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GC-MS/MS)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含量和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湖北蕲春2014年种植的艾叶为对象,选择端午节前后的1个月左右(5月8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6月3日,6月9日,6月16日)为采集的时间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所采集艾叶样本的挥发油,利用GC-MS/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对,结合NIST库进行成分的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湖北蕲春种植的艾叶在不同时间的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挥发油含量在端午节前不断增加,到5月20号左右达到最高点,然后挥发油含量逐渐降低;化合物的种类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及酮、醛、烷、醇及苯系化合物等;其检出和鉴定的化学成分随采集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由5月8日的69种逐渐增多为6月16日的82种;以挥发油含量及30种主成分相对含量为指标,艾叶最佳的采集期为端午节前1-2周左右;以挥发油所含侧柏酮等数种毒性成分为指标,最佳的采集期则为端午节之后1-2周左右。结论: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艾叶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樟树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在不同时间和生长环境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樟树在不同时间、不同生长环境叶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变化,为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樟树挥发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测定总挥发油得率,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龙脑樟脑的含量。结果:同一滨江高教园区从3月到7月的样本中,发油总含量最高3.0987%、最低0.5198%;龙脑最高18.7003%、最低0.4032%;樟脑最高14.8126%、最低0.0172%。不同生长环境东阳的样本龙脑的含量比杭州低1半;湖州的样本挥发油总含量比杭州大得多。结论:不同时间和生长环境对樟树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庆产天胡荽挥发油气质联用法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庆产天胡荽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提取天胡荽全草挥发油,并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法确定其成分及含量。结果:通过计算机谱库匹配共鉴定出了4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0.35%。结论:气质联用法适宜于天胡荽挥发油成分检测,从而为天胡荽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0,(8)
目的:分析广西不同产地龙眼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龙眼花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广西不同产地龙眼花挥发油得率为0.15%~0.25%,均含有石竹烯、γ-榄香烯、α-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和β-愈创木烯等特征成分,但不同产地龙眼花的挥发油中同一成分含量变化较大。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应用广西产龙眼花药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中α-蒎烯与β-蒎烯的含量动态变化,探讨挥发油成分积累,确定适宜采收期.方法 全年不同月份采集肉豆蔻鲜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α-蒎烯与β-蒎烯两成分的动态积累.结果 肉豆蔻叶挥发油中α-蒎烯含量,雌株1月最高为14.70%,雄株5月最高为29.24%;β-蒎烯含量,雌雄植株均11月最高分别为19.64%和19.47%.结论 全年不同月份,雌株叶中α-蒎烯含量变化差异小,而雄株差异明显;β-蒎烯含量在雌、雄植株叶中变化均较大,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时间采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杭白菊中绿原酸及其他成分(总黄酮、总糖、氨基氮、挥发油)含量在采摘期中的变化。方法测定2001年,2002年度不同采摘日期的杭白菊中各成分的含量。以反相HPLC测定杭白菊甲醇提取液中绿原酸含量,亚硝酸钠 硝酸铝显色法、苯酚-浓硫酸比色法分别测定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总糖含量,甲醛滴定法测定水浸出物中的氨基氮,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结果杭白菊绿原酸、氨基氮含量在整个采摘周期中无明显变化;总黄酮含量随采摘期推迟呈下降趋势;两年中挥发油及总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2002年度两者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而2001年挥发油含量在采摘前期无明显变化,采摘后期降低,总糖含量在采摘前期变化不明显,而在采摘后期却明显升高。结论杭白菊总体质量与采摘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商品等级羌活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同一产地野生羌活不同商品等级间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不同商品等级羌活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和须根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7%、8.1%、7.5%、7.1%、8.6%,并分别鉴定出27、26、27、26、24种化合物,共有成分15种,均以β-蒎烯、α-蒎烯、萜烯等为主要成分。结论:不同商品等级羌活挥发油在得率、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一致。除须根外,蚕羌、竹节羌、大头羌和条羌中挥发油含量依次降低,与传统等级划分方法基本一致,本实验从挥发油含量的角度佐证了羌活传统的等级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标  冯锦东  王德立  欧淑玲 《中成药》2010,32(12):2126-2130
目的:研究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确定肉豆蔻叶适宜采收时间。方法:每月中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雌、雄肉豆蔻鲜叶挥发油,并对部分挥发油采用GC-MS法测定化学成分。结果:雄株叶挥发油4月和11月含量最高分别达0.447%、0.450%,雌株4月份最高达0.503%。除10月雌、雄植株叶挥发油含量相同外,其它月份雄株均低于雌株。单萜及其衍生物含量,雄株1月最高90.0%,雌株5月和11月最高达86.2%、86.1%。其中α-蒎烯含量,雄株5月最高达29.24%,雌株1月最高达14.70%;而4-萜烯醇含量,雄、雌株均9月最高,分别为13.84%、18.20%。结论: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不同月份差异明显,应根据需要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于潜产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以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其中含量高于1%的共有12个,并以苍术酮的含量最高(26.302%)。结论:于潜产白术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这与已报道市售白术、湖南白术、河北白术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为不同产地白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0个不同产地来源防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防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均含有人参醇、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六酸、油酸、匙叶桉油烯醇、肉豆蔻醚、庚醛、辛醛、壬醛、2-壬酮、桉油脑等11种化合物,其中防风挥发油中的特征成分人参炔醇以10号黑龙江的相对含量最高(60.87%),2号云南的相对含量(59.15%)次之,8号内蒙古防风相对含量(6.69%)最低.