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可吸收螺钉是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它应用于临床,为骨折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和理念;自2000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自体增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一些部位骨折共96例,其中86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本文就自体增强可吸收螺钉临床应用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2.
任永川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710-1710
我院自2002年1月以来开始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不负最部位或非关键负重部位的松质骨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2例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 ,应用可吸引螺钉固定骨折。结果  52例病人经过 2~ 2 0个月随诊 ,骨折全部愈合 ,关节功能良好 ,效果满意。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作用坚强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减少并发症 ,术后关节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可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病人负担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2009年6月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均为外伤所致新鲜骨折,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移位,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均采取石膏外固定制动。结果本组5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完全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根据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92.31%。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固定可靠,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再损伤,比其它固定更适合用于内踝骨折,并降低病人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关节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可吸收钉应用于临床以来,为骨折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该钉能在体内降解、吸收,免除了二次手术拆钉的痛苦,易于被病人接受。我院自2004年8月以来应用刚子(GRAND FIX)可吸收钉治疗四肢关节骨折3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纯育  李跃辉  钟晓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43-1843
关节部位骨折临床常见,传统的方法用金属内固定,绝大多数都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给患者生理、心理和经济造成很大的负担。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免除二次手术取出,且疗效可靠,符合关节部位骨折特点。我院自2002年以来,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足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足踝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期为(11.68±3.05)月,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4%,患者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端移位现象.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足踝部骨折组织相容性及内固定特性良好,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训练,并发症较少,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内踝骨折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25例患者全部愈合,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内踝骨折疗效确定,无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临床中较为常见.多见为急性肩关节脱位造成。以往手术切开多采用松质骨螺钉、克氏针及张力带等内固定。自2006-08以来我院对1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并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治疗上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并有牢固的内固定.以往多采用金属材料,骨折愈合后需二次取出内固定,增加机体的损伤.我院自2002年6月以来,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部骨折28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国产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国产DIKFE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4岁(18~45岁)。按PIPKIN分型,其中Ⅰ型6例型4例,Ⅲ型0例,Ⅳ型5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均获满意疗效,术后无断钉,关节僵硬,感染,骨不愈合几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仅一例术中发生钉帽断裂。结论应用国产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方法简创伤小,疗效可靠,因而有利于病人早期恢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0例关节骨折患者给予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80例关节骨折患者中,67例治疗效果为优,7例治疗效果为良,1例治疗效果为差,优良率为98.7%。结论在关节骨折治疗中,可吸收螺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属加压螺钉辅助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采用金属加压螺钉辅助可吸收螺钉治疗的内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2个月,全部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金属加压螺钉辅助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效果确切,手术方法简单,有利于骨折愈合,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手术内固定在临床上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可吸收螺钉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根据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其中优6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总优良率91.1%,无肘关节活动受限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等后遗症。结论可吸收螺钉手术内固定法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可以明显提高骨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骨折后遗症,可吸收螺钉在患者体内能够被完全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吸收螺钉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两种可吸收材料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16例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后捆扎可吸收线张力带。结果所有病例随访8~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8周,优87.5%。结论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方法安全可靠,关节功能好,是内踝骨折的理想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比手足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某院骨科中抽取8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后病床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中治疗手足部骨折选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效果较明显,患者的骨折能得到有效矫正,值得医学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2-2006年以来,我院对(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121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结果 121例患者术后经6~12个月随访,均复位固定成功,骨折愈合,其中优103例,食18例,无一般及不良病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方法虽无法完全解决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但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仍为较佳的治疗方法.且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②无金属的腐蚀反应,不干扰放射影像.③内固定材料可吸收,省去第2次手术,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体费用低.④无明显的排异反应及感染.⑤愈合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地研究在手足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使用钢板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手足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的实际价值显著,可普及。  相似文献   

19.
可吸收螺钉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在治疗关节内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5例关节内骨折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结果随访11.3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感染及局部积液,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可吸收螺钉可用于关节内骨折的固定,免除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医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内踝骨折1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医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医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内踝骨折17例。结果:17例均获随访,进行6~24个月随访,踝部骨折采用王栋梁评分标准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16例,良1例。结论:医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内踝骨折操作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理想,避免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