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涪城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和梅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淋病累计发病752例,梅毒累计发病939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9.10/10万和23.85/10万。淋病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9.93/10万、女性为7.56/10万(P〈0.01);梅毒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3.97/10万、女性为23.72/10万(P〉0.05)。淋病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94.95%,农民占19.28%,工人占18.62%。梅毒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87.33%,农民占15.44%,工人占13.10%。[结论]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梅毒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密市梅毒疫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今后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密市2005~2012年乙类法定传染病中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高密市共计报告梅毒709例,发病率为10.14/10万,死亡0例。梅毒发病率(/10万),2005~2012年分别为4.09、8.37、6.48、8.18、11.37、18.42、12.84和11.08(P〉O.05);密水街道、经济开发区较高为21.71/10万、12.31/10万,柴沟镇较低为4.20/10万;男性为8.G6/10万,女性为11.63/10万(P〈0.05)。709例中,发病以20~、30~39岁为主,分别占27.96%和12.00%;农民占41.75%,职业不详者占39.21%。结论2005~2012年高密市梅毒发病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许昌市2007-2012年梅毒流行现状,为遏制梅毒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许昌市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许昌市共报告梅毒4013例,发病率为15.7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各年发病率,2007年为4.03/10万,2008年为5.22/10万,2009年为12.58/10万,2010年为18.01/10万,2011年为24.86/10万,2012年为29.28/10万(P〈0.01);男性为15.01/10万,女性为16.55/10万(P〈0.01);城区为4.22/10万,农村为11.83/10万(P〈0.01)。4013例中,隐性梅毒和I期梅毒分别占70.27%和19.51%;30~39岁占20.18%;农民占48.67%,家务及待业占19.91%。结论许昌市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掌握普兰店市2008~2012年性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主管部门制定性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普兰店市2008~2012年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累计报告淋病、梅毒、艾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140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86/10万。性病发病率,各年分别为23.74/10万、24.61/10万、37.69/10万、40.24/10万、46.03/10万(PdO.01);男性为43.91/10万、女性为25.82/10万(PdO.01);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是太平办事处(68.76/10万),丰荣办事处(56.60/]0万),皮口镇(48.38/10万)。1407例中,男性占62.97%,女性占37.03%;梅毒占58.78%,淋病占15.49%,艾滋病占2.63%;0~19岁占4.12%,20~39岁占60.55%,40~59岁占27.44%,60岁以上占7.89%;农民占36.39%,家务及待业占33.90%。结论2008~2012年普兰店市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5-2012年珠海市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珠海市梅毒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防控梅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珠海市的各行政区抽取4个区(镇),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各区(镇)的梅毒发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梅毒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结果2005-2012年珠海市4个区(镇)共报告梅毒486例,无死亡病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99/10万、4.10/10万、4.50/10万、9.30/10万、8.52/10万、18.25/10万、31.31/10万和33.89/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9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I、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分别占29.2l%(142例)、32.92%(160例)、1.03%(5例)、1.65%(8例)、35.19%(171例)。除胎传梅毒外,发病年龄从15岁开始,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76.95%(374例),t〉60岁年龄组占9.67%(47例);梅毒的发病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居多,其病例构成分别为:20.08%(96例)、18.41%(88例)。隐性梅毒病例数逐年增加,2006年开始出现隐性梅毒超过I期梅毒,2010年起病例数增加迅猛,最高占当年总病例数的55.07%(38/69);各年发病职业构成不同(P〈0.01),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学生人群的构成逐年增多。I期梅毒以男性发病为多,占67.61%,而隐性梅毒则男女分别占51.46%和48.54%;隐性梅毒以家务及待业居多(占22.01%),而I期梅毒则以商业服务居多(占22.05%)。结论珠海市被调查地区的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隐性梅毒的发病率超过I期梅毒,且普通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说明该市的梅毒防治工作应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福建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012年福建省累计报告猩红热1152例,年均发病率为0.63/10万,2011年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疫情呈散发状态。猩红热发病率,2008~2012分别为0.46/10万、0.45/i0万、0.32/10万、1.09/10万、0.82/10万。2008~2012年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厦门市(3.72/10万),其他地区均低于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0.79/10万,女性为0.46/10万(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0岁儿童为主,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3~4岁(6.63/10万),4~5岁(9.82/10万),5~6岁(9.27/10万),6~7岁(6.92/10万)。幼托儿童占58.14%,散居儿童占39.52%,学生占35.29%;高发期集中在4~6月和12~1月。结论福建省猩红热发病以散发为主,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此外,应努力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广西报告乙肝病例307302例,年均发病率为81.54/10万,2005--2012年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分别为:64.12/10万(29637例)、73.64/10万(34317例)、73.12/10万(34507例)、78.31/10万(37337例)、85.21/10万(41035例)、85.29/10万(41418例)、95.81/10万(44099例)、96.77/1077(44952例);0~1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由2005年的17.52/10万(1752例)下降至2012年7.02/10万(713例),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病例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50.16%(154132/307302),男女比例为2.27:1(213321/939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21%(181946/307302)。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为防城港市(137.63/10万)、北海(94.70/10万)和百色(91.37/10万),年均发病率最低的市为钦州市(45.42/10万),14个市中柳州市乙肝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北海市年报告发病率相对稳定,其他12个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无明显的季节性。2005--2012年报告新生儿首针接种率为97.71%(686200/702300)-99.30%(738871/744080)。结论广西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成年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和疫情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广西乙肝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文登市2010-2012年性病发病趋势,探讨完善防控措施。方法对文登市2010~2012年性病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文登市2010~2012年共报告5种监测性病I198例,年均发病率为68.39/10万,各年分别为48.74/10万、81.77/10万和74.68/10万(P〈0.01)。性病发病率,淋病为16.78/10万,梅毒为29.63/10万,尖锐湿疣为13.76/10万,沙眼衣原体为7.36/10万,生殖器疱疹为0.86/10万。1198例中,15~45岁者占69.37%,农民(含农民工)占49.25%,家务待业和工人分别占26.46%及8.60%。结论2010年与2011、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建议统一性病检测、诊断、报告与评价标准,提高性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9.
