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索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于郑州市第七 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持续跟踪随访 1 年,以随访 1 年的复发与否划分为 复发组 35 例及无复发组 65 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性别资料、年龄资料、肠息肉数目资料、肠 息肉直径资料、肠息肉生长位置资料及组织病理类型资料等),分析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组织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 60 岁、肠息肉数目≥ 3 枚、肠息肉直径≥ 2 cm 及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均是肠息肉重 要的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时对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作充分考虑, 并且术后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实施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140例胃息肉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内镜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内镜成像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发生发展的联系。结果:胃息肉多发于胃体、胃底部位,大小多≤0.5 cm,分型以山田Ⅰ、Ⅱ型为主;组织病理学分类以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主;内镜窄带成像特征为圆点状、长条状和脊状;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可根据成像特点不同进行鉴别;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以上息肉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究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关系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州市 立医院和赣州市人民医院于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收治的 70 例行肠镜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 抗血小板治疗分观察组 31 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与对照组 39 例(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患者术后出血情况,并将术后出血的患者纳入出血组,将术后未出血的患者纳入未出血组,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抗 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70 例患者中有 22 例(31.43 %)患者出现术 后出血,48 例(68.57 %)患者未出现术后出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 31 例患者中有 10 例(32.26 %)患者出现术后 出血,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 39 例患者中有 12 例(30.77 %)患者出现术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息肉分布、肠息肉数目、肠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内镜治疗方式、内镜山田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 > 0.05);出血组肠息肉数目多发、肠息肉大小为 1.0 ~ 1.6 cm、病理类型为肿瘤性、内镜山田分型为 Ⅲ ~ Ⅳ 型患者数多于未出血组,内镜治疗方式为 CFP 的患者数少于未出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息肉的大小 1.0 ~ 1.9 cm、内镜山田分型 Ⅲ ~ Ⅳ 型为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P < 0.05)。结论: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临床应重视肠息肉的 大小 1.0 ~ 1.9 cm、内镜山田分型 Ⅲ ~ Ⅳ 型的患者,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少其术后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浅析上消化道黏膜肿物(SMT)的内镜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20 年 7 月 1 日在东莞市寮步医院就诊的 SMT 患者 274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内镜表现,并 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74 例患者经过内镜诊断,确诊 239 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87.23 %,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下表现,腺瘤:86 例处于十二指肠,2 例处于胃部。增生性息肉:43 例为稍低回声、 60 例为中等回声、48 例为高回声;145 例病灶处于黏膜浅层,6 例处于黏膜深层。结论:SMT 的内镜诊断结果虽然与病理 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内镜能确定肿物位置、特性等,可同时指导完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期间诊治的胃息肉患者中选取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的患者 39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实施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 疗的患者 39 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4.87 % 和 79.49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13 %,低于对照 组的 1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 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嗓音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洛阳市 第三人民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声带息肉(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声带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 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开展单纯支撑喉镜手术,观察组开展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手术,比 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嗓音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其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96.67 %,高于对 照组的 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标准化噪声能量、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均低于手术前, 观察组的标准化噪声能量、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鼻内镜联合支 撑喉镜手术可减少声带息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嗓音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方法:收集 2015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取术后出血的 1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出血的 1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临床中观察到的潜在出血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腺瘤大小、手术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索结直肠腺瘤术后出血 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多因素 logistc 回归显示, 年龄(OR = 0.436,P = 0.021)、性别(OR = 0.283,P = 0.002)、手术部位(OR = 4.993,P = 0.003)、手术方式 (OR = 8.632,P = 0.000)、腺瘤大小(OR = 6.163,P = 0.011)均为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预测 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815,P < 0.001,95 % CI(0.775,0.874),最佳临界点为 0.515,灵敏度为 0.72, 特异度为 0.79。 结论: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腺瘤大小、手术方式均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 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出术后出血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胃息肉电凝切除术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5000例胃镜检查患者中,胃窦息肉101例,胃体息肉59例;息肉直径在0.5—2cm115例患者均内镜下1次切除,息肉直径〉2cm45例采取多步切除法。结果:157例患者进行进行电凝切除术后效果良好,结论:胃息肉未发生癌变前均主张采取胃镜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消覃汤加减对大肠息肉摘除(脾虚夹瘀证)1年后息肉再发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149例,均病史资料完整、中医辨证为脾虚夹瘀证且术后1年复查肠镜;其中规范服用消覃汤1年者(治疗组)79例,未服任何药物者(非治疗组)70例。比较两组大肠息肉摘除1年后的再发及中医证候情况。  结果:①大肠息肉摘除1年后,治疗组再发率为18.99%(15例),低于非治疗组的38.57%(27例)(P<0.05);其中治疗组腺瘤性大肠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再发率分别为20.75%、15.38%,非治疗组分别为42.86%、32.14%,组间腺瘤性息肉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除畏寒怕冷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各单项证候均有改善(P<0.05)。  