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的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STM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为STM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腹泻患者的STM共42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9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即qnr和acc(6')-Ib-cr,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42株STM喹诺酮耐药率高于头孢类抗菌药物,26株STM为喹诺酮类和头孢类多重耐药。其中,10株STM携带质粒介导基因,qnr基因经接合后,受体菌获得大部分的耐药性,但其质粒编码的耐药表型与耐药质粒并不呈现严格的对应关系。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适合于STM的感染治疗,同时应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的菌株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最近15年内从人体中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已增加了1倍,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ttrium,STM)最为常见,约占50%。该菌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易在免疫缺陷者中引起全身感染的爆发流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本文仅就 STM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鼠伤寒沙门氏菌(STM)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我市先后发生了几起。为了解福州市日M菌株的耐药情况,以提供科学的临床治疗依据,收集1990-1995年从本市分离的38株SYM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至材料与方法菌株来源1990-1995年间从病人和医院内环境获得。其中病人36株、洗衣机1株、敷料车1株。培养基:使用的水解酪蛋白培养基由上海市医学化验所生产。药敏纸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方法和判定结果按WHO推荐的KB法进行,以大肠埃希氏菌AThC25922为质控菌株。2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小鼠的抑菌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鼠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STM,50115)制备STM小鼠模型,造模后给予小鼠参苓白术散(1 g/ml)或庆大霉素(2 mg/ml)连续灌胃10 d,观察小鼠盲肠病理改变,检测盲肠中TNF-α、IL-1β、IL-6、TLR4、MyD88、NF-κB mRNA水平及TLR4、MyD88、NF-κB蛋白含量,测定淋巴结中CD4~+T、CD8~+T及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M模型组TNF-α、IL-1β、IL-6及TLR4、MyD88、NF-κB mRNA水平升高(P0.01),参苓白术散组和庆大霉素组较比STM模型组呈下降趋势(P0.05);STM模型组TLR4、MyD88、NF-κB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参苓白术散组和庆大霉素组低于STM模型组(P0.05);STM模型组CD4~+T、CD8~+T及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高于STM模型组(P0.05),庆大霉素组较STM模型组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对STM感染具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上调CD4~+T、CD8~+T比例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 ,控制流行。方法 分别采取患儿粪便、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脓液、胃液等标本 ,细菌学培养分离并收集 1990~ 1993年间所分离的部分菌株作STM噬菌体分型。结果 显示本地区自 1984年感染人数呈逐年急骤上升 ,1988~ 1990年为持续流行高峰期 ,1991年渐趋下降 ,后呈波浪式散发流行。春夏季发病率为高 ,分别为 2 6 .72 %、30 .59%。农村高于城市。发病年龄 1岁以下占 82 .3% ,其中新生儿占 2 1.2 %。原发感染 71.8% ,继发感染 2 8.2 % ,院中感染 2 2 .1%。胃肠炎型占 93.6 % ,败血症型占 4 % ,局灶型占 0 .7%。STM噬菌体分型结果 2 36株STM共分 2 8个噬体型 ,其中 7774、4 774、70 0 0、0 774、0 754型为本地区主要流行的噬菌体型。结论 STM感染在社会人群中广泛存在 ,针对流行因素和传染途径 ,加强对本病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STM32处理器的嵌入式生化分析仪,改善当前生化分析仪自动化程度低、一致性差,以及管理困难的现状。方法嵌入式生化分析仪主要由液路模块、温控模块、吸光度采集模块、STM32F103VB主处理器、触摸屏显示终端和在线打印模块等组成。结果实现了对体液吸光度的在线检测和分析,且多种生化分析模块即插即用,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论利用STM32处理器开发生化分析仪结构简单、集成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对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A组)、STM模型组(B组)、复方中药治疗组(C组),庆大霉素组(D组)。用STM标准菌株(50115)制备小鼠STM感染模型,复方中药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生存率和盲肠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盲肠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RT-PCR法检测盲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GPx-4)、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m RNA表达,Western bolt法检测盲肠Caspase-3、8、12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GSH-Px、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GSH-Px、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B组GPx-1、GPx-4、Trx R m RNA表达量低于A组,C、D组高于B组;B组Caspase-3、8、12的表达均高于A组,C、D组低于B组(P0.05)。结论复方中药对感染STM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上调抗氧化酶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1988年4月开封市妇产医院婴儿室发生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STM)感染引起的腹泻暴发。流行期间作者共检出40株 STM,其中新生儿31株、产妇2株、医护人员4株、外环境3株。40株 STM 经系统鉴定均符合 STM 特性.质粒提取48株均含有60mol 大质  相似文献   

9.
