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论痿 ,散见于多篇 ,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 ,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 ,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 ;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 ,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 ,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 ,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既要重视阳明 ,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 ,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相似文献   

3.
痿证是由四肢筋络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地影响。"治痿独取阳明"源于《论》,后在《内经》中有相关的探讨与阐述,是中医治疗痿证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以‘阳明’为基点,从手阳明和足阳明两个方向展开,通过‘津’、‘血’纽带作用,探讨‘阳明’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来剖析"治痿独取阳明"的中医内在原理,从而为临床治疗痿证的遣方用药以及针灸治疗选穴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肺痿概念及证治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痿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书中对肺痿的成因、主症、鉴别诊断、证治等均做了论述,后世医家多在《金匮要略》基础上研究本病。延至现代,肺痿病名概念与古代已有所不同,但历来属难治病,笔者试通过研读《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及晋代至唐代的有关文献,对肺痿的概念及证治源流进行整理,希望能对中医肺痿病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笔者师从金针王乐亭的“治痿独取督脉”及《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在多年的临证中,采用在辨证取穴基础上以督脉为主兼取阳明的方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疗率。  相似文献   

6.
也谈“治痿独取阳明”陈瑞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221200)指导:陈启石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所谓独取阳明,即采用补益后天为治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为后天精微化生之源,称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泽,调养宗筋,宗筋乃约...  相似文献   

7.
赵德喜认为,面瘫的主要病位在阳明,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认为面瘫的病机为络脉空虚,外邪侵入,局部气血痹阻,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治疗首重扶正祛邪,使邪去正复,常运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疗面瘫.  相似文献   

8.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这是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9.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会徐改荣(河南省濮阳市市区孟轲医院,河南457000)《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肾,肝肾精血赖于脾胃的生化。若某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10.
传统医学对痿病的系统认识,肇始于《黄帝内经》,立论之详,可称诸病之首。本文以文字溯源为基础,结合医理阐述与临床思维,进一步对“痿”释义及演变进行考辨,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痿病源流的梳理,结合文献古籍考究本病义理,指出痿之生,启于肺,关乎胃,源于肺热叶焦;痿之因,伤于热,关乎湿,成于百脉干竭;痿之变,始于上,关乎下,终于久伤成劳。痿病之辨治,当在“独取阳明”的基础之上,参以泻南补北之法,临证亦需兼治兼挟标症,后期当观权达变,灵活施以“痿痹合治”,以期厘正痿之病、因、证、治,临证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案形式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临床对"治痿者,独取阳明"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痿证包括手足痿软无力为主要特征的诸多疾病,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古有痿躄、痿痹、痿易、痿厥、解亦相关名称.<内经>立"痿论"专篇,突出五脏,强调病始于肺热叶焦,而治疗则"独取阳明".后世医家对此理论有所发展,主要观点有3:其一,遵循"独取阳明",但重心从针灸移向药物;其二,以补肾为要,盖肾总司筋骨;其...  相似文献   

13.
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目前已越来越成为神经科关注的疾病之一.在临床治疗上,往往囿于"治痿独取阳明"而导致认识过于片面.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深入剖析痿证发生的病理机制,采取"滋养肺胃""清热利湿""补脾益胃"的治疗原则,并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  相似文献   

14.
“治痿独取阳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健脾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痿独取阳明”是痿证的重要治则 ,脾虚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病理基础 ,健脾是治疗CAG的重要法则 ;以痿论治 CAG,治“萎”独取阳明 ,对于防治 CAG及其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在论述痿证的治法时 ,提到一个著名的观点 :治痿独取阳明 ,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笔者通过反复温习经文 ,并结合实际体会 ,有些许心得 ,简述于次 ,以就正于同道。1 “阳明”不局限指足阳明胃 ,还包括中焦脾乃至大小肠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阳明健则化源充足 ,气血津液旺盛 ,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 ,如此则肢体强健 ,关节滑利 ,运动自如。脾与胃同居中焦 ,互为表里 ,生理病理都密不可分 ;小肠、大肠有受盛、腐熟、传化水谷之职 ,共同完成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相似文献   

16.
痿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文章通过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感悟,加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研究及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痿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均有情志内伤、湿伤脾胃、劳伤耗津及外感热邪等内外之因,并有阳明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阻胃络为标的共同病机。故以比类之法,异病同治,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痿原则,发挥运用于CAG的临床治疗。以扶正固本、重视升降、通调胃络、辨证论治的思路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认为传统医学理论中对痿证的认识有不足,“治痿者独取阳明”有不完善之处,通过临床实例,提出“久病及肾、阴寒致痿”病机,采用“温肾散寒,通络止痛”治痿,自拟温通汤方,重用温热之品,并注意“u阴中求阳”,补充了痿证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8.
肺痿源流考     
[目的]寻找肺痿的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肺痿,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病名、定义、脉症、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以及鉴别诊断等各方面,对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肺痿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追本溯源。[结果]张仲景首立肺痿之名,后沿用至今。肺痿病位在肺,以咳唾涎沫为主症,有虚热、虚寒之分。《中医内科学》将肺痿与现代医学的各种病名接轨,使相关中医研究愈显混乱。肺痿之脉,当以虚数为主;肺痿病因多端,外感六淫,内传于肺,是导致肺痿的一大病因,它如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内伤、过服温燥药、末石伤肺等均可致肺痿发生。肺痿之病机,为肺脏虚损,肺燥津气重伤,以致肺叶枯萎而成。肺痿之治疗,当依病机随证治之,并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本病难治,当图早治。[结论]通过对肺痿定义、病名由来、病因、病机等梳理,对其治疗、预后转归及类似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与阐发,肺痿的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得以清晰,肺痿的临床疗效亦将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变化的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肺部疾病的共同结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DILD属祖国医学"肺痹""肺痿""咳嗽""喘证"等范畴,从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出发,通过"培土生金法",补益脾胃,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能免疫能力以及御邪能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诊治本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内经》论痿证,有专篇内容,也散见于其它篇章。尤其是《素问·痿论》,凡发病、病形、辨证及治则,靡不具备。重读经文,益使笔者感到《内经》对该病认识的深刻性,为后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的指导原则,可谓垂训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