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发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目前面临人工关节翻修主要原因。人工关节远期松动最常见的原因是假体磨损产生的颗粒诱发假体周围组织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并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大量研究表明,磨损颗粒刺激假体周围的巨噬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同时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抑制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发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是目前面临人工关节翻修主要原因.人工关节远期松动最常见的原因是假体磨损产生的颗粒诱发假体周围组织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并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大量研究表明,磨损颗粒刺激假体周围的巨噬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同时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抑制骨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假体材料的不断改善及技术的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各种严重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15年国内行关节置换的数量近40万,且以25%~30%的速度逐年递增[1]。另有文献[2]报道,70%的翻修手术是由无菌性松动引起的,且近年来翻修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渐进性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引起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方式、材料性质、假体与骨组织的嵌合及磨损颗粒等,而磨损颗粒在假体松动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60年代Charnley发明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以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历经了多年的发展与改进,到目前为止,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使全世界数百万患者的关节功能得以恢复,据报道,现在每年约有1百万的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1],而且随着人口渐渐步入老龄化,这个数字正以每年5%的速度稳步前进着[2].过去,人工关节臀换术后的感染、骨折及脱位是最重要的并发症,如今,因操作技术的改进与抗生素水平的提高,假体松动逐渐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首要并发症,Agarwal S [3]指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的发生率高达20%,而在人工关节翻修术中,因关节松动引起的则高达75%[4].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疾病和老年股骨颈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应用于临床半个多世纪,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管该治疗手段疗效确切,但术后远期的主要并发症-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已成为人工关节翻修手术的常见原因<'[1]>.为此,无菌性松动,已成为关节外科医生所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对无菌性松动的标志物研究,为早期正确诊断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提供一个有力补充;同时对假体无菌性松动进行早期合理的药物干预,有望成功抑制骨溶解和松动的发展并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关节置换是临床上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及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关节置换病例数目的增加和术后患者使用时间的延长,假体松动成为日益突出的术后并发症[1]。研究表明,无论是髋关节还是膝关节翻修,一半以上都是由假体无菌性松动引起的[2]。目前认为,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导致关节无菌性松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3]。无菌性松动的本质是机体产生的一种慢性肉芽  相似文献   

7.
无菌性松动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限制了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近年研究表明,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引起关节假体松动的最主要原因.骨水泥型假体、非骨水泥型假体都可发生类似现象.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骨溶解的发生和发展.该文就髋关节假体周围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微环境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关节疾病普遍而有效的方法,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术后出现的假体无菌性松动严重影响了人工假体的使用寿命.目前,对于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具体原因仍不明确,各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也并不显著,大多数患者需行翻修手术[1].  相似文献   

9.
假体周围骨溶解、骨缺失导致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本文就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的相关因素、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60年代,Charnley发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到现在。关节置换术非常成功的使全世界数百万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生活质量提高,生命得到延缓。随着假体设计在对抗感染、抗疲劳及与骨骼固定方面的显著改进,磨损及其后遗症已成为影响关节置换寿命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注意由微粒碎片启动并导致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生理过程。临床上,假体周围骨溶解可导致假体组件无菌性松动,大量骨丢失会使翻修手术更加复杂及假体周围病理性骨折。本文就磨损微粒在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假体周围磨损微过的…  相似文献   

11.
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限制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最主要原因.骨溶解,曾被称之为"骨水泥病",最初认为是与骨水泥有关的一种假体周围骨的吸收性损害.但随后研究发现,无论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都可以发生类似现象.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假体磨损产生磨损颗粒诱导的生物学反应有关.其它因素如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等对骨溶解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磨损微粒诱导细胞凋亡与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刘国印  赵建宁  王瑞 《中国骨伤》2013,26(9):791-796
无菌性松动是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限制了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近年来人们对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工关节置换产生的磨损颗粒在与界膜组织周围的细胞接触或被吞噬后可诱导假体周围界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并引起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以及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提示细胞凋亡在无菌性松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无菌性松动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磨损颗粒引起细胞凋亡与无菌松动之间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液解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限制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假体周围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最主要原因。骨溶解 ,曾被称之为“骨水泥病” ,最初认为是与骨水泥有关的一种假体周围骨的吸收性损害。但随后研究发现 ,无论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都可以发生类似现象。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主要与假体磨损产生磨损颗粒诱导的生物学反应有关。其它因素如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等对骨溶解发生、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1 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近些…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丢失,如果能够用药物抑制或延缓骨溶解和骨丢失,远期假体松动将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进而延长假体使用寿命。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等髋关节严重病损的有效手段[1],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例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降低假体使用寿命及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导致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力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两大类,力学因素包括:假体设计、术中操作、应力遮挡等;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假…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少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的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严重关节疾病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的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主要问题,其中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活跃造成的溶骨性骨破坏是关键因素,在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的无菌性松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 -9)在破骨细胞中高表达,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MP -9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将近年来破骨细胞表达的MMP -9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P)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该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套的关节假体被植入,但是该手术后10年时因无菌性松动导致的关节失效翻修累积超过12%。但OP对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远期无菌性松动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我们拟从手术方式的选择、人工关节远期无菌性松动的机制和抗0P药物的作用来探讨OP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无菌性松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Jone Charnley根据髋关节低摩擦生物学原理,提出金属股骨头和聚乙烯髋臼组合获得巨大成功,一度成为衡量其他关节关节置换手术的金标准。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工关节寿命最主要的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1],其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是关节假体磨损产生的颗粒导致的骨溶解,文献报道最主要的磨损颗粒是聚乙烯颗粒[2]。为了改善传统超高分子量聚  相似文献   

19.
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翻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松动可发生在股骨-骨水泥界面或假体柄-骨水泥界面.假体柄-骨水泥界面松动是骨水泥型假体初始和远期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1].假体柄-骨水泥界面主要受剪切应力的作用而破坏[2].界面剪切应力(interfacial shear stress)计算公式[3];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关节置换术使许多病变关节恢复了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假体在没有达到最大的使用年限之前就不得不进行翻修.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假体置换术后翻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据2010年挪威公布的各类失效所占比例逐年变化的统计资料[1],居于首位的无菌性松动目前稳定在50% ~ 60%的水平,已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改善的结果,该因素仍是临床人工关节存活年限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