用自已分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TM)噬茵体 L_1对136株 STM 和20余株非 STM 进行了裂解试验,结果130株 STM 被裂解,裂解率为95.6%。其它伤寒、痢疾杆菌20余株均不裂解。证明噬菌体裂解试验具有特异、快速、简易等特点,适合各种环境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H和 O抗原常用于鼠伤寒沙门菌 (Salmone11atyphimurium STM)的鉴定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常可指导 STM患者的治疗用药。为探讨 STM L型变异菌对 H和 O抗原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 ,本文对体外诱导的 3株 STM L 型及其原菌进行了 H和 O的抗原检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以期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简称STM)1892年Loffler在病鼠粪内发现此菌,它是沙门氏菌属2000多个血清型中的一个常见血清型,抗原式为O_(1.4.5.2):Hi:1.2,1893年在Bresla城首先发现由STM引起的食物中毒,对人和动物均可致病。近十年来由STM引起的感染日趋严重,指美国CDC报告,从人来源的沙门氏菌STM约占50%,WHO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探寻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有益经营理念。【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顺应时代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理念贯穿四大国际STM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从而指导STM出版集团实现数字出版代替纸质出版,从传统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变。知识服务是出版领域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共识,借鉴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对我国科技期刊抓住机遇、探求从传统出版业向知识服务的转型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 借鉴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出版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出版机构转变观念,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核心数据竞争力并打造多元化技术平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从而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服务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非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用K-B法和双纸片扩散法对大肠埃希菌的药敏和ESBLs表型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结果ESBLs检出率为52.11%,未分离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产ESBLs菌株多数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曙唑耐药率≥75.68%,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为多重耐药菌株,治疗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必要时联用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质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低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转印杂交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与来源的21株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质粒组成,并与北美菌株B31进行比较。中国菌株的质粒组成呈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和多样性,且与北美代表株B31的质粒同源性较弱。质粒分析结果可将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分为3组,其中1组具有北美菌株的特征,较为少见;另2组较为多见,具有近似欧洲菌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株库中随机抽取的2000—2002年各50株耐药和敏感菌株进行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和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IRU)基因型分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抽样菌株中,具有特异Spoligotyping指纹图谱的北京基因型菌株在上海地区分布达89%(81/91)。未接种过卡介苗(BCG)的患者中北京基因型菌株占88.5%(54/61),接种过BCG的患者中北京基因型菌株占90%(2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为45.7%(37181),低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耐药率60.0%(6/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U成簇菌株占所有菌株的62.6%(57/91)。结论北京基因型菌株在上海地区有广泛分布,北京基因型菌株与BCG接种和耐药无关,结核病患者中有部分是由于近期传播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1株罕见的两条染色体融合为单染色体的霍乱弧菌菌株的基因组及其生物学特征,并与典型的具有两个染色体的霍乱弧菌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短读长和长读长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及分析单染色体菌株VC6047的基因组特征,分析融合方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观察不同培养温度、pH值、盐浓度和M9以及LB培养基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菌株VC6047呈现典型的弧菌特征,染色体的融合位置对应于霍乱弧菌大、小染色体的att B位点(染色体附着位点),也是霍乱弧菌丝状溶源性噬菌体CTXΦ整合的位置。该菌株与第七次大流行菌株处于不同进化分支。培养18 h后,25℃LB培养基条件下以及在37℃,4.0%和5.0%盐浓度LB培养基中菌株VC6047生长高于对比菌株。菌株VC6047仍然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但相比较于其基因组高度同源的,仍为两个染色体的菌株,菌株VC6047进入VBNC的速率加快,冷适应能力有所降低。结论 大小染色体融合菌株仍基本保持应对优劣环境压力的能力,但发生了一些...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扩增标记的Dig-dUTP-16SrRNA基因为探针,分析我国不同时间和地区分离的119株伤寒沙门氏菌和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经PstⅠ消化后的16SrRNA基因限制性图谱。结果发现,各菌株的杂交片段范围为7.0~26.5kb,每个菌株有5~10条杂交带不等。通过对每个菌株的杂交结果进行数值分类,119株伤寒沙门氏菌可分为38个RTs,其中新疆伊犁1991年流行菌株和大连1990年爆发菌株大部分(13/20)为同一RT;从国内各高发省份分离的一些流行株也有相同的RT;而一些地区的散发菌株具有独特的RT;鼠伤寒沙门氏菌的RT则更为特别。对39个RTs,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国内的一些流行菌株,爆发菌株在遗传距离0.55处聚成一大类;而散发菌株,非流行菌株则在0.70处聚成另一类。此外,从健康带菌者分离的菌株251所具有的RT单成一类。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距离更远。  相似文献   

1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调查及体外药敏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监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抗感染化疗。方法 采用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菌株,并对67株ESBLs菌株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产ESBLs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仅亚胺培南尚未发现耐药株。结论 实验室应注意ESBLs的监测和报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化疗,有效地控制ESBLs菌株在医院内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对流行地区的E.coli O157:H7病原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流行地区O157:H7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PCR方法对O157:H7菌株毒力基因谱检测比较,同时用PFGE和RAPD方法对O157:H7菌株的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流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100%携带Hly,eaeA基因,95.35%携带SLT2基因,11.63%携带SLT1基因,PFGE图谱表明流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与日本分离的O157:H7菌株有明显差异,为不相关菌株;与国内标准菌株882364为近似型(相似,但不相同),流行地区病人分离菌株与外环境家畜家禽类便与昆虫肠道分离菌的PFGE图谱完全相同,结论:携带O157:H7菌株的家畜家禽可能是导致疫情发生的传染源。PFGE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对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不适宜基层,RAPD方法用于O157:H7病原学分析,技术简便,省时。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点及菌株的分型耐药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181株伤寒副伤寒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以5~10月份为多,苏州、南通、盐城和扬州4市是高发地区,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发病没有明显差异。136株伤寒菌株可分为14个型,分型率73.21%,噬菌体菌型主要为J1、M1和D2,分别占可分型菌总数的14.29%、13.39%和10.71%。不同年份伤寒菌株的分型率不同。伤寒、副伤寒菌株均对磺胺、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副伤寒菌株的耐药谱较伤寒菌株宽。结论: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人群职业分布无明显变化,但男性发病年轻化。噬菌体分型结果显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菌型变化不大,除以往耐药的M1型菌株外,J1型菌株的耐药性也普遍较高,且有多重耐药现象;副伤寒甲出现的比例逐年增高,且其耐药率及耐药谱均较伤寒菌株高或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