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残端压监测,能否等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全身麻醉下行CEA的病例资料,术中根据TCD监测指标决定是否使用转流,同时监测残端压。结果术中临时阻断颈动脉后,14例(22.2%)病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下降幅度50%,需使用转流;35例(55.6%)病人残端压40 mm Hg。在使用转流的病例中,阻断颈动脉后MCAVm和基础值的比例,与残端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2=0.41,F=0.014,P=0.014)。结论 CEA术中TCD和残端压监测对于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的符合率较低。残端压不能替代TCD作为判定CEA术中是否应该使用转流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经验总结。方法回顾25例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TCD监测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23例,女2例。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11例(44%),右侧13例(52%),双侧狭窄而右侧较重者1例(4%)。除3例术中发生探头移位而未记录完整(均使用转流)外,余22例均全程监测。可根据CEA术中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了解术侧颈动脉远端供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转流。同时全程监测微栓子情况;术后有1例(4%)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缺损症状;2例(8%)出现谵妄;余22例(88%)未出现新发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EA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易损斑块、降低卒中风险,术中TCD监测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EA术中采用TCD和SEP联合监测,用TCD监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波幅的变化。根据术中TCD和SEP的变化综合判断是否实施转流术,并判断开放颈动脉后有无出现脑血流高灌注。结果本组患者经术中应用TCD和SEP联合监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TCD监测MCA Vm及SEP波幅下降均达到转流标准的患者,术中行转流术。SEP(10.3%,3/29)和TCD(44.8%,13/29)监测达到转流标准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P=0.002)。5例患者TCD监测示术中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但此时SEP并无阳性表现,通过适当降血压及压迫颈动脉处理,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本组患者术后1周内复查CTA或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均消失。术后随访3~18个月,仅1例患者在术后第10 d出现术侧手功能区小片状脑梗死,其他患者均无出现并发症。结论TCD与SEP联合监测在CEA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SEP在判断术中是否使用转流方面更有优势,TCD在判断CEA术中高灌注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多参数联合监测下实施CEA治疗的7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颈内动脉返流压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72例返流压≥25 mmHg,3例<25 mmHg;58例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2例轻度降低复通后好转,6例下降超过50%但恢复,5例下降超过50%未恢复,4例下降超过75%未恢复。术中5例使用转流管。术后发生脑卒中2例,未发生栓塞事件。术后1周内复查颈动脉CTA显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均通畅,1例颈外动脉闭塞,1例颈外动脉血栓形成并管腔重度狭窄。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末次随访GOS评分5分74例,3分1例。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监测颈动脉返流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提高CEA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25例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TCD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23例,女2例。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11例(44%),右侧13例(52%),双侧狭窄而右侧较重者1例(4%)。除3例术中发生探头移位而未记录完整(均使用转流)外,余22例均全程监测。可根据CEA术中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了解术侧颈动脉远端供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转流。同时全程监测微栓子情况;术后有1例(4%)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缺损症状;2例(8%)出现谵妄;余22例(88%)未出现新发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EA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易损斑块、降低卒中风险,术中TCD监测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10例。术前病人均有头晕、头痛。本组均行CEA,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CEA术后颈动脉血流再通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3.4±20.5)min,术中颈总动脉阻断时间(22±6.2)min,平均住院时间(10±3.9)d。术后头晕、头痛消失30例,明显缓解10例。40例随访2~18个月,术后6个月出现颈动脉再狭窄1例,术后12个月出现手术对侧小面积脑梗死2例。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吲哚菁绿(ICG)造影和FLOW 800分析,蔡司P900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颈动脉荧光显影。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3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TCD监测和ICG荧光造影显示术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前CTA检查显示术侧颈动脉通畅。术后1、6个月复查CTA,3例出现再狭窄,其中2例狭窄程度40%~60%,1例出现同侧颈外动脉重度狭窄,但无症状。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ICG荧光造影对预防脑缺血或过度灌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方法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1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者CEA术中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ES).