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未见血管狭窄41例,占29.1%;狭窄或闭塞100例,占70.9%。腔隙性梗死(LI)组54例无血管狭窄20例,发现狭窄34例,非腔隙性梗死(NL)组46例无血管狭窄6例,有狭窄40例,有明显差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相关,而性别差异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关系。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因素,腔隙性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位居肿瘤、心脏病之后),近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后循环卒中的病死率为20%~30%,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系统,致残率甚高。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占2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经检查均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血管狭窄程度<20%48例(80.00%),20%≤血管狭窄程度<40%12例(20.00%)。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Vs、Vd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采用介入方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变情况,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程度与纤溶指标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行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将动脉狭窄程度分成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4级.血管超声探查动脉粥样斑块,分为无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组,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组及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组的凝血纤溶活性.并作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囚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血浆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5~0.01)、抗凝血酶Ⅲ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与吸烟、年龄、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囚素有相关性.结论 血浆凝血纤溶活性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单纯药物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两组治疗半年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年时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insuffi 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 ,但至今对它的概念、分类及病因等仍缺乏足够地认识。为此 ,笔者根据自己既往的研究 ,结合文献复习予以介绍。1 VBI概念提出的背景194 6年Kubik和Adams对基底动脉闭塞进行了首次详细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在Fisher报道了颈内动脉堵塞的病人会发生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之后 ,Denny -Brown、Siekert、Millikan、Fang及Williams等人强调需注意与后循环相关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VB…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后循环)的缺血和梗死,临床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从发病至住院,经治疗仍在进展,分析近3年来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病例62例,与同期年龄、性别相当,对其血压、血糖、血脂、周围血白细胞水平、CT、颈动脉B超、TCD及MRI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皮质下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间的关系。方法: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CT血管成像(CTA)检测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脑梗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对照组;侧枝循环开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部分患者侧枝循环已建立。  相似文献   

9.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死的重要前兆,占各类脑血管病的6%左右。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研究显示[2]有半数以上的TIA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笔者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4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10.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1-2]。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 114例腔隙性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部CTA总异常率为78.9%.单纯前循环病变20例,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前后循环共同病变49例.其中动脉内膜明显增厚49支血管,轻度狭窄109处,中度狭窄26处,重度狭窄5处,血管闭塞9条,血管发育异常6条,骨刺压迫椎动脉4处,血管内软斑形成60处,血管钙化斑118处.结论 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旋转、可清晰地显示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关系,对于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别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和血清CysC检测。根据CysC水平分为升高组(CysC>1.09 mg/L)197例和正常组(CysC≤1.09 mg/L)89例。比较2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脑动脉病变情况。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比较各组Cys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脑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脑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管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组患者的CysC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9,P<0.001)。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正相关(β=2.654,P=0.027,OR=18.742,95%CI=1.435~47.896)。结论:CysC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香丽 《临床荟萃》2005,20(16):942-944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即使应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其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年卒中发生率仍高达7.6%~10.7%;而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椎基底动脉血管搭桥术操作难度大,并发症高,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已应用于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7例.经短期随访,已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建红  郭宝玉 《山西临床医药》2011,(12):909-910,9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经MRI或CT证实的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多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颅CT,MRI,尤其头颅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的监护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斌  高芳 《新医学》2003,34(10):646-647
1引言脑血管病是当今病死率甚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约150万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多数,而脑梗死占一半以上,有报告高达70%。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急性脑梗死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及新疗法不断问世,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病死率及致残率已有所下降。然而对于某些重症脑梗死,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闭塞等引起的重症脑梗死患者其病死率仍较高,因此,对重症脑梗死人必须进行系统的密切监护,针对病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其病死率与致残率。2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椎基底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脑脑血管病惠者影像学资料、通过脑血管造影(DSA)后椎基底动脉造影结果与磁共振椎基底动脉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分析。结果 在30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椎动脉枕段均存在信号流失,通过椎动脉基底动脉MRA发现异常结果与DSA造影结果比较,发现椎基底动脉存在不等的血管病变或异常。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及时提示后循环血管病变,但特异性不高,需要DSA进一步明确后循环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预防缺血性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56例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通过观察临床资料、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进一步分析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症状组前、后环的变异率均大于无症状组(均P<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和大脑动脉A1段管径均低于无症状组(均P<0.05);后交通动脉管径无明显变化(P>0.05)。症状组2例出现整个大脑中动脉区梗死,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较差;3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发生在狭窄的颈内动脉的对侧。结论Willis环的侧支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的管径有关;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及扭曲为特点的脑血管病,一般认为其与大血管的结缔组织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关。VBD患者临床表现各异:1无症状及体征;2急性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梗死部位为脑干);3慢性进展性症状,与颅神经、脑干、或第三脑室受压有关;4血管破裂引起致死性症状[1,2]。以进展性脑干梗死及颅神经、脑干受压病例少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脑循环障碍,可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毙引起昏迷的和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大面积商梗死、椎一基底动脉闭塞、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漠下腔出血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顺路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313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同时顺路进行非选择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检出率,对ARAS的发生与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3例患者共发现ARAS患者121例(38.66%),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狭窄是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动脉狭窄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为44.54%(102/229),显著高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22.62%(19/84),P<0.01。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ARAS的发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也是是必要、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