事件(再灌注损伤出血)方面高于正常组。结论随机血糖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较差,可增加脑血管事件概率,近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多模式CT检查,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51.1%(2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7%(12/45.两组治疗后TIMI分级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4h、7d及30d,两组NIHSS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共5例(11.1%)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与对照组(4.4%)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4 d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及药物毒性。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压积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率,治疗前后ADL、BI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神经功能,提升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