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通过总结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管理方法,尽量避免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各临床科室上报护理部的不良事件共68例,组织各科室护士长每季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成因分析,年终进行总结。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激励上报制度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的效果。方法:2013年以前要求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是否上报未建立奖惩机制;2013年9月实行积分制管理,在执行无惩罚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基础上,对上报是否及时建立了激励机制。结果: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比较,上报例数增加、上报及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种类显著减少。结论: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激励上报制度,护理部能够得到临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真实数据、掌握临床科室护理管理状态的信息,有利于不同科室之间相互借鉴,杜绝类似护理不良事件在其他科室再次发生,从而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控制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汉寿县人民医院2008-2010年全院临床科室上报的185例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发生原因及护患比例进行研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给药错误、输液相关事件、跌倒。主要原因分别是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护士资历不够,资历较低的护士在落实制度及评估患者和沟通方面存在显著不足。结论: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科室加强核心制度的检查和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按照护理人员资质和患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毛秋云  祁芬  赵伯莲  张伟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69-1771
目的 调查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水平的应对措施。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结构维度量表,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5年4—8月对泰安市10所二、三级医院917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的相关因素。收集数据主要运用SPSS 19.0和AMOS 17.0统计软件对各指标做统计描述分析。 结果 利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20个条目3个因子的模型;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患者照护风险、系统流程风险和护士操作风险。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得分为(16.48±3.79)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操作风险、系统流程风险和患者照护风险。影响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的因素有工作年限、科室和医院级别。 结论 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要注重提高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能力;加强对二级医院临床护士系统与流程安全风险意识宣教;积极改善妇产科、门急诊等科室护士风险感知能力;通过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与案例分析学习,更好地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在分级、种类、发生高危人群、高危科室分布的特点,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设计好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病区护士长对本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上报,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一般差错最高,占总不良事件的55.56%;责任事故占2.52%。医嘱处理错误、给药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占16.45%、13.92%、10.13%、10.13%、8.86%。五种护理不良事件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59.49%。护士工作年限以6年以下发生率高,占总发生人次的70.17%,尤以2年以下护士发生率高,占总人次的39.47%,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多发病区是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数占全院总数的68.36%。结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为重点,同时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设计好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病区护士长对本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上报,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在2012年间我院发生一例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结论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对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34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94岁),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两组,不良事件组36例,无不良事件组306例,随访4.4~6.7(5.7±0.9)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发生急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死亡及血运重建。分析基线临床资料在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中的差异性及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基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事件组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高、运动减少、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升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9,95% CI:1.03~1.15,P=0.00)、高胆固醇血症(HR=2.47,95% CI:1.25~4.87, P=0.01)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史(HR=1.99,95% CI:1.01~3.94, P=0.05)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高胆固醇血症与60岁之前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远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及早干预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鹍  岳占斌 《新疆医学》2014,44(11):114-115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安全管理一直是我院的护理工作重点之一,我院采取无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因对当事人不惩罚,因此不良事件上报真实、可靠.现就我院2013年1~12月临床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基于Apriori算法分析2021年山东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关联性。 方法 对2021年山东省各监测机构上报的63 041起不良伤害事件,按广义医疗器械分类划分为三类(无源医疗器械、有源医疗器械以及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模型,挖掘出与不良事件相关的器械类别、使用科室、医院类别、是否超期使用以及上报单位所属地区,探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关联风险。 结果 不良事件中包含有源医疗器械20 564起、无源医疗器械42 181起及体外诊断试剂296起。其中,无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地级市为烟台市(5 711起)、科室为手术室(835起)、医院类别为二级综合医院(5 320起);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地级市为济南市(2 271起)、科室为手术室(196起)、医院类别为三级综合医院(1 108起);体外诊断试剂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地级市为烟台市(42起)、科室为儿科(6起)、医院类别为一级医院(42起)。根据关联规则可知,一级医院中卫生院使用未超期无源器械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而在超期使用产品中,日照市的三级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使用有源器械发生不良事件支持度最高。 结论 各不良事件发生与各级别医院及使用科室存在强关联,而在超期产品使用中也存在类似问题,这可为各监测单位及医疗机构深化管理医疗器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徐玉霞 《重庆医学》2018,(1):111-113
