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RhoA在小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取胚胎围种植期(D0至D6天)昆明小鼠子宫作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对RhoA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RhoA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腔上皮和基质细胞。受精后,RhoA在子宫内膜的含量高于未孕组(P<0.05);受精后第4d(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中RhoA的含量明显增多,明显高于未孕及植入前各时间组(P<0.05),并逐渐向基质细胞延伸,第5d广泛分布在蜕膜细胞和基质细胞,到第6天大部分子宫内膜基质区域及腺上皮的细胞中有大量的RhoA分布。RhoA在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在受精后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①RhoA可能参与了胚胎的种植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还可能间接参与植入后胚胎的滋养层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LA-G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HLA-G蛋白表达,18例子宫肌瘤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腺上皮、间质细胞均有HLA-G蛋白表达,而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正常内膜中未检测到HLA-G蛋白;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HLA-G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分泌期和增生期HLA-G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HLA-G蛋白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芯片研究p63及其同系物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63蛋白及其同系物TAp63、△Np6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选取183例肺癌、30例肺良性病变的石蜡标本,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三种蛋白在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63蛋白及其同系物map63、△Np63三者在肺鳞状细胞癌、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小细胞癌的表达具有一致性(r〉0.75,P〈0.01),且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均高于其它类型(P〈0.01);在鳞状细胞癌中△Np63表达率(74.6%)略高于map63(67.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p63、TAp63及△Np63在肺癌旁组织或肺良性病变的肺泡上皮细胞和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不表达,而只表达于支气管上皮的基底细胞和支气管腺的肌上皮细胞。结论p63基因在不同类型的肺癌中作用不同,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种同系物map63和△Np63在鳞状细胞癌中也呈高表达,其机制有待研究。p63可作为肺鳞状细胞癌与其它类型癌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EM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VEGF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变化,分泌期腺上皮VEGF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增殖期(P<0.05)。在增殖期,EM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无明显差别,但在分泌期,EM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EM在位内膜腺上皮的VEGF含量显著高于同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异位腺上皮(P<0.01)。结论表明VEGF的表达异常与E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不同亚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以寻找其在不同病灶中的分布规律,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石蜡标本,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0例及其在位内膜60例(增生期各30例、分泌期各30例)以及正常子宫内膜30例(增生期和分泌期各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染色结果半定量化,并分析比较各种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各组中,ERα和ERβ在腺上皮的表达与它们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ERα蛋白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在位内膜ERα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73.3%和76.7%)高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腺上皮和问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3.4%和46.7%)和正常内膜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6.7%和50.0%),均P<0.05.ERβ蛋白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0%和76.7%)高于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8.0%和63.3%),后者又高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6.7%和26.7%),P均<0.05.在位内膜的ERα和ERβ蛋白表达在增殖期均高于分泌期,P均<0.05;异位内膜增殖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α和ERβ蛋白在不同部位表达的比较:在正常内膜中ERα的表达略高于ERβ,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ERβ的表达高于ERα,P<0.05;而在位内膜中两种亚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均有ERα和ERβ的表达,但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ERβ表达占优势,而ERα表达受限.ERα和ERβ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正常早孕、稽留流产蜕膜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稽留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对白血病抑制因子(UF)在2组妇女绒毛蜕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和表达强弱度分析。通过病理图像分析仪对图片进行观察,并运用所附分析系统软件测量各组平均光密度值(IO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20例)、稽留流产患者(稽留流产组,25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孕酮(P)水平。结果(1)孕酮及hCG水平在2组孕妇间的比较:正常早孕组孕妇血清中孕酮、hCG水平分别为(37.5±15.2)ng/mL、(9005,8±2134.9)mIU/L,稽留流产组孕妇分别为(19.1±11.6)ng/mL、(3120.3±1213.2)mIU/L,两组孕妇血清孕酮、hCC水平比较,有显著性(P〈0.01);(2)LIF平均相对含量在2组孕妇蜕膜、绒毛组织中的比较:正常早孕组孕妇分别为0.38±0.15,0.36±0.11;稽留流产组孕妇分别为0.20±0.17,0.18±0.13。