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紫外线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术后 ,移植物抗原可刺激受者的免疫系统 ,受者也可刺激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 ,从而诱发免疫应答 ,此乃移植排斥反应 ,该反应包括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versusgraftreaction ,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raftversushostreaction ,GVHR )两大类。GVHR是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GVHR的发生依靠下列条件 :①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抗原不符 ;②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 ,尤其是T细胞 ;③移植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  相似文献   

2.
排斥反应影响着移植器官的功能和结局,近年来有关补体与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补体广泛参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移植受者在供者移植物抗原刺激下,可以产生各种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而补体在序列活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一些递质及活性片段可直接破坏移植物.补体参与急性,慢性以及超急性排斥反应,其具体机制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为研究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是以治疗为目的向机体导人细胞、组织或器官,以代替丧失相应功能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使受者接受,不被机体免疫系统排斥,而且移植物也不排斥宿主。目前器官移植术后,移植受者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受者全身免疫功能,减少或抑制受者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以达到维持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目的。但是,免疫抑制剂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感染特征。如果能够诱导供体对移植物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则可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将有效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并且保留对除移植物以外的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启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根本原因是移植物中表达有受体内所缺少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inMC)、ABO抗原等,受体免疫系统将移植物作为异物而发生的免疫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通常认为,细胞性排斥反应是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直接原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种异体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排斥反应亦能对移植物的丢失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体液免疫排斥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老年病人作同种移植需要降低准备强度。由于降低准备强度,宿主和供者型免疫反应可能影响移植后早期的临床指标,这时正处于源于供者反应的稍后期,HLA系统的不匹配会损害移植的预后。供者和受者的血小板抗原(HPAs)不匹配也可能会因次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而影响移植成功,因此这可引起移植受者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移植物排斥和由于血小板(PLT)抗体的产生而抑制血小板生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前,器官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惟一有效途径,但移植后长期生存率仍有待提高。慢性排斥反应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严重感染及肿瘤性增生是影响移植后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诱发宿主对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移植排异反应与移植耐受的可能机制经典免疫学理论认为,针对异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主要是激活了受体体内的细胞免疫机制。即受体免疫系统识别异体抗原,引起效应T细胞激活和释放一系列效应分子,攻击和排斥异体移植器官。在排异反应中,主要组…  相似文献   

7.
正亲缘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克服了供者来源受限的问题,而且保证了供受者之间免疫细胞的相容性,同时异体造血细胞植入所产生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能够介导最强大而持久的肿瘤杀伤作用,移植后复发率更低,但由于供受者HLA半相合特点决定了两者排斥反应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发生率相应增加,而在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较强,导致病毒感染等并发症增  相似文献   

8.
组织相容抗原,指对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时移植物被受者是否容忍的主要相关抗原,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人类为HLA。HLA是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物质基础。也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免疫排斥反应对临床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组织相容抗原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不同,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它是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器官移植HLA配型的方法现已由传统的血清学,  相似文献   

9.
【免疫抑制剂】自世界上第一例肾脏移植后,由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造成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常使外科医生伤透脑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为解决这个难题摸索出一条道路。因为,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受者对同种异体的移植物的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的抗排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念生  李嵘 《新医学》2007,38(4):262-263,231
进修医生 什么是肾移植排斥反应? 教授 肾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受体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供体抗原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虽然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问世,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所下降,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去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输血引起的免疫排斥、耐受与抑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输血是一种替代性疗法,同种异体的血液进入受者体内,对受者产生各种各样的免疫反应,包括免疫排斥、耐受及抑制.抗原的输入量与特异性决定了受者对供者细胞的反应强弱与种类,其中免疫排斥会使输注的血细胞存活时间缩短,免疫耐受会使受者的脏器移植成活率增加,而输血导致的免疫抑制会增加受者术后感染及肿瘤复发的可能性.本文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了输血对受者机体的免疫学作用,对临床安全输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肿瘤疫苗的研制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外肿瘤治疗学者认为肿瘤治疗性疫苗与其它治疗肿瘤的方法不同 ,它通过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从而具有高度特异性。 2 0世纪 5 0年代 ,发现了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动物实验提示免疫系统有可能被诱导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用移植肿瘤免疫动物后 ,被免疫的动物不仅能排斥再次移植的肿瘤 ,而且在其体内能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这种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并破坏之。 60年代 ,一些学者发现T细胞能识别实验动物肿瘤抗原 ,并排斥肿瘤。研究者们对激活CTL的信号…  相似文献   

13.
器官移植中人白细胞抗原分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排斥反应对临床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白细胞抗原 (HLA)的不同 ,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它是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器官移植HLA配型的方法现已由传统的血清学、细胞学方法 ,发展到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进行基因配型。临床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供受者的免疫学选配 ,是防止和减轻排斥反应的关键[1]。一、器官移植与HLA分型HLA分为Ⅰ类抗原 (HLA A、B、C )、Ⅱ类抗原 (HLA DR、DP、DQ)和Ⅲ类抗原。大量研究表明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尤其是HLA A、B、DR、DQ ,在移植…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抗体水平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通过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5例患者的抗HLA特异性IgG 抗体。结果:685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占12%,致敏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而移植物存活率则显著低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移植后HLA-IgG抗体水平升高组,其排斥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分别为82%和77%,均显著高于HLA-IgG抗体无变化组(P<0.01),而排斥逆转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HLA-IgG抗体是预测受者HLA免疫致敏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HL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HLA—I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纹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4):417-418,406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6.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在组织、器官移植中 ,人们遇到了两大难题 :来源和配型问题。人源性组织、器官每年只能满足大约 1 0 %患者的需求 ;且供体、受体组织、器官符合配型要求的概率极低。虽动物组织、器官来源丰富 ,但种属屏障难于打破[1~ 3 ] 。异体、异种移植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免疫排斥问题 ,如何解决同种/异种免疫排斥问题 ,各国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克服免疫排斥有很多种方法 ,比如抑制受者的免疫功能、去除供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原、切断补体激活途径、清除受者体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体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时间。使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而急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1],也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发生的.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一些移植物的轻微病理炎症没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移植物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随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挽救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治疗和逆转,也十分有利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改善.因而,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对移植物功能恢复可造成严重影响,是移植物早期丢失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意义.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后规律随访的受者296例,其中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26例,阴性受者27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肾移植受后外周血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穿刺活检组织中C4d的沉积及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按Banff 2005标准结合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26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中6例(23%)移植后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270例阴性受者中19例(7%)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22例(88%)外周血清中检测到供者特异性抗体,271例无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受者中C4d阳性率为80%,未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C4d阳性率仅为6.7%,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穿刺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中的C4d沉积情况,可及时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有效改善移植物功能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外泌体是一种由绝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在体内生理以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生排斥反应的肺移植受者(LTxR)循环外泌体中含有不匹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肺相关自身抗原(如K-α1微管蛋白和胶原蛋白V)等,外泌体可能是由自身抗体诱导产生的,循环中的外泌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肺移植受者发生排斥反应。本文从3个方面讨论外泌体在肺移植中的作用:外泌体作为肺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介导的激活免疫反应的机制;外泌体作为治疗策略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