结论:不同来源防风挥发油中共有11个共有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的防风挥发油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樟树叶挥发油在不同采摘时间段中含量成分及抗菌活性的变化,确定樟树叶的最佳采摘期,为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樟树挥发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月采集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的樟树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测定总挥发油得率;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定龙脑樟脑的含量;用液体稀释法测定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不同月份的樟树挥发油总含量最高3.0987%(4月)、最低0.8504%(5月);龙脑最高13.5910%%(6月)、最低0.4032%(5月);樟脑最高14.8126%(9月)、最低0.0172%(6月);不同月份的樟树挥发油对4种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有差异,以9月份的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具和绿脓杆菌的MIC(ul/mL)分别是:0.195、0.781、0.098、50.00。结论:综合考虑挥发油含量和抗菌活性两个因素,一年的最佳采摘期依次是9、10和4月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甘肃产当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乙醚超声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乙醚超声提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7种成分,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3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点,主要成分均为藁本内酯,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中占55.89%,在乙醚超声提取法法中占78.27%,在超临界萃取法中占78.19%。结论: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较低,而用乙醚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较高,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5,(4)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炮姜24种。鲜姜含姜烯、α-柠檬醛及β-水芹烯较高,分别为22.59%、20.87%及11.01%。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干姜含α-柠檬醛高达40.48%,同时β-水芹烯的含量则略有降低,为10.38%;炮姜中新产生了32.73%的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16.38%的3,9(11)-二烯-10-过氧化物、3.36%的荜澄茄油烯,另外还产生了桉叶二烯及β-红没药醇等成分,而β-水芹烯含量最低,仅为1.95%;姜炭中的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均最高,且新产生了α-柏木烯、癸醛及γ-榄香烯等成分。结论: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量也不同。本方法适用于姜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本研究为姜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8)
目的:分析比较赤胫散根、茎、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分别提取赤胫散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从赤胫散3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6种成分,共有成分20种。其中根、茎、叶分别鉴定出30、47和42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8.51%、82.89%、58.71%。根、茎、叶挥发油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酞酸二丁酯,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6.31%、30.92%、20.32%。结论:赤胫散根、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赤胫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沙参不同提取方法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北沙参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法分别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鉴定了3种成分,从SFE-CO2提取物中鉴定了5种成分。结论: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挥发油在外观,化学成分及含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用SFE-CO2法提取的挥发油得率高、提取时间短,是北沙参挥发油提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选超声提取柴胡挥发油的工艺,并研究柴胡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试验,运用3因素3水平,以柴胡挥发油的得率为响应指标,考察液料比、提取温度、超声时间对得率的影响;对超声提取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鉴定。结果: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6、提取温度51℃、超声时间26 min,经验证此条件下的挥发油得率为14.77%,与理论值14.85%相比差别不大,表明此法较为准确;采用GC-MS分析所得到的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46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组分的96.84%。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1,2-二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庚烷等,其中甲基环己烷为含量最高成分。结论:响应面法用于超声提取柴胡挥发油工艺的优选准确、可靠;超声法能较好的应用于柴胡挥发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0,(7)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八角茴香种子、果壳、茎和叶的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八角茴香种子、果壳、茎和叶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55、48、51和51个化学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8.80%、99.72%、99.26%和99.42%。四者共鉴定出60个化学成分,其中有42个化学成分是共有化合物,均以反式茴香脑为主要成分。结论: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龙脑樟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从龙脑樟叶中提取出34种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35%,其中以龙脑含量最高。结论:龙脑樟叶中挥发油含量丰富,其中以龙脑含量最高,对于提取天然冰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白子菜不同药用部位中挥发油的含量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C)联用仪进行分析. 结果白子菜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在 0.245%~2.379% 之间,经 GC-MS 分析鉴别出 44 种化学成分.其中在根、茎、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 31 ,25 和 27 种化学成分,有 14 种成分为 3 个药用部位所共有.结论 白子菜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α-石竹烯、δ-荜澄茄烯、大叶香烯 D 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影响鲜肿节风挥发油及油中β-榄香烯含量的因素,为肿节风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建立β-榄香烯的GC测定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以及不同干燥时间的鲜肿节风药材中挥发油及油中β-榄香烯的含量.结果:生长年限对挥发油得率及β-榄香烯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同采收期对挥发油得率及β-榄香烯含量有影响,以12月份相对较高;不同药用部位鲜肿节风的挥发油得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茎,β-榄香烯含量以叶中最高,茎中最低;干燥时间越长,按干品计算的挥发油得率和β-榄香烯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β-榄香烯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肿节风药材挥发油中该成分的质量控制.该研究结果为肿节风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