正常早孕组与稽留流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IF在稽留流产蜕膜绒毛组织中的表达量降低,可能是导致hCG及孕酮分泌下降,最终造成稽留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通过测定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了解整合素β1在蜕膜组织中表达的主要部位,探讨其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1例妇女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进行检测,其中20例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21例为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结果整合素β1在早孕蜕膜组织的细胞浆内,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及腔上皮细胞浆内均有表达,在早期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12例呈阴性,8例呈弱阳性,0例呈阳性,0例呈强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阴性,4例弱阳性,11例阳性,3例强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整合素β1在早期自然流产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傅晓敏  王雯  黄丽丽 《解剖学报》2007,38(6):751-754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 1087例早孕药物流产后异常出血者的宫腔刮出物行病理学检查;选取40例异常出血者,以20例药物流产后无异常出血者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Ang-1、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 1.1087例中有绒毛和蜕膜残留者占80.5%;2.Ang-1、Ang-2蛋白在药物流产后的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上皮及内膜基质细胞和血管壁中均有表达,以在腺体表达为主;3.两组Ang-1、Ang-2表达率均为100%,但异常出血组Ang-1、Ang-2的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药物流产后绒毛和蜕膜的残留可能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多的主要原因;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子宫内膜中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增强,可能引起血管生成的异常,从而使绒毛和蜕膜不容易脱落或子宫内膜的修复受影响,导致了出血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9.
自然流产中的早孕期蜕膜细胞Bcl-2 /Bax 比例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早孕期蜕膜细胞细胞凋亡异常与妊娠失败的关系。应用TUNEL法测定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细胞的定位,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正常早孕40d蜕膜组织细胞大量凋亡,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Bax蛋白有较强表达。(2)正常早孕50d,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的表达显著增强,Bax蛋白表达减弱。(3)早孕50d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大量凋亡,与同时期正常蜕膜组织相比,P<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Bax比例降低。早孕期蜕膜组织凋亡异常可能是自然流产的机制之一,Bcl-2/Bax途径可能是诱导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非孕期子宫内膜和正常妊娠早期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树突状细胞(DC)CCL17和CCL22的表达差异,探讨母胎界面DC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募集及母胎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早孕组人工流产时、复发性流产组清宫时取其蜕膜,正常未孕组行子宫切除时取其内膜组织。分离蜕膜或子宫内膜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real-time PCR法分析3组DC 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3组DC培养上清液中CCL17和CCL2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蜕膜DC CCL17和CCL22 mRNA的表达分别为3.04±0.40和1.83±0.24,均高于正常未孕组(0.85±0.24和0.31±0.08,P<0.01)和复发性流产组(1.65±0.14和0.96±0.09,P<0.01)。正常早孕组蜕膜DC能够持续旺盛分泌趋化因子CCL17和CCL22,在培养的12~96 h内CCL17和CCL22的分泌量逐渐增多。同一时点早孕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复发性流产组DC分泌的CCL17和CCL22(P<0.01)。结论: 正常妊娠后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增强,DC可能通过高表达CCL17和CCL22而增强对CD4+CD25+Treg的趋化作用,从而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蜕膜DC表达CCL17和CCL22下降可能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表达是否与子宫内膜月经周期有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nRHⅡ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其表达是否有差异。结果: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阳性表达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细胞质;GnRHⅡ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的表达依次增强,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Ⅱ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表达强于增生期(P<0.05),且以分泌早中期最强,显著强于增生期和分泌晚期(P<0.01),而异位组或在位组的分泌期与增生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以及在人类月经生理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63蛋白在胎儿及育龄期子宫内膜上皮的表达。方法12~39周龄的胎儿和育龄期子宫内膜标本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胎儿子宫内膜自12周起可检测到P63蛋白阳性细胞,主要定位于表面上皮,随孕龄增加表达逐渐减弱;育龄期子宫内膜仅在1例增生期子宫内膜检测到P63阳性细胞,主要定位于腺上皮散在的零星细胞,表达强度低于胎儿子宫内膜组织。结论P63蛋白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成熟程度、分化潜能与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VEGF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关系 ,以求从蛋白水平阐明无排卵型功血的出血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ER和PR在 2 0例正常增殖期和 6 0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选用微血管密度标记物CD34,测定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 (MVD)。