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旨在分析四川省不同地区丹参药材的质量一致性,进而探索四川省丹参产业布局。方法:采用法定方法对四川省巴中、德阳和资阳地区丹参样品的水分、浸出物、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含量以及指纹图谱进行测定,运用分析软件对测定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丹参样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2批次丹参样品不存在明显的产地区别,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得出3个地区丹参相似度高。结论:巴中、德阳和资阳地区的丹参质量一致性高且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丹参药材的综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并结合Topsis法综合评价各产地丹参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Hedr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0.5μm),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丹参的HPLC-UV指纹图谱,并以13批药材共有色谱峰峰面积为依据,建立其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判别方法。并对13批丹参样品中丹参素、原儿茶酚、咖啡酸、丹酚酸A、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含量作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指纹图谱法可以区别不同批次丹参样品,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结果一致。由Topsis法分析得出13批丹参药材质量综合评价值大小顺序为:S13S6S3S11S2S12S7S5S9S10S4S8S1。结论所建立的综合化学模式识别及评价方法可用于丹参的质量控制及品种评价。  相似文献   

3.
不同规格商品丹参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商品丹参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对20批不同产地的商品丹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收集自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等不同产区栽培及野生丹参20批。采用Waters x BridgeTM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03%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通过DP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20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上述9种有效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5.13%~101.35%。从产地看,河南、山东产丹参质量最优,四川丹参品质亦佳,河北、江苏、浙江产者次之。直接购自丹参药材产地者,有效成分含量高于购自药房者。结论:不同规格商品丹参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山东、河南丹参中丹参酮类和丹酚酸成分含量较高。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9种有效成分含量,可更加全面地评价商品丹参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并比较不同产地丹参中指标性成分和浸出物的含量,为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HPLC测定了10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并采用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冷浸法)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了其浸出物含量。结果:指标性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大多低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结论:不同产地丹参的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加工方法对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产丹参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合考察国产丹参药材质量。方法用HPLC测定了21批产地样品、9批市售样品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等7种指标成分含量,并考察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分等药材常规理化实验项目。结果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为水溶性成分的主体,丹参酮ⅡA为脂溶性成分的主体,丹参药材指标成分含量和常规实验项目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间品质差异较大,且不同干燥法对丹参7种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为国产丹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并比较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ZORBAXSB-C18(4.6mmX250ram,5¨m)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nm测定丹参酮IIA;以甲醇-5%乙酸(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8nm测定丹酚酸B。流速均为1mL/rain,柱温均为25℃。结果:15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0.24%~0.47%;丹酚酸B的含量为3.16%~4.25%。结论: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丹参酮IIA含量以10号样品(安徽太和)为最高,14号样品(江苏盐城)为最低;丹酚酸B含量以6号样品(河南焦作)为最高,l号样品(山东莒县)为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和比较不同大规模栽培产地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Synchropak PR100-5色谱柱,检测波长分别为270nm和286nm。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较高的是四川中江栽培品。山西芮城栽培品丹参酮ⅡA含量尽管最低,但丹酚酸B含量却最高。结论: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与产地关系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作为丹参药材采购及临床选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丹参种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源丹参引种栽培后药材进行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结果种子来源对丹参药材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影响较大,种子源为方城和卢氏的丹参药材质量较高。结论山东、河南传统产区和主产区的丹参种子均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更好地控制丹参药材的质量,提高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方法:采用阴干、晒干、烘干、鲜切、发汗法加工处理丹参药材,用HPLC测定丹酚酸B,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差异较大,丹酚酸B含量以丹参洗后晒干最高;40℃烘发汗后60℃烘干最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洗后鲜切40℃烘干最高;洗后100℃烘干最低。相对于晾晒、发汗、晒干法,洗后晒干法处理的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升高4.7倍,洗后鲜切40℃烘干法处理的丹参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升高3倍。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控制丹参药材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丹参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引种于天津地区丹参的质量,探索在本地区大田培育丹参的可行性;比较来源不同产地丹参种苗引种后药材的质量差异,拟筛选适宜天津引种的优质种源。[方法]以单株药材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丹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含量,UV-VIS法测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AFS法测定As、Hg含量,FAAS法测定Cu含量,GFAAS法测定Pb、Cd含量。[结果]丹参引种天津后,栽培药材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质量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低于药典限量标准;种源以山东日照种苗引种天津后药材的质量最佳,单株干重可达128.86 g,亩产量可达约600 kg,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达0.330%,丹酚酸B含量达4.977%,分别为药典标准的1.32、1.66倍。