分析凉山州近年来梅毒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梅毒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5-2010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凉山州共报告梅毒病例29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6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各型构成中,以隐性和I期梅毒为主,占总患者数的81.48%。无明显季节高峰。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9: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20/10万,男女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66.4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1.34%)。结论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加强高危人群梅毒筛查和检测,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3年济南市麻疹发病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济南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济南市合计报告麻疹762例,年均发病率为4.18/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与近郊为4.89/10万,远郊为3.44/10万(P〈0.01)。762例病例中,3~7月占64.70%,11~12月占20.47%;男性占56.56%,女性占43.44%;〈8月龄占17.19%,15-34岁占36.35%,35-69岁占6.56%;流动人口占9.97%;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14.44%;暴发疫情25起,发病127例。[结论]济南市麻疹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存在局部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博白县性病流行特征,为制订性病防制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对博白县2005~2008年艾滋病、淋病、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8年合计报告艾滋病病人53例,年均发病率为0.84/10万。检出H1V感染者97例;报告淋病335例,年均发病率为5.32/10万;报告梅毒1230例(其中Ⅰ期386例,Ⅱ期179例,Ⅲ期7例,隐性梅毒596例,胎传梅毒62例),年均发病率为19.54/10万。3种性病发病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8.72/10万,女性为22.15/10万(P〈0.01)。1618例性病病人中,20~49岁1017例,占62.86%;民工、农民1186例.占73.30%。[结论]博白县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青壮年、男性、农民(包括民工)是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水痘的流行特征,科学防控水痘。[方法]对2009-2011年福建省水痘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福建报告水痘病例21238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9.59/10万。水痘发病率,2009年为16.87/10万,2010年为17.22/10万,2011年为24.03/10万。2009~2011年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厦门市(35.29/10万)、宁德市(32.38/10万)、三明市(28.27/10万),居后3位的依次是莆田市(1.33/10万)、福州市(14.47/10万)、漳州市(13.77/10万);0~4岁为61.75/10万,5~9岁为102.34/10万,10~14岁为61.63/10万,15~19岁为20.36/10万,≥20岁为2.76/10万;男性为21.98/10万,女性为16.14/10万(P〈0.01)。2009~2011年报告的21238例水痘病人中,5~7月发病的占29.36%;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占38.20%;学生占47.22%;散居儿童占17.37%,幼托儿童占15.89%,其他人群占19.52%。3年合计发生暴发疫情24起,合计发病619例,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结论]福建省水痘发病呈现自然流行趋势,托幼儿童和学校是水痘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市梅毒疫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厦门市2004-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2年厦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4807例,年均发病率为62.40/10万,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年均发病率(/10万),思明区为58.29,湖里区为60.46,海沧区为67.44,同安区为49.62,集美区为47.05,翔安区为35.33(P〈0.01);男性为60.71,女性为64.17(P〈0.01)。14807例中,I期梅毒占20.68%,Ⅱ期梅毒占18.36%,隐性梅毒占55.47%;20~29岁占26.79%,30~39岁占26.190.4;家政、家务及待业者占19.50%,工人占15.74%,农民占9.90%,商务人员占6.60%。结论厦门市梅毒疫情上升迅速,呈现典型的青壮年高发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潍坊市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累计报告腮腺炎1929例,年均发病率为4.43/10万。2005~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4.66/10万、7.76/10万、3.38/10万、3.27/10万、3.06/10万。2005~2009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奎文区(10.67),最低的是临朐县(2.54);男性为5.49,女性为3.30;0~14岁为25.34,≥15岁为0.49。2005~2009年的1929例病人中,发病时间在4~7月的占53.65%,在10~12月的占17.88%;0~6岁占19.96%,7~12岁占65.63%,13~17岁占7.31%,18--72岁占7.10%;散居儿童占3.84%,托幼儿童占16.23%,小学生占63.09%,中学生占9.90%,其他人群占6.22%;592例(占30.69%)存在合并症,其中合并脑膜脑炎的412例,胰腺炎69例,睾丸炎32例,心肌炎13例,中耳炎9例。[结论]潍坊市2005~2009年腮腺炎发病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2000~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合计确诊麻疹387例,年均发病率为9.32/10万。确诊病例中,流动人口占80.62%,本地病例占19.38%;实验室确诊病例占80.88%,临床确诊病例占19.12%。