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蛋白和MVD明显低于正常增殖期 (P <0 0 5和P <0 0 1 ) ;而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PR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 (P <0 0 5和P <0 0 1 )。相关分析显示 ,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6 6 6 ,P <0 0 5 ) ;与腺上皮PR呈显著性负相关 (r=- 0 6 2 9,P <0 0 5 )。正常增殖期内膜与功血增殖期内膜比较 ,腺上皮VEGF和PR蛋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首次指出病理表现为单纯性增生和复合性增生的无排卵型功血患者 ,其子宫异常出血与子宫内膜VEGF和PR的表达失调有关。PR间接作用于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 ,使后者分泌减少 ,微血管形成障碍 ,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酮(P)及其受体(PR)、IL-8在原因不明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及母胎界面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ELISA检测30例原因不明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3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P、IL-8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PR、IL-8表达。结果:流产组血清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组织PR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两组蜕膜组织中PR均表达于蜕膜细胞的细胞核,且流产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绒毛组织中IL-8均表达于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且流产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蜕膜组织中IL-8均表达于蜕膜细胞的细胞质,且流产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组血清P与IL-8呈显著负相关(r=-0.870,P<0.01),流产组蜕膜组织PR与IL-8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1)。结论:P、PR低表达、IL-8高表达可能与原因不明自然流产发生相关,且P、PR可能通过下调IL-8表达维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E-钙黏素(E—cadherin)与β-连环素(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0例早期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组)及24例正常早期人工流产(正常妊娠组)绒毛和蜕膜组织内E—cadherin、β-catenin表达的平均光度及积分光度。结果E—cadherin、β-catenin.在自然流产组和正常妊娠组绒毛与蜕膜组织中均有表达。自然流产组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表面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平均光度及积分光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adherin及β-catenin对妊娠维持起一定的作用。蜕膜及绒毛组织E—cadherin与β-catenin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TNF-α,MMP-9表达,探讨二者与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30例自然流产与2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行人工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TNF-α,MMP-9的表达。结果流产组蜕膜组织中TNF-α,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高于对照组(13.3%,P=0.006;16.7%,P=0.005),两组蜕膜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TNF-α,MMP-9的表达增高,提示TNF-α,MMP-9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bcl-2在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和在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子宫内膜和肌间异位内膜ER、PR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其中腺上皮阳性表达率高于间质(P〈0.05),且异位内膜的腺上皮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组织(P〈0.05);ER和PR的表达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腺体ER、PR与bcl-2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子宫蜕膜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和TGF-β1mRNA的表达格局。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了15例早期自然流产及2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行人工流产者蜕膜组织的TNF-α和TGF-β1mRNA表达水平。结果流产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8±0.52和1.08±0.10;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0.34和1.41±0.23。统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自然流产病人的蜕膜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而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母胎界面TNF-α和TGF-β1mRNA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病机理,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67例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和不同类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和PCNA含量检测分析。结果: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分泌期(P<0.01),在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ER、PR的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ER的含量高于PR(P<0.01)。PCNA在内膜分泌期和伴有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中含量高(P<0.01)。结论:ER主要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有关,PCNA在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过表达可能与宫内膜异常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IR)在子宫腺肌症患者原位及异位内膜表达。以探讨子宫腺肌症发生维持及侵袭的机制。方法取2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原位和异位内膜标本作为病例组,另取22例正常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Ⅰ,IGF-IR的分布及表达。结果正常内膜及子宫腺肌症的原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IGF-Ⅰ,IGF-IR的表达,IGF-Ⅰ在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IGF-Ⅰ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症的异位内膜生长与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