[结论]推测天津地区大田适宜引种丹参,种源为山东日照丹参种苗引种天津后栽培品亩产量较高,丹参酮类成分、丹酚酸B含量丰富,因此,山东日照种苗适宜作为天津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贵州引种丹参生长期间质量的动态变化,为丹参药材合理采收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贵州引种丹参种植基地随机选择试验田进行试验,每月定期对实验田内实验样本进行采集,依法加工后,测定其浸出物和丹参酮类、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丹参醇溶性浸出物5~7月份为第一增长高峰,最高达到13.3%,10~11月为第二增长高峰,最高达到18.2%;丹参水溶性浸出物在整个生长期基本呈持续增长,10月中旬达到最大,为58.4%,12月份以后稍有下降。丹酚酸B含量的增长高峰期在10月中旬,含量达到6.7%;丹参酮类的增长高峰期在11中旬,其中隐丹参酮含量为0.16%、丹参酮Ⅰ含量为0.08%、丹参酮Ⅱ含量为0.43%。结论:贵州修文引种丹参药材质量在10~11月品质佳,含量最高,并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鲜丹参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然后对不同储存期的样品检测水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以期确定鲜丹参适宜的加工方法。方法将鲜丹参分4个处理,1.鲜切;2.半干切;3干切;4.全根;储存期为两年,每3个月取样测定水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结果鲜切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体比其它处理高;丹参药材所含丹参酮ⅡA、丹酚酸B随着储存期时间的延长均显下降趋势,到9个月时几乎达到最低值。结论鲜丹参切段晒干后储存更能有效的减少丹参药效成分的损耗及分解,且晒干后9个月前使用最佳。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丹参药材农药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并为制定丹参农残含量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建立检测144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85种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所收集的来源于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及四川省的40批丹参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并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含量测定的规定对其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SAS 8.2软件分析研究丹参农药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40批丹参样品中有20批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均为非禁用或限用农药。其中19批检出草克净/嗪草酮,3批检出氟乐灵,8批丹参样品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含量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草克净/嗪草酮的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均没有相关性。结论:丹参药材栽培过程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农药使用情况,使用地区广泛,农药的种类趋于一致。草克净/嗪草酮的使用对丹参中丹参酮类、丹酚酸B的生成和代谢没有影响。该研究为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及为丹参农残含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2):104-107
目的:评估丹参产地对复方丹参活血化瘀药效的影响及与法定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关系,探索药理学方法作为一种复方丹参片质量表征方式的可能性。方法:按现行中国药典方法制备含不同产地丹参的复方丹参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的含量;灌胃给予上述样品,考察其对鹿角菜胶致小鼠鼠尾血栓、大鼠动-静脉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对实验性血瘀大鼠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含四川丹参的复方丹参样品的丹酚酸B含量最高,含陕西丹参者含量最低;含河南丹参者丹参酮IIA含量最高,含山东丹参者含量最低。含四川丹参的样品在前述实验中,均表现明显药效,可显著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但与其他三种受试样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含河南、陕西、山东丹参的样品则仅显示可抑制小鼠鼠尾血栓形成,而对急性血瘀大鼠动-静脉血栓及血液流变性无明显影响。结论:丹酚酸B、丹参酮IIA含量与复方丹参方活血化瘀药效尚无明确的量效关系,提示对于药效成分复杂或不确定的中成药,仅通过少数指标性成分难以很好控制药品质量,有必要根据新的研究进展对质控成分进行增补或修改,而药理学方法的引入可为其提供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三叶丹参指纹图谱及其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三叶丹参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11批三叶丹参药材的共有图谱,确定了13个共有峰,测定了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总含量在2.86~8.11 mg﹒g~(-1)之间;11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11批药材可大致聚成两类;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的两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测定能全面反应其内在质量,为三叶丹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丹参药材的GAP栽培与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丹参药材的采收季节,分别在不同的主产地采集药材样品,按实验需要分成不同部分,晒干后,以HPLC法测定药材中活性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丹参酮IIA在皮层含量最高,木质部含量甚微,根的下端含量高于上端,须根的含量高;丹酚酸B在皮层的含量高于木质部,根下端含量高于上端,同样以须根的含量高。结论脂溶性的丹参酮IIA与水溶性的丹酚酸B的在丹参根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这两个成分在丹参根中的横向分布以皮层为高,纵向分布均以根的上端高于下端,须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丹参不同居群的生物量与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质丹参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来自不同居群丹参根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的总丹参酮与总丹酚酸的含量。结果:四川中江丹参的单株生物量、山西丹参的丹参酮ⅡA、四川中江丹参的隐丹参酮和总丹参酮、河北的高茎类型的丹参素、四倍体丹参的丹酚酸B和总丹酚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其他样品。以单株生物量和各活性成分含量乘积为考察指标,四川中江丹参的各成分的单株乘积值均高于其他样品。结论:结合丹参的生物量与各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认为,四川中江丹参可以作为一份质量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 ℃)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 ℃)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 ℃)烘干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丹参指纹图谱全貌并同时测定不同种植地区、不同采摘批次丹参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含量,研究新的丹参质量控制指标。方法:本文针对不同批次丹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紫外-可见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DAD),以乙腈-水(含0.026%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柱温24℃。结果:10个批次丹参提取液中,原儿茶醛浓度在0.375~6μg.mL-1,丹酚酸B浓度在65~390μg.mL-1,隐丹参酮浓度在2.2~22μg.mL-1,丹参酮IIA浓度在2.5~2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原儿茶醛的含量为0.00124%~0.00205%,丹酚酸B的含量为7.26%~9.94%,隐丹参酮的含量为0.190%~0.568%,丹参酮IIA含量为0.512%~1.252%。结论:应用HPLC-DAD法同时对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同时将它们作为丹参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