目的 探讨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住院、手术环境,保证手术患者顺利康复.方法 回顾该院2015年手术病区护理系统上报的70例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分级、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护理人员职称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前3位分别是锐器伤、非计划拔管、跌倒.主要原因是岗位职责未落实、培训不够、沟通不良、评估不足.年资较低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医院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培训、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排班模式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医务人员报告他人和自己医疗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江苏、湖北、浙江三省15家综合医院的326名医生和467名护士进行调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对报告自己和他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报告自己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和是否兼任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报告他人不良事件影响因素是是否兼任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强制报告、科主任是否愿意报告、是否影响被报告人的奖金和职称晋升。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于不良事件的认识,特别是科主任的认知,同时提高医院女性医务人员的报告率,医院内形成无责自愿机制,将对医院不良事件的报告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英  林代琼 《四川医学》2011,32(10):1665-1666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管理、培训、设备缺陷等因素相关。结论通过设备科与护理部合作,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风险意识,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李艳  启连  李婷  李伟珍 《当代医学》2014,(31):117-119
目的探究改进护理方案对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留置(PICC置管)肿瘤患者相关导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为临床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与维护;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改进护理方案。记录2组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例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为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为(10.76±1.21)个月,对照组为(8.91±0.9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案对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而言,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非计划二次手术"作为一项新的衡量手术水平的事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医师、科室、医院间具有一定的横向、纵向比较价值,相比其他医疗不良事件,易于跟踪和比较,拥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在许多国家已作为外科质量改进的衡量标准。但是,其广泛、全面地应用于医疗质量控制仍存在概念模糊、上报及监测体系不全等困难。随着未来的研究发展、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相关制度的制定落实,控制"非计划二次手术",将成为医疗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123-126
目的利用不良事件管理平台,加强关键环节质控,缩短管理路径,构建新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方法运用医院现有不良事件管理平台,加强护理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护理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事件还原调查及分析整改等关键环节质控,构建新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模式。结果实施基于平台及关键环节质控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模式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等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7~12月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院内压疮发生率优于2017年1~6月。结论基于不良事件管理平台及关键环节管理,构建新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模式,能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效率,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玉青  李薇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40-141,14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培训对临床护理结局的影响,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对我院263临床部护理人员采用集中上课及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方法进行护理风险培训,以问卷考试及个人考核方法进行考核,对培训前及培训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到98.92%;2010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9例,较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39例明显减少,两年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护理质量满意率为99.26%,较2009年的95.87%明显提高,护理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培训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护理高危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提取该系统需要的数据,同时在HIS系统中新增部分数据表,采用B/S架构,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平台下,使用ASP.NET平台架构和C#开发语言进行系统的研发。结果:实现了护理高危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各项功能,目前系统在全院的各科室运行稳定。结论:利用该系统,能够实现护理高危不良事件的监管,保证了对高危病人的安全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为护理部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提高了护理管理者的信息管理和决策能力,实现了护理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if an integrate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that detects adverse patient events in a hospital, analyses their risk and takes action can alter th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DESIGN: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dverse patient events over eight years of progres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SETTING: 49,834 inpatients (July 1991 to September 1999) and 20,050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October 1997 to September 1999) at a rural base hospital in the Wimmera region of Victoria. MAIN OUTCOME MEASURES: Rates of adverse events detected by medical record review and clinical incident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reporting. RESULTS: The annual rate of inpatient adverse events decreas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eighth years of the study from 1.35% of all patient discharges (69 events) to 0.74% (49 events) (P<0.001).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was 0.61% (95% CI, 0.23%-0.99%), and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was 44.9% (95% CI, 16.9%-72.9%). The quarterly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dverse events decreas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eighth quarters of monitoring from 3.26% of all attendances (84 events) to 0.48% (12 events) (P< 0.001).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was 2.78% (95% CI, 2.04%-3.52%), and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was 85.3% (95% CI, 62.7%-100%). CONCLUSIONS: Adverse patient events can be detected, and their frequency reduced, using multiple detection methods and clinic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s part of an integrate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相似文献   

19.
李雨潮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374-1376
目的 观察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以期能够实现提高糖尿病护理水平,同时有利于改善糖尿病人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择医院43例不同科室住院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成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经过护理小组护理前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 对糖尿病患者小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减少住院次数.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指导及健康咨询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组护理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测、饮食习惯、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均有所改善,护理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尿病护理小组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控制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有重要意义,并且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