2000~2005年发病率分别为6.10/10万、3.41/10万、8.69/10万、4.48/10万、4.35/10万、26.59/10万。年均发病率,城镇地区为2.98/10万,城乡结合部为14.36110万,农村地区为10.01/10万。387例中,3~6月发病的占74.94%;散居儿童占36.18%,民工占18.09%,学生占10.85%;0~11月龄占19.90%,20-29岁占26.10%;男性占60.47%,女性占39.53%;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7.49%,无免疫史的占54.52%,免疫史不详的占37.98%。[结论]外来人口流人和免疫空白是大兴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麻疹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和平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和平区2006~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255例,年均发病率为7.18/10万。2006-2010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7.17/10万、0.14/10万、2.65/lO万、14.90/10万、1.84/10万。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1岁为264.35/10万,1~2岁为22.21/10万,3~6岁为20.54/10万,7~14岁为15.31/10万,15~54岁为21.15/10万(P〈0.01);男性为8.29/10万,女性为6.00/10万(P〈0.05);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为6.15/10万,农村为52.47/10万(P〈0.01)。255例病例中,家务待业人员占33.33%,散居儿童占22.75%,学生及幼托儿童占14.90%,其他职业者占29.02%;3~6月发病的占84.31%;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37.26%;散在发病的250例,占98.04%。[结论]和平区麻疹发病率有降低趋势,农村为高发地区,家务待业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兰溪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兰溪市2004—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2年兰溪市梅毒年均发病率为38.16/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1.78/10万,女性发病率为36.81/10万。梅毒发病率从2004年的10.99/10万上升到2012年的35.44/10万,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组,占梅毒总例数的42.80%,其中男性发病率30—39岁组最高,为56.04/10万,女性发病率20—29岁组最高,为73.98/10万。病例中农民、工人、其他分别占总数的57.29%、10.60%、11.26%。[结论]兰溪市梅毒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监测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共同遏制梅毒的快速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许昌市甲乙类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许昌市乙肝、丙肝、淋病、梅毒和艾滋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累计发病27655例,发病率为90.54/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43.93/10万、57.14/10万、56.30/10万、105.33/10万、158.54/10万、184.18/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乙肝占85.32%,淋病占8.88%,丙肝占3.66%,梅毒占1.15%,艾滋病占0.99%。年平均发病率鄢陵县最高,为208.66/10万;2月发病最低,占7.13%;男女性别比为1.59:1;农民占66.89%;15~44岁组占72.11%。[结论]许昌市5类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其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孙瑛  唐景春 《预防医学论坛》2013,(3):156+231-F0002,231
[目的]掌握沈阳市大东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水平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1年大东区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9.6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1.59/10万、66.01/10万、39.70/10万、1i1.57/10万、122.33/10万、65.74/10、44.94/10万(P〈0.01)。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97.05,女性为61.82(P〈o.01);0~4岁为219.24,5~9岁为980.95,10~14岁为810.93,15~19岁为IOO.70,≥20岁为9.18。全部病例中,学生占68.54%,幼托儿童占13.90%,散居儿童占8.94%;4~7月、12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分别占42.57%、22.49%。2005~2009年年均发病率(/10万)超过100.00的有二台子街道(207.78)、辽沈街道(176.23)、津桥街道(126.51)、东站街道(108.60)。[结论]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发病率较高,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1~2010年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1~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422015例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3.28/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981年为1253.25/10万,1991年为234.23/10万,2001年为254.54/10万,2010年为28.51/10万。422015例肠道传染病病例中,细菌性痢疾占66.80%,甲肝占32.29%,伤寒和副伤寒占0.79%,霍乱占0.11%,阿米巴痢疾占0.01%,脊髓灰质炎只有9例;7~10月发病的占55.52%,其中细菌性痢疾7~10月发病的占69.30%,甲肝1~6月发病的占59.06%;男性、女性分别占57.80%、42.20%;0~4、5~14、15~34、35~54岁分别占14.63%、14.36%、42.48%、19.29%。1981~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肠道传染病城区与郊县(市)分别为341.80、172.35(P〈0.01);其中细菌性痢疾城区、郊县(市)分别为243.70、97.34(P〈0.01),甲肝城区、郊县(市)分别为95.02、73.44(P〈0.01)。[结论]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细菌性痢疾与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