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选用10具经防腐固定,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成年人尸体40具(80侧)进行了腰神经后内侧支伴同血管经过后内侧支骨纤维管以及与腰神经后外侧支之间吻合情况的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的长度、直径以及腰神经后外侧支、后内侧支的直径;同时还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分后内、后外侧支与横突根上缘间的距离。作者根据上述观察和测量提出腰神经后支及其分支有三处最易遭受卡压;一是神经出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外口处;二是神经进入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入口处;三是神经行于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内骨嵴的顶坡处。并且还阐明了椎管外骨纤维管的解剖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成年尸体100侧,经过解剖,仔细清理第五腰椎、第五腰椎间盘和第一骶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腰_5背神经前支骨纤维管,然后分离出腰_5脊神经前支及其有关的血管,确认它们之的毗邻关系,然后观察和测量了各个项目。结果如下:1.腰_5脊神经前支骨纤维管的位置和组成:此管位于椎间孔的前下方,贴附在相应腰椎下关节突、椎弓根和横突根部、骶骨的上关节突和骶翼的骨槽内,管全长由后上内斜行向前下外。从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80侧男女尸体的384个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的位置,组成和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的形成。对骨纤维管外口的长径、宽径进行了测量。将管外口分为:近圆形35.14%(151)侧、近椭圆形32.29%(124)侧、裂隙形28.39%(109)侧等三个类型。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由乳突、副突、乳突副突间沟和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组成。依其前、后壁的结构分为:骨腱膜韧带型29.43%(113侧),骨骨膜韧带型66.4%(255侧)、骨型4.17%(16侧)。测量了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其中腰_(1~5)韧带的长度,在男女有显著性差别。观测骶骨上关节突骶骨翼间沟的长度和宽度。并认为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的后壁韧带称作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为宜。  相似文献   

5.
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观察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40具尸体的400个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位置、组成和形态;测量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长度、管的出口纵径、横径。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出口,按形状分为近椭圆形、近圆形、近三角形及近扁圆形四种。观察L_(1~4)的320条横突间韧带的形成,并测量其内侧缘的厚度。对组成L_5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壁的髂腰韧带厚度,也作了测量。根据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解剖形态特点,论述了骨科临床上腰痛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下腰部的局部解剖,探讨下腰部多裂肌间隙的位置和多裂肌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具尸体进行下腰部局部解剖,观察胸最长肌、腰髂肋肌和多裂肌的起止、走行和位置关系,观察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的分支、分布和走行特点,测量脊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从多裂肌外侧缘穿入腰髂肋肌点距棘突的距离。结果翻开胸腰筋膜,可见胸最长肌和腰髂肋肌;将两者分开,可见到深面的多裂肌及其间隙;在多裂肌的后方和外侧可见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的分支及伴行的腰血管背支。结论下腰部腰椎后路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位于多裂肌和腰髂肋肌之间,该间隙分布着大量的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解剖,探讨神经血管损伤与腕背痛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腕背痛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上肢进行了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大体解剖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腕背侧深层神经来源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经过第4骨纤维管道后分布至腕关节背侧;血管来源于骨间前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穿前臂骨间膜至前臂后面,终末支最终分为桡侧和尺侧分支,分别经过第4和第5骨纤维管道分布至腕背侧深层,而桡侧分支在穿经第4骨纤维管道时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伴行,尺侧分支单独穿过第5骨纤维管道。 结论 明确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分布、来源及走行,对腕背痛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腰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的直径、长度、行经及其通过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以及髂嵴上缘与腰背筋膜之间孔道的形成、内径及位置。根据对174侧标本的观察,统计了中国人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及类型,并对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的位置和经过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提出了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定位的方法和理论根据。结合腰神经后支的解剖特点,论证了腰腿病的解剖因素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弓根螺钉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脊柱外科手术,其一般采用经典的背部正中线手术路入,但近年来发现该手术路入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目的:为棘突顶端定位法微创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选用5具甲醛固定的正常人胸腰段标本,在放大10倍的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 结果与结论:节段动脉主要分为肋间动脉,前支和后支。其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入钉点的安全范围在5 mm左右,连接棒经入钉点内侧置入为佳。说明棘突顶端定位法下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由于近似于垂直操作且无侧向牵拉,且从椎弓根中心点(入钉点)内侧插入已预弯的连接棒,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血管的机会较少,是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交感干臂丛间交通支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3具成年防腐尸体,解剖并观测交感干与臂从交通支的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颈中神经节或节间支与臂丛交通支多对称分布,至第5、6颈神经的42条交通支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内行自头长肌、颈长肌间沟后行入神经.2.星状神经节(或颈下神经节及胸l神经节)发出向内上方加入第7、8颈神经的交通支除1例外均对称分布.至C8神经的交通支与C8神经结合前51侧发出分支与C7,神经相交通,其中45侧穿过第7颈椎横突孔.至C7神经的交通支与C7神经结合前41侧发出分支与C6神经相交通,分支伴椎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29侧分支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纤维支至椎动脉及周围椎间、横突间关节.结论:1、交感干与臂丛间的交通支具有典型的分布特点,可为研究交感神经对臂从神经功能支配及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时减少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2、至C7神经的交通支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上通过椎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颈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经椎间孔、椎板间隙和髂骨入路的相关解剖学及毗邻结构进行观测,为PTE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尸体22具(男性12具,女性10具),完成椎间孔镜下L4/5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种不同手术入路,扩大解剖显露每种入路重要的解剖结构,充分显露椎间孔外口及其周围的椎间盘、横突肌及韧带、关节突关节、腰神经的分支及其随行动静脉等。以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后缘顶点(HP)为中心进行测量,包括HP-N、HP-PP、DH和HP-MD。结果 22例44侧L4/5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主要分支位于横突间隙上1/4的33例,占75.0%;位于第2个1/4的7例占15.9%;位于第3个1/4的3例占6.8%;位于第4个1/4的1例占2.3%。左右合计HP-N、HP-PP、DH和HP-MD距离分别为(23.9±2.5)、(28.3±2.8)、(11.7±1.7)和(1.6±2.4)mm。腰椎横突间组织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它们位于腰椎椎间孔的后侧,并形成纵向遮挡。横突间韧带的上内侧有骨纤维孔前后贯通,孔内有脂肪组织并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后支穿过。结论腰椎的关节突关节后缘顶点(HP)可作为PTED入路的重要解剖学标志,能帮助术者于手术中顺利地显露和辨认病灶及周围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减少副损伤。  相似文献   

