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对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10、20、40、80 nmol/L Rapa处理THP-1细胞1 h,另设未经Rapa处理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HP-1细胞自噬标志物LC3蛋白的转换情况(LC3Ⅱ/LC3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确定Rapa处理浓度。用不同浓度IDA作用THP-1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IDA对TH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以低于 IC50的IDA作用Rapa处理或未处理的THP-1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p62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标志物LC3蛋白的转换情况。 结果:20 nmol/L Rapa处理的THP-1细胞LC3Ⅱ/LC3Ⅰ高于未处理的细胞( P=0.002 4);80 nmol/L Rapa处理的细胞凋亡率高于未处理的细胞( P=0.007 3)。根据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选取20 nmol/L Rapa作为预处理浓度。IDA对THP-1细胞作用24 h的 IC50为59.874 nmol/L。50 nmol/L IDA作用24 h后,Rapa预处理的THP-1细胞增殖抑制率[(69.67±5.03)%比(41.67±3.51)%]和细胞凋亡率[(74.35±4.83)%比(41.25±5.24)%]均高于未预处理的细胞(均 P<0.05);Rapa预处理的THP-1细胞Beclin-1、LC3 mRNA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均高于未预处理的细胞,p6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预处理的细胞(均 P<0.05)。 结论:Rapa能增强较低剂量IDA诱导的THP-1细胞凋亡,此效应可能是通过其引起THP-1细胞过度自噬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接受PET-CT检查,分析PET-CT对DLBCL分期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前后患者PET-CT影像特征;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CR组,n=35)、部分缓解组(PR组,n=33)、疾病稳定组(SD组,n=8)、进展组(PD组,n=10),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化摄取最大值变化率(ΔSUV_(max))、病灶直径水平差异。结果 PET-CT对DLBCL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1.9%(79/86)。治疗前后患者PET-CT影像特征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四组ΔSUV_(ma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可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恶性肿瘤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法,30例住院患者用热敏灸治疗,选取①水分至中极之间任脉区域;②肾俞、命门区域。按照《热敏灸实用读本》中热敏腧穴探查方法,充分暴露后依次探查,选取两个热敏穴位施以双点温和灸,以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饱和施灸剂量。1次/d,连续15d为1疗程,疗程间隔2d。观测腹水消退情况、治疗前后生存质量(KPS评分)及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45d),判定疗效。[结果]完全缓解(CR) 4例,部分缓解(PR) 20例,稳定(NC) 5例,进展(PD) 1例,总有效率80. 0%。生活质量改善17例,稳定8例,降低5例。治疗后(73. 17±8. 15)分,高于治疗前(65. 52±6. 32)分(P 0. 01)。[结论]热敏灸治疗恶性肿瘤腹水疗效确切,且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1990年我们在云南省玉溪市发现婴幼儿感染隐孢子虫的病例[1],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在我区不同民族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于1991年5-8月对5个民族进行了调查。对象与方法根据我区不同民族的聚居情况,分别在5个县7个自然村收集汉族(玉溪市)、回族(峨山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食管腺癌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正常食管黏膜20例、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26例、食管腺癌50例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β-连环蛋白在20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呈细胞膜阳性表达,异位表达率为0,在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出现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分别为38.5%(10/26)、60.O%(30/50),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1)。食管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超过深肌层患者β-连环蛋白异位表达率分别为90.O%(18120)、72,2%(26;3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未超过深肌层患者的43.3%(13/30)、28.6%(4/14)(P〈0.01)。结论β-连环蛋白异位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腺癌的发生,可以作为预测食管腺癌转移潜能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5例,不明原因肝硬化5例。Child-pugh A级10例,B级34例,C级11例。胸腔积液位于右侧50例,左侧3例,双侧2例。胸腔积液伴腹腔积液者54例,发热者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者45例,胆红素升高者55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55例。经综合治疗,55例中46例胸腔积液消退或明显减少,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肝性脑病。结论:肝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腔积液多为右侧,往往伴有大量腹腔积液,发热者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近5 a收集完整资料的9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伴甘油三酯血症50例,非高甘油三酯血症45例,对其血清淀粉酶、钙离子浓度、假性囊肿发生率、重症胰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急性胰腺炎病例Ca2+浓度下降,血清淀粉酶常不升高,假性囊肿发生率、重症胰腺炎发生率较高。结论: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急性胰腺炎病例血清淀粉酶常不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急性胰腺炎重症化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索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于郑州市第七 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持续跟踪随访 1 年,以随访 1 年的复发与否划分为 复发组 35 例及无复发组 65 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性别资料、年龄资料、肠息肉数目资料、肠 息肉直径资料、肠息肉生长位置资料及组织病理类型资料等),分析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组织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 60 岁、肠息肉数目≥ 3 枚、肠息肉直径≥ 2 cm 及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均是肠息肉重 要的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时对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作充分考虑, 并且术后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实施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术后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半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0.6~61.7个月,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8.80%(22/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前AST、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l周PLT、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X2=7.326,5.290,10.112,4.020,9.23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术前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58,5.560,3.616,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及术后门静脉血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