记录MCA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MES数目和信号特点.结果 阻断期Vm最低降至阻断前的45%,释放期Vm较阻断前增加至163%~372%,缝合期Vm较基线增加至143%~341%.术中各期均可能记录到MES.1例分流者MES总数(n=198)较其它未分流者(n=12~56)明显增多,主要见于分流放置过程中和开放分流期间.未分流者MES主要见于缝合期(n=2~35)、分离期(n=0~38)和释放期(n=0~7),阻断期没有或少数MES(n=0~1).固体微栓子见于各期,气体微栓子见于释放期、分流期大多数MES、缝合期个别MES.术后1例双侧ICA严重狭窄者发生手术对侧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CEA术中TCD监测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发生的实时、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颈动脉狭窄并行CEA的病例资料,术前病人均行头颈CTA、颈部血管超声,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非补片外翻式剥脱,并行TCD脑血流量与栓子监测。结果 术后复查头颈CTA、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脑血流灌注成像,52例颈动脉狭窄均解除、血流通畅,手术总时长(125±13) min。术中转流15例(28.8%),用时(28±6) min。术后发生声音嘶哑6例(11.5%),脑过度灌注1例(1.9%),耳后感觉麻痹3例(5.8%),皮下血肿2例(3.9%),脑梗死2例(3.8%,其中死亡1例)。随访3~6个月,再狭窄1例(1.9%)。结论 CEA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前全面检查评估,术者精细操作,术中运用TCD检测,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和监测SEP中N20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情况后,决定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管腔狭窄变化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SP低于50 mmHg和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2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不明显,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1(四分位数范围0.5~1.5) vs 2(四分位数范围1~2.5),P=0.03];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6);术后6个月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6.8±2.5)% vs (87.5±8.6)%,P<0.001]。 结论 SEP监测可能有助于避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SEP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2—2023-03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EA,术中采用TCD联合SEP、MEP监测,TCD检查手术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MEP波幅变化,以TCD作为金标准,探究SEP、MEP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中颈动脉阻断后,32例(16.84%)MCA下降>50%,其19例N20波幅下降>50%,13例N20波幅下降≤50%,以TCD为金标准,SEP波幅下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59.38%、91.77%、86.32%、59.38%、91.77%、0.511;32例患者中22例SEP潜伏期延长>10%,10例SEP潜伏期延长≤10%,SEP潜伏期延长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68.75%、93.67%、98.47%、68.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共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左侧狭窄35例(53.85%)、右侧30例(46.15%);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中度狭窄17例(26.15%)、重度狭窄48例(73.85%),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均未使用转流管,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30 min,均未使用补片,达Ⅰ期缝合。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麻木,对症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舌咽神经损伤,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1例术后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率50%,但无症状临床,予保守治疗;1例术后4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院后经对症治疗恢复;1例术后9个月死亡,原因不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监测、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严密观察可以保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血压调控水平与术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254例CEA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患侧颈动脉血流阻断期间血压变化率[(阻断后收缩压-术前收缩压)/术前收缩压×100%]分为A组(血压变化率0~20%;110例)和B组(血压变化率%20%;144例)。以术后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及新发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为观察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中血压调控与术后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除术前高血压病史外,两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术前神经症状、颈部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偏高,而B组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血流阻断后血压变化率并非术后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及新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传统范围内的血压调控水平可能不是CEA后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及新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但仍需结合病人术前血压水平及血管情况,加强术中血压监测,实施个体化的血压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scranial Doppler,TCD)术中监测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术中的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出现的规律。