结论:消覃汤加减对大肠息肉摘除术后(脾虚夹瘀证)的息肉再发有一定防治作用,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镜切除术联合疏肝和胃汤治疗胃多发息肉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胃多发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内镜下切除术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治疗组结合疏肝和胃汤内服,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血清PGⅠ、PGR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内镜下切除术结合疏肝和胃汤治疗胃多发息肉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变化特点及其病理类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为胃息肉的微观和宏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胃息肉患者33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及病理类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胃息肉中医证型变化特点和病理类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脾胃虚寒证153例(45.54%),气滞痰阻证99例(29.46%),痰热郁结证66例(19.64%),血瘀内停证18例(5.36%);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26例(37.5%),增生性息肉27例(8.04%),炎性息肉180例(53.57%),腺瘤性息肉3例(0.89%);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胃息肉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单发多见,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不同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胃底腺息肉以痰热郁结证多见,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多见,炎性息肉以脾胃虚寒证多见,腺瘤性息肉以血瘀内停证多见。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 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 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6.00 %,高于 对照组的 7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能有效促进胃息肉内镜 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治疗的 214 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临床效果,对 一般资料、病程、住院时间、有无变应性鼻炎、临床分型、鼻息肉、鼻腔粘连、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Lund–Mackay 鼻窦 CT 评分、是否复发、Lund–Kennedy 鼻内镜评分、治疗依从性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214 例患者中,病情完全控制 182 例(85.05 %)、部分控制 18 例(8.41 %)、未控制 14 例(6.54 %);单因素分 析显示,以临床效果作为因变量,合并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NRS 评分≥ 6 分、Lund–Mackay 鼻窦 CT 评分≥ 6 分、 Lund–Kennedy 鼻内镜评分≥ 4 分、治疗依从性差、复发为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变应 性鼻炎、复发、合并鼻息肉、NRS 评分≥ 6 分、Lund–Mackay 鼻窦 CT 评分≥ 6 分、Lund–Kennedy 鼻内镜评分≥ 4 分、治 疗依从性差是高危因素。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总体临床疗效较好,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较多,临床 分型、鼻内镜评分、CT 评分、NRS 评分、复发等均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精确放疗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 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82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Kaplan–Meier 法对术后 3 年的总生存率进行 计算,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 3 年生存率为 35.37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放疗前 Karnofsky 评分标准表(KPS)评分< 80 分、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病理分级高级别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脑 胶质瘤患者术后总生存率低,病理分级低、手术全切、年龄< 60 岁以及放疗前 KPS 评分≥ 80 分的脑胶质瘤患者精确放疗 术后 3 年生存率相对更高,死亡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220 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及治 疗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甲状腺全切术、患侧切叶+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以 及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30 ~ 39 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其 中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所占比例最高。全部患者中 163 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57 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为 0.6 ~ 3.6 cm,平均直径为(2.3 ± 0.2)cm。多数患者肿瘤直径≥ 1 cm。220 例患者中 25 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115 例 患者采用患侧切叶+峡部切除法,50 例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0 例患者采取患侧腺叶+峡部 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四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4.00 %(21/25)、90.43 %(104/115)、92.00 %(46/50)及 86.67 %(26/30)。 结论:甲状腺癌多发于中年群体,常见的类型为乳头腺癌及滤泡状癌,在治疗过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安 阳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接受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 216 例的临床资料,并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 因素。结果:216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51 个月,9 例(4.2 %)出现局部复发,11 例(5.1 %)出现远处转移。5 年无远 处转移生存率为 94.91 %,5 年总体生存率为 98.1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乳腺癌家族史、淋巴结转移、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状态是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乳腺癌家族史、淋巴结转移、 Her–2状态是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基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EP)切除术后复发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永煤集团总医院住院治疗的 110 例 EP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出院后 6 个月预后情况 (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3 例)、未复发组(97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病理学资料以及血清学指标,分析影响 宫腔镜下 EP 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患者中,宫腔镜下 EP 切除术后复发率为 11.82 %(13/110);复发组 患者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术后未使用避孕药的占比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黄体生成素(LH)、 雌二醇(E2)水平与未复发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多囊卵 巢综合征、术后未使用避孕药以及血清 IL–23、TNF–α、LH、E2 水平高是宫腔镜下 EP 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 > 1, P < 0.05)。 结论: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术后未使用避孕药以及血清 IL–23、TNF–α、LH、E2 水平高会增加宫腔镜下 EP 切除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0 月 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220 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及治 疗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包括甲状腺全切术、患侧切叶+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以 及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30 ~ 39 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其 中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所占比例最高。全部患者中 163 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57 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为 0.6 ~ 3.6 cm,平均直径为(2.3 ± 0.2)cm。多数患者肿瘤直径≥ 1 cm。220 例患者中 25 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115 例 患者采用患侧切叶+峡部切除法,50 例患者采取甲状腺全切联合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0 例患者采取患侧腺叶+峡部 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四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4.00 %(21/25)、90.43 %(104/115)、92.00 %(46/50)及 86.67 %(26/30)。 结论:甲状腺癌多发于中年群体,常见的类型为乳头腺癌及滤泡状癌,在治疗过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份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既往的研究报告显示胃息肉中大多数为增生性息肉,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发现一例长期服用奥美拉唑致胃多发息肉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