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得气,即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之为“得气”。现代临床中又有称为“针感”者。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向远处传递。医者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历代医家均认为得气是针刺产生效应的关键,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针刺得气的意义是什么? 答:针刺时,病人的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针刺得气时,除了病人自觉痠、麻、重、胀等外,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即“循经感传”;医生则有针下沉紧感。如针下虚滑,病人无明显感觉,则未得气。得气与否及其强弱,直接关系到  相似文献   

3.
刘东明 《陕西中医》2012,33(7):936-936,F0003
<正>针刺感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或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这种经气感应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得气",现代简称为针感。无论是"得气",还是"针感",强调的是针刺所"感",而笔者认为针刺感应的内涵包括"感觉"和"反应"两个方面。针刺所"感"是看不到的,只能去感受,  相似文献   

4.
1放电感与得气的“麻”感出现的形式不同众所周知,针刺治疗时,若针尖刺中神经干,就会产生由针刺部位向远端的放电感,即象一股电流瞬间由针下向远端传导。病人常将这种感觉描述为“象触电”或“一直麻到某处”。针刺穴位时,常产生“麻”感,大多数人在针刺时所感到的常常是一种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感觉。而酸、胀、麻是最常见的得气感应。“麻”感属于传统的得气范畴,它与酸、胀等其他性质的得气感应具有共同特点。而“放电感”与“麻”感虽然也被不少患者称为“麻”,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区别。放电感一旦在针下产生,便迅速向…  相似文献   

5.
“得气 ”为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针刺治疗必须在得气良好的情况下,施以适应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得气的反应,主要是病者在局部部位有酸,麻、胀、困、沉的现象,医者指下有沉重之感,但无紧、涩,滞这些现象。未得气时病者无此感觉,医者亦感到空虚无物。  相似文献   

6.
针晕是指针刺得气后或留针过程中针刺局部出现红晕的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现象的出现与针刺得气有关,但古医籍及现代文献较少提及。本文就针晕现象发生机制、发生条件、与针刺得气关系、针与针刺过敏现象鉴别、与针刺临床疗效关系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正> 1.何谓行针与得气?它有何临床意义? 所谓行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针刺得气而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简称为行针。得气是指针刺部位已经得到针刺的感应,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针感),医者手下有针下沉紧的感觉,称之为得气。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辨证取穴、针刺手法、针刺深度等诸种因素,而且与患者的针感程度密切相关。本文试就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作一论述。针感,亦称为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这种感应可分为病人的自我感觉和术者针下的感觉两类。若有针感时,  相似文献   

10.
蒙珊  尹宏 《陕西中医》2006,27(4):506-507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现代称之为针感,一般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针灸临床非常强调得气感,因为它是针灸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针下辨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以辨析针下的反应,从而测知患者机体内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并结合临床表现,作为施行补泻手法和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本文以腰痛为例,探讨针下辨气在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得气,现代称为针感。就是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之为得气。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与针灸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标幽赋》中:"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而对于针灸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在毫针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针感的细心体会,更未达到心中有数。如何得气?使气速至。  相似文献   

12.
欧阳八四 《中国针灸》1997,17(7):403-404
浅析针刺得气欧阳八四(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215003)主题词得气,针刺感应“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描述“吸则内针,无令气件,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灵枢·终始》亦云:“男内女外,坚拒匆出,谨守勿内,是谓...  相似文献   

13.
针刺疗法萌芽于砭刺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 ,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到实践 ,在针刺疗法中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经验 ,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  “得气” ,亦称针感 ,在针刺疗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古代医家均有精辟的记述 ,笔者就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浅谈一下有关“得气”的几个问题 ,以供参考。1 “得气”的临床意义  所谓“得气” ,又称针感 ,就是指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以及经络感应的研究证明 ,是否“得气”或“得气”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古代医…  相似文献   

14.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15.
谈医者得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轶  阎丽娟  温景荣 《中国针灸》2006,26(12):905-905
“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现称经气感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可分为医者得气和患者得气两部分。古今医家均对得气做了具体的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陈爽白老师对医者得气的认识。1  相似文献   

16.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最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相似文献   

18.
探讨《内经》"得气"概念的原始内涵以指导艾灸的临床应用。通过溯源《内经》"得气"概念原始定义的有关条文与结合临床热敏现象及规律的临床研究成果,分析艾灸得气的特征与激发方法。提出了《内经》"得气"概念原始内涵的新观点,即"得气"是指针刺时产生的一种与疗效有关的、舒适的心-身感应,而不仅指针刺时的一种躯体感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艾灸热敏腧穴能够激发《内经》原始定义的"得气",介绍了艾灸激发"得气"的方法及艾灸得气条目的筛选与初步评价,说明艾灸得气是指一组心-身-效的综合感应。  相似文献   

19.
“隐性得气”还是“隐性针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道正 《中国针灸》1997,17(10):602-603
“隐性得气”还是“隐性针感”田道正(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2)主题词得气,针刺感应笔者读了《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陈佑邦等主编)获益不少,尤其对“得气的辨别”,提出“辨隐性得气”,颇有新意,说明该书编者能从...  相似文献   

20.
认为"气至"之气分广义与狭义,针刺作为治疗手段时,气至多为谷气至,"气至而有效"之气即为谷气。气至是"得气"的前提,得气是针刺后谷气或正气至病所并与邪气斗争的状态,正邪相争的预后则需要脉象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而"针感"则是气至、得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为显性针感与隐形针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