方法 应用TCD监测18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CEA中各期的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记录CEA各期MCA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及微栓子的数量。结果 (1)术中1例患者出现左眼动脉颞上支栓塞,其余患者无并发症。(2)释放期和缝合期MCA的PSV及PI较基线期明显升高(P <0.01)。44.4%(8/18)的患者阻断后PSV下降>60%。术中,77.8%(14/18)的患者采取了分流措施。释放颈内动脉后33.3%(6/18)的患者PSV升高100%以上。(3)100%的患者于手术中监测到MES。患者的总MES为11~150个,平均60±42个。栓子主要集中于分流期和释放期。结论 TCD作为一项无创、实时的监测工具能够广泛应用于CEA术中监测,及时地发现围手术期的各种血流变化及MES的产生,有效预测围手术期的卒中发生,优化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颅多普勒在TCCF介入栓塞手术前评估颅内血流代偿的初步应用。方法对16例TCCF患者介入手术之前行TCD检查,取得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数值,及压迫患侧颈动脉时双侧MCA血流速度数值。通过数值对比,评价颅内血流代偿状况。结果 3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患侧MCA血流速度减慢,12例压迫患侧颈动脉时双侧MCA流速接近,1例压迫患侧颈动脉时双侧MCA流速差异较大,经间断压迫患侧颈动脉,流速趋于接近。结论 TCD具有无创伤、安全、方便、可重复等特点,并能实时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和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作为TCCF指导介入治疗术前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评价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与过度灌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科收治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TCD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TCD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无交通动脉开放)和对照组(交通动脉开放),观察术前和术后1 m、2 m狭窄处及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PV)、平均血流速度(MV),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2 h、24 h、48 h行病变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结果术前血管狭窄处PV、MV明显升高,远端血管PV、MV降低,术后1个月、2个月支架内血流速度降低,狭窄远端血流速度升高,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及48 h患者病变侧MCA PV、MV监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有效评价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短期疗效,并有利于长期随访;观察组术后脑血流速度增快明显,对血压变化敏感,更容易发生过度灌注,TCD监测对支架术后严格控制血压,预防过度灌注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52例,麻醉诱导前及颈动脉阻断前后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以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后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部脑氧饱和度等。结果 HR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MAP在颈动脉阻断后明显增高(P<0.05),而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bis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侧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颈动脉阻断后呈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开放后30 min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CEA术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没有影响;CEA术可以改善患侧局部脑供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不同麻醉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2例需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4组:Ⅰ组,46例,常规全麻;Ⅱ组,53例,在Ⅰ组基础上,气管插管前用2%利多卡因5 ml行喉及气管内表麻2 min后插管;Ⅲ组,101例,在Ⅱ组基础上,在手术开始前用0.25%罗哌卡因行患侧颈丛神经阻滞;Ⅳ组,112例,在Ⅲ组基础上,术中暴露颈动脉后用1%利多卡因1 ml行颈动脉窦浸润麻醉。分析4组进入手术室(T0)、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1)、颈动脉阻断即刻(T2)、颈动脉松开即刻(T3)、术毕拔管(T4)和术毕1 h(T5)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以及术中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麻醉药物用量差异。结果与Ⅱ~Ⅳ组相比,Ⅰ组T1和T4时刻HR和MAP明显升高(P0.05),术中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Ⅰ、Ⅱ组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清醒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Ⅲ、Ⅳ型(P0.05)。Ⅳ组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结论 CEA患者采用全麻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颈丛神经阻滞或颈动脉窦阻滞可以稳定该类病人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为预防颈动脉被夹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卒中,大多数外科医生在EEG、TCD、颈动脉残腔压测量、体感诱发电位、局部脑血流测定等一种或几种监测方法下进行选择性分流,本文比较了TCD和EEG检查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S)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AS)后13例(8.7%)发生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率平均为91%;术后15min~1周(平均2.5 h)均出现头痛(100%),其中伴高血压8例(61.5%)、癫癎部分性发作5例(38.5%)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4例(30.8%).经颅多普勒(TCD)证实为支架侧大脑中动脉的峰血流增加≥100%.CT示有颅内出血4例,脑组织水肿7例,无明显异常2例.经控制血压、神经保护等治疗,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2例死亡.结论 CAS术后HS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癎发作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等脑出血及脑组织水肿表现,重度动脉狭窄可能是CAS术后HS的发病机制;术后TCD监测脑血流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