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腹水并发腹膜炎(SB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115例,存活组60例,死亡组55例。统计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肝硬化其他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等18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休克、外周血白细胞数、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清钠、血清尿素氮、腹水白细胞数等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年龄越大、感染越重、合并肝硬化其他并发症、肝脏储备功能越差者,预后越不良。早期判断、预防、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21例健康体检查(对照组)与2 30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并分析血清HDL-C水平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无腹水以及某些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死亡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肝硬化肝功能B级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肝功能C级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与B级组;血清HDL-C水平无腹水组显著高于少量腹水组、中等量腹水组和大量腹水组,少量腹水组显著高于中等量腹水组和大量腹水组,中等量腹水组显著高于大量腹水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HDL-C水平明显降低,并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无腹水以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在腹腔及邻近组织无感染源的情况下发生腹水感染,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常为医院感染。本文对21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SBP早期诊断、治疗及减少SBP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21例健康体检查(对照组)与2 30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并分析血清HDL-C水平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无腹水以及某些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死亡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肝硬化肝功能B级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肝功能C级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组与B级组;血清HDL-C水平无腹水组显著高于少量腹水组、中等量腹水组和大量腹水组,少量腹水组显著高于中等量腹水组和大量腹水组,中等量腹水组显著高于大量腹水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HDL-C水平明显降低,并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无腹水以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常见并发症,多数为医院内感染。为探讨SBP早期诊断,合理有敬使用抗菌药物,减少SBP危险因素,我们对我院近6年来68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系指在已有腹水存在的基础上,无腹腔脏器损伤和感染灶,又无其他直接污染途径存在而发生的腹膜细菌感染,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常规腹水检查SBP发生率达10%~27%,肝硬化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后较易发生SBP。现将头孢曲松钠预防SBP的疗效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SBP发生后患者病情多加重,腹水多持续增加,对利尿剂失去反应或出现昏迷、休克等并发症,应引起重视。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本院共收治肝硬化腹水患者698例,其中115例合并SPB,现将其资料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SB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79例(73.8%),好转22例(20.6%),死亡6例(5.6%),主要死亡原因为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 SBP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死率高,预后很差,腹水进行性增加、腹水细胞数和/或细菌培养是SBP的诊断依据,早确诊,早期足量、联合、足疗程治疗SBP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各种临床和实验室和腹水培养等检查,以及接受系统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发热以及血压降低等其他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患者李凡他试验多为阳性,蛋白含量在10 g/L以内,中性粒细胞(PMN)比例超过50%,腹水培养证实其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较高。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腹水培养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实施系统的临床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诱发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东莞康华医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科(肝病病区)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2例合并SBP,设为SBP组,另外38例未合并SBP,设为非SBP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探究肝硬化患者出现SBP的影响因素。结果:SBP组中具有SBP病史、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均显著多于非SBP组;SBP组中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 11 g·L~(-1)、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PMN) 250×10~6·L~(-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 0.7、降钙素原(PCT) 0.5 ng·mL~(-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纤维蛋白原(FIB)2.5 g·L~(-1)的患者显著多于非S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诱发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具有SBP病史、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等,而患者若出现SAAG、PMN、外周血NEUT %、PCT升高和FIB 2.5 g·L~(-1)、 PTA ≤40 %等情况应警惕SBP的发生,应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病科244例确诊为肝硬化的住院病人,研究胆囊结石发生率,并探讨性别、酗酒史、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宽度(PVW)、血清白蛋白浓度(ALB)、血清总胆红素浓度(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胆囊壁厚度(GBW)、有无腹水等与胆囊结石发生率的关系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腹水是肝硬化并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19,P=0.003:OR=4.062,P=0.041)。结论:临床治疗应积极控制低蛋白血症,防止高胆红素血症,控制腹水,可望降低和预防肝硬化胆囊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0月在西安市唐都医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口服头孢曲松钠片,0.25 g/次,4次/d;另给予清蛋白、血浆等对症支持治疗,除此之外不使用其他免疫调解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sc注射用胸腺肽α11.6 mg/次,隔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腹水白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3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腹水常规正常时间、腹水培养阴性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α1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调节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86例,随机分成2组,各43例,治疗组采用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腹水超滤回输疗法,腹水超滤回输每周1次,每次4000~8000ml,直至B超提示腹水〈3cm。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消退情况、尿钠、血浆白蛋白、肝功能、总胆红素等变化。结果 2组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7%,对照组为6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白蛋白、总胆红素、尿钠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泽芪汤联合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及套扎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腹水的影响。方法筛选出74例进行硬化及套扎治疗并伴有腹水的患者,观察患者腹水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次以上住院治疗者32例,其中15例发生腹水增加,17例腹水未增加,腹水增加和未增加患者例数接近,无显著性差异;15例腹水增加患者中同时伴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恶化和/或白蛋白下降者13例,占腹水增加例数的87%,2例肝功能A级,无肝功恶化及白蛋白下降,占腹水增加例数的13%;经卡方检验,腹水增加与肝功能恶化及白蛋白下降明显相关,P<0.05。②仅1次住院治疗者42例,入院时伴有腹水,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6例(62%)经治疗后腹水均消退。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及套扎治疗与治疗后腹水增加无明显相关性,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肝功能状况仍是硬化及套扎治疗后腹水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药黄芪五苓散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收治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0例,对照组:给患者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药黄芪五苓散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乏力和腹胀等症状的改善上,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4%,明显优于对照组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药黄芪五苓散进行治疗,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MSC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UC-M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均〈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均〈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均〈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12周后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3%,1例患者在UC-MSC静脉移植后8周因为肝性昏迷而死亡。患者均未发生与细胞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UC-MSC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2例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502例患者好转所占比例最高(76.89%),其次是痊愈(14.34%),总体预后良好。2)分性别预后情况与总体预后一致。男女组间预后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3)。3)年龄<20岁组和年龄>80岁组100%好转;另三组好转率(约75%)及痊愈率相近(约14%),20~40岁组死亡率最低(2.50%);60~80岁组死亡率最高(7.44%)。各年龄段组间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30)。4)急性肝炎组预后最好;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痊愈率逐渐下降,未愈和死亡逐渐增多,尤其是重型肝炎组预后最差。不同临床类型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无并发症组、1个并发症组、2个并发症组、3个及以上并发症组,痊愈率明显下降,未愈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不同并发症个数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6)甲型肝炎组预后最好;重叠感染组、乙型肝炎组预后差。不同病毒型别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502例患者总体预后良好。乙型和重叠感染的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顸后差一些,并发症个数越多预后越差,性别和年龄对疾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并提供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2010年9月319例腹水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19例腹水病例中确诊病因主要是肝硬化(50.16%),结核性腹膜炎(24.14%),癌性腹水(13.79%),其它病因(11.91%);癌性腹水中消化系统肿瘤占59.25%.结论:①本研究腹水的病因诊断前3位依次为肝硬化、癌性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水以消化道肿瘤占多数.②SAAG在鉴别腹水查因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③血清及腹水CEA检测在良恶性腹水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