12.
人和大鼠腰椎关节突关节的S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红玉 《解剖学杂志》1998,21(2):175-179
目的:证实支配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神经支配和化学性质,方法:用逆行荧光素标记结合免疫组化法,研究7只大鼠腰部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支投射到腰椎关节突关节及其递质性质以及3例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上神经末梢的化学性质,结果:发现大鼠一侧L5和L6之间的关节突关节受同侧L2-5节段的脊神经节的部分细胞周围突分支支配,其中有33.399%的中型和小型细胞为中SP能免疫反应阳性,人的关节突关节囊含有SP阳性的神经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0具成人腰骶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分布.腰椎间关节主要由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为单源多节段分布模式。后内侧支的行程为双“S”形,可使神经缓冲牵拉免受损伤,它经过狭窄弯曲的骨纤维管时可能易受嵌压导致下背痛.  相似文献   

14.
骶骨上关节突和外侧沟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60个骶骨的上关节突外侧沟作了观察,以它和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的关系分成四型。其中Ⅰ型(钩绕型)占26.2%.对上关节突关节面的位置、形态和不对称性作了统计;并在15侧尸体上观察了我五腰神经后内侧支的走行特点。指出第五腰神经后内侧支在Ⅰ型外侧沟中有可能被第五腰椎下关节突压榨引起腰骶部疼痛。  相似文献   

15.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  相似文献   

16.
在20具成人腰骶部脊住标本上,作钝性分离,解剖和观察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神经支配。结果显示;腰推关节突关节是由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每一后内侧支发出三个关节支(上关节支、中夫节支和下关节支),支配三个相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而就一个腰椎关节突关节来说,同时受相邻的三个节段的后内侧支支配,形成三节段的分布模式。根据这一分布模式,提出了腰椎关节突关节损伤后外科治疗时应用环形切口。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神经支切断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膝关节神经支切断术治疗膝关节疼痛性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侧常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内侧肌支和上关节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内侧肌支在股骨内上髁上13.3±4.2cm处延续为膝关节支,在股骨内上髁后0.5±0.4cm、上2.8±1.2cm处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内侧及前面内侧半;上关节支在股骨外上髁后1.3±0.5cm、上2.4±0.6cm处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外侧及前面外侧半。结论:手术切断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和上关节支治疗膝关节疼痛性疾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其分布特点及预防损伤的手术方法。结果:①按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眶上神经可分为外侧支(深支)、内侧支(浅支);②外侧支包含眶上神经主干和多数分支,以2-3支从眶上孔发出,或以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2-3支。67.7%的内侧支为细小分支,22.3%为单一束支;③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外侧边界可走行在上颞线上,外侧支主干分布在上颞线及其内侧(1.6±0.2)cm范围内。结论:(1)眶上神经位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颞线连线间的区域内;(2)在额部除皱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避免在上述区域内的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分离可预防眶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趾展肌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神经源性跟痛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2侧防腐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察小趾展肌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特点。 结果 小趾展肌神经81.25%起源于足底外侧神经,起点59.38%位于后上象限;起点与参考线的垂直深度,左侧(10.81±0.96)mm,右侧(10.24±1.10)mm;小趾展肌神经发出1~3支骨膜支到达跟骨结节内侧突的骨膜;小趾展肌神经与跟骨结节内侧突该的水平距离左侧(19.95±1.82)mm,右侧(20.89±2.48) mm 。 结论 小趾展肌神经行经 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间,跟骨结节内侧突前可能被卡压,卡压或病变(特别是骨膜支)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有关;跟骨骨刺不一定会造成神经源性跟痛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