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历代傣医药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系统总结了傣医治则。主要为调平四塔五蕴、分塔辨治、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本文是傣医治则研究(一)、(二)的续文,继续阐述傣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等治则。文中从傣医药的角度,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傣医方荆在临床的应用阐述、说明了上述治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历代僚医药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系统总结了僚医治则.主要为调平四塔五蕴、分塔辨治、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本文是傣医治则研究(一)的续文,继续阐述傣医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等治射.文中从僚医药的角度,运用僚医药理论及大量傣医方剂在临床的应用阐述、说明了上述治则.  相似文献   

3.
基于傣医理论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分析傣医诊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理论与方法。傣医认为 RA 的病因病机是体内四塔失衡,加之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内外合邪引起关节肌肉局部四塔功能失常而发病。RA在傣医学中辨证分为拢蒙沙喉菲想、噶想与喃想3型,采用内、外验方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傣族传统医药,是依托傣族地区特殊的资源和傣族人民的地方性知识,经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传统医药体系,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通过"四诊"手法和"十大传统疗法"及相关的医疗信仰为辅助,开展治病救人。傣医的治法分为两大类,内治和外治。从傣医药治疗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探索傣医基础理论与"四塔五蕴"理论、"雅解"学说、诊断学、内治法、外治法的相关因素,整理提高疗法,探索建立傣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的规范及指导原则,为傣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5.
总结并分析傣医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与方法。傣医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拢沙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嗜食醇酒厚味以致湿热内生,在外感风邪的鼓动下,过关走节,影响关节处四塔功能以致发病。本病在傣医学中主要依据其病史与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证型主要为风火湿偏盛型,采用傣医经验方,傣药内治与外治并施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21,(3):289-292
总结介绍陈伯钧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危象的临床经验。陈教授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阴阳气血失衡、夹风火热毒痰瘀水之邪是高血压危象的总病机,提出"急缓分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确立了"重治肝肾,调平阴阳,疏和气血,兼祛邪"的治法,并注重高血压的防治未病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跟师学习等方法 ,总结、整理并分析名老傣医康朗香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康朗香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拢沙喉"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嗜食醇酒厚味以致湿热内生,在外感风邪的鼓动下,过关走节,影响关节处四塔功能以致发病。此病主要依据其病史与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证型主要为风火二塔偏盛型、风火水三塔偏盛型。采用康朗香经验方,傣药内治与外治并施的方法进行治疗。名老傣医康朗香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经验深刻、独到,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8.
傣药是傣族人民通过长期实践应用总结的结晶,它以“四塔”、“五蕴”为理论基础,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相合延用至今,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有毒药材,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而引起人体功能失凋,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多数药材在习用中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但未进行过科学、规范的毒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跟师学习等方法,总结、整理并分析名老傣医林艳芳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林艳芳老傣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外感帕雅拢嘎或帕雅拢皇内外合邪,引起体内四塔失衡而发病;可辨证分型为拢蒙沙喉菲想型与喃想型,介绍了内治与外治并施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傣医传统疗法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傣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探索,总结而创立的.它以傣医“四塔”“五蕴”为理论基础,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相合沿用至今,具有很好的疗效.它主要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喃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咱雅(擦药疗法),果雅(包药法),闭、抱(推拿按摩、口功吹气疗法),过(拔罐疗法)等.现将傣医暖雅的治法方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傣医药是我国的四大民族医(藏、蒙、维、傣)之一,有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治疗方法。近几年,在州委、州政府和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在傣医药的挖掘、继承、整理、研究和傣医专科专病建设,傣药院内制剂,傣医药人才培养,傣医执业医师考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展傣医药,为保障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傣医药历史及发展现状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她是祖国医学文化和傣族贝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祖国医学防病治病的特征,又有傣族医学的特点,已经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傣医治疗哦案(胆汁病)——黄疸病、白疸病、黑疸病的25种常用傣药的性味、入塔、功能与主治。  相似文献   

13.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14.
通过概述土家医、壮医、苗医、蒙医、藏医、侗医、畲医、维吾尔医、傣医等民族医的特色理论和诊疗技法,阐释民族医药在防治肝癌中的应用情况。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在防治肝癌方面有丰富的用药经验和外治方法,主要通过驱毒、扶正等方法指导肝癌防治,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改善相关症状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傣医药治疗经验,分析、探讨傣医药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傣医药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外兼治,同时将其分为早、中、后3期。内治主要用于骨折早、中期为内服方剂;外治主要用于早、中、后期,为复位,夹板外固定,温热水按摩和外包新鲜草药。结果:20例患者(其中collies骨折13例,Barton骨折7例),经8~10周治疗,局部肿痛消退,畸形消失,明显骨痂形成,关节功能活动恢复,随访6个月-1年无特殊不适,全部治愈。结论:傣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局部肿痛消退、骨痂形成,关节功能活动恢复快,是具有独特专科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疗程短,经济,患者易接受,社会效益好。  相似文献   

16.
傣医药被列为继藏、蒙、维医药之后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作为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傣族文化的精华,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傣族人民在与自然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以“四塔五蕴”、“风病论”、“解毒理论”等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双版纳州的傣医药科研人员已经在傣医药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傣医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傣医方剂是遵行傣医学理论,根据一定的组方原则的组合,是傣医应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与技法是傣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傣医学的文献《阿尼松桑顺细点》、《登达格》记载“八大医派”创立的“八大要方”,迄今为止,傣医方剂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傣医方剂的特色。1傣医方剂的内容1.1以傣医理论为指导:傣医方剂是在傣医药的核心理论“四塔”理论指导下进行分类统方,具体分为:调四塔总方;调风塔方、调火塔方、调水塔、调土塔方;雅解方;其他方等四大类,临床常用方剂有20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导师指导下,应用傣医药辨治拢烂蒿(白癜风)治验方药。  相似文献   

19.
总结、整理并分析傣医对风湿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方法。傣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为体内四塔失衡,加之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帕雅拢嘎喃皇),内外合邪,引起关节肌肉局部四塔功能失常以致发病;此病在傣医学中可辨证分型为拢蒙沙喉菲想、噶想与喃想型,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脾病系指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各种病证。由于脾胃同居中焦。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病理上常以脾胃统称。古人认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治疗上,又常以脾胃分治。临床配伍用药,必须根据脾胃的功能特点,恰当地选择药物,做到治脾治胃的分治与合治的统一。兹就脾病的用药特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